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八苦,是哪八苦? 佛家说的八苦是什么?

作者&投稿:尘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胎儿出世时,要经历生育之苦,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

  2. 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

  3. 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

  4. 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

  5. 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

  6. 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

  7. 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

  8. 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

展资料:

佛教对于苦的分类很多的。除了常见的八苦之外,还有三苦:苦苦,行苦,坏苦。从梵文上看,苦duhkha是由前缀dus(不幸的)和词干kha(命运)结合起来。duhkha字面上除了不幸的命运之外,还有不满足,不完满的含义。也就是说,所谓的苦,是一种不完满的状态。不论是求不得,还是什么别的,都是这种状态。而佛教根本教义四圣谛:苦集灭道,就是通过知苦(苦谛),知苦的原因(集谛),修行灭苦(道谛),达到完全灭苦的境界(灭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苦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

拓展资料:

(一)生苦,有五种,

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种,

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有二种,

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种,

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资料:八苦-百度百科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爱别离就是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怨憎会就是不喜欢的人总是碰在一块儿。求不得就是所求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五蕴是指构成一个众生(人)的五个要素:色(物质肉体)、受(感受)、想(概念活动)、行(意志活动)、识(了别功能或深层意识)。

扩展资料:

三苦的含义:

①、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

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为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环境,如冤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乃至天灾人祸等苦,一切众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譬如畜生已受痴昧无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杀、烹煮、食啖等苦,其义相同。

②、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

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非永远,有败坏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虽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堕落之日,其时有五衰相现:

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涅盘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等……”。就是色界的初禅天得……此乃世间有漏之禅,终有变坏之可能,当其定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坠落,此即坏苦也。

③、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此乃无色界天所受之苦,此天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虽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四仟大劫,然而寿满定尽之时,还要堕落轮回,其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其痛苦可知矣。虽未堕时,也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

生苦:人生世上,入轮回纠扰,诸苦纷至沓来,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气力衰减,精神日下,色身朽坏,盛年之日不复再,此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将近,若残烛将灭,或寿尽而终,或遭天灾人祸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会苦:仇怨憎恶,挥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谓怨憎会苦。

——以上五苦,均属苦苦,就是坏事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生死无常,聚散无定,亲爱之人不得共处,此即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世间万物,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属于坏苦,即好事破灭离散之苦

五阴盛苦:色想受行识谓之五阴,集众苦于一身,入色身苦扰不得脱,此是五阴盛苦。

——此苦属行苦,诸行无常,轮回流散之苦耳

参考资料:八苦——百度百科



佛家的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扩展资料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 (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参考资料

八苦_百度百科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人生有八苦

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1.人生第一苦——生苦

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2.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3.人生第三苦——病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4.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5.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6.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7.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

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8.人生第八苦——五阴炽盛苦

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拓展资料:

佛教八苦是佛教用语,拼音为fó jiào bā kǔ。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八苦-百度百科



何为佛教八苦?~

  佛教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佛教用八苦代表人生一切痛苦。
  一、一般通俗解释:
   1、生苦:谓由入胎至出胎期间的种种苦恼,又谓生存本身的痛苦;
   2、老苦:谓因老衰而受的苦恼;
   3、病苦:生病的痛苦。谓生病时,身心所受的痛苦;
   4、死苦:谓死亡时的苦恼;
   5、爱别离苦:谓于爱境别离时所感受的痛苦;
   6、怨憎会苦:即与所怨、所憎者相会的痛苦;
   7、求不得苦:谓追求而得不到时的痛苦;
   8、五阴炽盛苦:谓于色、受、想、行、识的五阴,所炽盛而受的一切苦恼。此为前七苦之根。
  二、佛教相关经论解释:
   1、生苦:《五王经》云:“何谓生苦……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噉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挟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
   2、老苦:(1)《中阿含经》第七卷《分别圣谛经》云:“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2)《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说,老有五种相:“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3、病苦:《五王经》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哀。六亲在侧,昼夜看视,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
   4、死苦:(1)《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说,死苦有五种相:“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2)《俱舍论》第十卷更称死时有断末魔(摩)之苦:“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
   5、爱别离苦:《大乘义章》第三卷云:“何者是其爱别离苦?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自身是指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谓对各各所爱,皆分散不相应,因别离不得见、闻、和合而受之苦;外者则是与兄弟妻子等离别所生之苦;
   6、怨憎会苦:《《中阿含经》第七卷《分别圣谛经》云:“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意谓,因眼耳等的六处见闻怨憎,而于身、心或身心皆受的苦恼;
   7、求不得苦:(1)《涅槃经》第十二卷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2)《大乘义章》第三卷又就所求而说:“一因、二果。因中有二:一者恶法求离不得,二者善法求欲不得。果中亦二:一者苦事求离不得,二者乐事求欲不得。苦复有二:一内、二外。三途苦报求离不得,是名为内;刀杖等苦求离不得,是名为外。乐事亦二:一内、二外。人天乐果求欲不得,是名为内;资生眷属求欲不得,是名为外”。即指因果、苦乐皆所求而不得的苦恼;
   8、五阴炽盛苦:《大乘义章》第三卷有云:“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
  参考资料:《佛说五王经》、《中阿含经》、《涅槃经》、《瑜伽师地论》、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慧远大师著《大乘义章》。

八苦是指哪八苦
答:八苦是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八种苦痛。具体来说,生苦主要指婴儿在母体中孕育和诞生的过程,老苦主要是指身体机能的衰老和死亡,病苦主要指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死苦则指生命的结束。此外,爱别离苦是指与亲友分别,或者无法与他人或某事物保持联系,而产生的痛苦;怨憎...

佛家的八苦,是哪八苦?
答:2013-12-27 佛家所说的八苦是指? 1 2011-10-30 佛有八苦,都有哪八苦 9 2013-12-02 佛说人生有八苦,是哪八苦 14 2013-04-02 何为佛教八苦? 2 2010-09-10 佛说人生有八苦,是哪八苦? 262 2014-10-24 佛门的八苦八难是哪些 10 2013-06-25 佛说;人生有八苦,请问哪八苦? 42 更多类似问...

八苦指的是哪八苦呢?
答:1. 生苦:在母亲胎中的十月孕育,以及出生的挤压之痛,都是生命初来乍到的苦楚。2. 老苦:人的一生必经从幼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变迁,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感受着死亡的临近,身心充满痛苦。3. 病苦:疾病降临,无论是慢性的折磨还是绝症的绝望,都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特别是对经济条件不佳...

佛家八苦是哪八苦?
答:佛家八苦是哪八苦?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何子曰来了 2023-07-15 · TA获得超过1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八苦指那八苦?
答: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八难:八个...

佛家常说:五毒,六欲,七情,八苦,九难,十难是什么意思
答:五毒、六欲、七情、八苦、九难和十劫是佛教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在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苦难。具体来说:五毒:指贪、嗔、痴、妄、慢等五种烦恼,是导致人们痛苦的根源。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们与外界的事物产生联系,人们往往因为对这些事物的欲望而产生痛苦。七情:指喜...

人间八苦指的是什么
答:人间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苦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

什么是“八苦”“七情”“六欲”。
答: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八苦是哪八苦
答:一、生苦:婴儿在母腹中十月,如处牢狱,备受诸苦。临出生时,通过狭窄的生门,痛苦难以言表。婴儿脱离母体,受到外界空气和接生者手的刺激,细嫩的肌肤承受巨大痛苦。二、老苦: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力不从心,各种疾病困扰,痛苦不堪。三、病苦:人生病时,身体不适,痛苦折磨,影响生活和...

佛教中的八苦是哪八苦?
答:你好,八苦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和五阴炽盛。其实原来只有四苦:生老病死。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后来佛教觉得这四苦不够归纳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给加了四个: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于是成为八苦。佛教中七难有多种说法,泛指各种灾难。具体来说,有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