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刑上大夫”的事吗? 刑不上大夫属于古代刑法特权吗?

作者&投稿:姬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据《宋史·苏颂传》记载,北宋熙宁二年,金州知州张仲宣因贪赃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对其处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后发配海岛。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闻此案后,向宋神宗上奏说,古代刑不上大夫,张仲宣官居五品,如果现在对其处以黥刑,并令其与徒隶为伍,即使他这个人不值得怜悯,但仍然处罚过重,因为这使大夫的名誉受到了污辱。宋神宗认为有道理,于是免除了张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将其流放贺州。此后针对官吏不适用杖黥法,成为宋朝固定的法律制度。这是对“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制度化。

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经常与侍臣谈论对待大臣的礼节问题。太史令刘基对朱元璋说:“古代公卿有罪,通常诣请自裁,从不轻易施以污辱之刑,目的在于保存大臣的体统。”侍读学士詹同也说:“古代适用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以鼓励形成廉耻之节操。如果能做到的话,则君臣之间的恩与礼就都可以实现了。”朱元璋对此深表赞同。在工部尚书王肃案中,王肃依法应当被处以笞刑,但朱元璋以“六卿贵重,不宜以细故辱”为由,命令其以俸禄赎罪。然而极为矛盾的是,明朝廷杖之刑也是从朱元璋开始适用的,再加上之后的厂卫制度,明代对士大夫可谓尽极戮辱之能事,这又是与“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格格不入的。

清代尽管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经顺、康、雍、乾四代之后,已经充分接受并认可了传统中国社会之主流文化,或者说被传统中国文化所吸纳与融合,故而“刑不上大夫”的古老原则也清晰地体现于清代的法律之中。据《大清律例》,“名例律”中“应议者犯罪”律文后之附例规定:“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拏问,不得遽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此外,在涉及文武官员犯罪的法律规定中,凡文武官员犯罪应当处以笞杖刑的,均可以罚俸、降级、革职等方式替代刑罚的直接适用。从中可以看出,至清代,“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已经非常具体地体现于法典的律文的规定之中了。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刑不上大夫”在中国古代虽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变革,但未曾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此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礼”与“法”之间那种既有明显区别、又共同深嵌于传统社会背景之中的微妙关系。

楼主说的是近日媒体对不厚的说法的,可以说用词不当

刑不上大夫 这个刑字,在古代是指用刑,即拷打和残害身体之类 刑不上大夫,意思是给士大夫尊严 并不是说不能对他们进行惩罚,监禁和死刑,多得是,不胜枚举。

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造成大夫犯罪的相对方是普通百姓。如果大夫伤害的是其他官员甚或是皇家的话,刑上大夫的事可谓比比皆是。

刑不上大夫,刑指的是肢体刑,意思是不向贵族使用劓、墨、刖、宫、大辟等五刑,传说周朝以前制定的法律,五刑当中没有关于处罚大夫等贵族的条款。其实只是个传说罢了。

比干 纣王对他用刑了
还有方孝孺 于谦 袁崇焕都被用刑了

多了去了,尤其是政权不稳或者政权更替的时候,越接近权力中心越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里所谓法律制裁不过是用来搪塞百姓的说辞罢了,内里主因还是私利,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相反在我国,你想在权贵阶层那里证明法律的公正性真的很难

古代的“刑不上大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1、这个问题涉及到“八议”这个概念,为你详解:
  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2、解释刑不上大夫:
  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阶层,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刑,五刑也:劓、墨、刖(剕)、宫、大辟。记载始于《礼记。曲礼》。大夫以上的阶层犯罪,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即自杀),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参见《周礼。甸师》)。
  3、所以你的问题答案就是以上的八种人;
  请你参考!

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阶层,享受的“特权”之一。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东汉郑玄注云: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八议又称“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制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定罪后,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参见《周礼·甸师》)

为什么古代刑法不能用在士大夫身上
答:《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刑不以大夫为上,礼不以庶人为下意思即为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所以这句话提倡的是,不要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判定刑罚与礼节的好坏,在刑罚和礼节上人人平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答:其实这句话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原则,是勉励人们遵守礼乐制度的。“刑不上大夫”,并不是大夫以上贵族犯了罪是不用刑的。我们看历史上,好多大夫以上的人都是处以极刑的。如商鞅被“五马分尸”,李斯被“腰斩”。都是要用刑的。“用刑”、“法不阿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从...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它出自哪里?
答:因此,作为一个士大夫,倘若她们犯罪了,想要全身而退肯定是不可能的,至少还是需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因此这样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应该就是不会对他们使用“五刑”而已。02:这句话的“刑”不是指刑罚,而是指的是古代的刑部,即表示司法机构。因为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古代的刑部...

为什么说“刑不上大夫”?
答: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阶。这句话出自《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思是大夫以上的人都是要气节的,他们定罪的时候不要用残酷的刑罚折辱他们的身体,最好劝导他们自我了结。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不是说大夫犯罪不能惩罚,而是不能用“刑”,这里指的是不能对大夫进行...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如果把这句话的解释为“平民没有资格享受受礼依待遇,贵族拥有无上特权不受刑”,把文中“下”翻译成“下到”,文中“上”翻译成“上到”。这种解释,是违背原本的...

为什么刑不上大夫?
答: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沿用的法律原则。据《礼记·曲礼》记载:“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东汉郑玄注云:礼不下庶人,为其遽於事,且不能备物。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

谁能讲讲“刑不上士大夫”的典故?
答:其实,孔子在回答弟子冉有的问题时,明确否定了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解释为“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的说法。他说:“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大夫作为“人上人”犯了罪,轻则应自请处罚,不待有司来绳牵索绑;重则闻命自裁,不待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