为什么叫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呢? 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而不叫黄炎子孙?

作者&投稿:焦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1996年8月,笔者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听到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觉得此说值得肯定,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其含义既简单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向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不论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总是彻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

炎帝是黄帝的前辈。

正确答案请看以下文章:

炎帝和黄帝

《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几乎是一致采用这一观点: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汉书》、《白虎通义》几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越绝书·计倪内经》则说:“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东汉蔡邕撰《独断》载:“《易》曰:帝出于震。震者,木也。言宓牺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木生火,故宓牺氏没,神农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神农氏没,黄帝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黄帝没,少昊氏以金德继之。金生水,故少昊氏没,颛顼氏以水德继之。水生木,故颛顼氏没,帝喾氏以木德继之。木生火.故帝喾氏没,帝尧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帝舜氏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夏禹氏以金德继之。金生水,故殷汤氏以水德继之。水生木,故周武以木德继之。木生火,故高祖以火德继之。”蔡邕在这里以五行说来解释朝代的更替,从伏羲一直排到汉。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东汉,炎、黄的传承关系是没有争沦的,是比较一致的。

当然,史籍中也还有别的说法。
一为“兄弟说”。这主要是由于《国语》的一段记载所引起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乍看起来,黄帝、炎帝是少典与有蟜氏生的两兄弟。其实不然。《帝王世纪》在关于黄帝的文字中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这就把因《国语》叙述不明白地方说明白了。

二为“同代说”。这主要是由于《史记》的那段记载所产生的歧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等等。对于《史记》表述的不精确,以后的许多史籍都给予了订正。《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这就是说,炎、黄阪泉之战并非黄帝与炎帝之战,而是黄帝与炎帝之后之战。《三皇纪》曰:“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炎帝、黄帝并非同时代的人,应该说是说得十分清楚的了。

综上所述,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他们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异族。炎黄之间的战争,是部落联盟内部兼并与反兼并、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领导权即盟主地位之争,是内战,而并非民族战争。他们的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今天,我们亿万万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同源同祖,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于山,我们要携手共进,同谋发展。

一楼是哪里下的啊,我看几行就晕了。
原因很简单的,以前的‘帝’都是民心所向而产生的,即使战败威望仍在,而炎帝年龄大于黄帝,成为‘帝’要早些。虽然他败给了黄帝,但后世仍习惯于把他放前面,以保持足够的尊敬——象胜者黄帝对他一样。

都可以,可能因为炎帝年龄大于黄帝,国人尊老爱幼吧

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时期的人,炎帝比黄帝要早11世.
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所以就要说炎黄子孙.正如父子父子而不能说成子父也.

为什么常称“炎黄子孙”而非“黄炎子孙”?~

常称“炎黄子孙”而非“黄炎子孙”是习惯使然,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
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扩展资料:
1、炎帝的主要贡献:
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皇帝的主要贡献:
文化: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物质: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语出《国语·周语下》。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黄帝战胜了炎帝,为什么我们却不自称黄炎子孙?
答:因为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被尊称为炎帝。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因此 炎帝部落出现时间要早于黄帝部落且炎帝为正统,所以称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帝战胜了炎帝,为什么还把炎字放前面?_百度知 ...
答: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无论身在何处,凡是从神州浩土走出去的人,都会认同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并且为之自豪。之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而不是称之为黄炎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都是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两人不分伯仲,只是因为炎帝在前,黄帝在后,所以称之为炎黄子孙。炎帝是中国上古...

为什么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
答:因为根据传说,炎帝(神农氏)的时代在黄帝(轩辕氏)之前啊。

为什说炎黄子孙,不说炎黄后裔?子孙与后裔有什么区别?
答:首先咱们来谈一谈子孙的含义,子孙说的是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比如~万代。不肖~。炎黄~。《书·洪范》:“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过秦论》:“自以为 关中 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侍郎于京师,遇乡人至,必命子孙出见,而列侍焉。” 《...

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
答: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中国术语,意指追认炎帝与黄帝为先祖的族群。承认黄帝为其先祖的族群,则称为黄帝子孙。羌族以炎帝为先祖,不认为黄帝为其...

世人都只知黄帝战功赫赫很少提到炎帝,为啥不叫黄炎子孙呢?
答:“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汉书》中“炎”又在“黄”之前,这个“炎”是尝百草的“炎”。也就是说,因为炎帝神农并不单是一个,而是上古时期对姜性部落首领的统称。炎黄子孙之“炎”指的是尝百草的神农,为三皇之一,比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至少要早500...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答: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炎黄子孙迁徙图“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

炎黄子孙什么意思?炎黄子孙的由来介绍
答:炎黄子孙是我们华人的自称,因为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所以炎帝和黄帝的后辈也就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炎帝和黄帝原本是同一部落的族人,后来各自发展成了两个敌对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黄帝击败了炎帝,然后黄帝统一了两方的部落,这一族的族人就被称之华夏族。而在汉朝以后都被称为汉族,直到今天汉族依然是中国的...

什么叫炎黄子孙?
答:炎黄子孙历史发展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

“炎黄子孙”的“炎”和“黄”指的是什么?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答:“炎”指炎帝(神农氏)。“黄”指黄帝(有熊氏)。“炎黄子孙”的意思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含义:“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