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主要叙述了谁的故事 红岩叙述的是什么时期谁和谁在哪三个地方斗争的故事?

作者&投稿:检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岩》的故事情节如下: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江姐
小说《红岩》中李青竹的人物原型方琼,和来自解放区的作家邵子南是一对恋人,他们已议定在1947年2月28日结婚。不料就在这一天凌晨,重庆军警宪特突然紧急出动,包围了《新华日报》,强迫中共方面人员撒返延安。方琼提着为婚礼准备的喜糖赶来,却被军警远远隔在围观的人群中……

江姐的战友

李青竹在小说《红岩》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五章。

江姐在渣滓洞受了酷刑,被抬回牢房。同伴们为她急切施救。李青竹给牢友们讲了江姐的经历:“1947年春,党决定派一批党员去支援农村的武装斗争。江姐和她的丈夫,都提出了申请,党批准了她丈夫彭松涛同志的请求,要她仍然留在城市。那天,我还和她一道,到朝天门码头送走了彭松涛同志。”接着,小说写道:李青竹自己,就是在那以后不久,也被派到了乡下去,不幸在半路上被敌人逮捕了。

此后,小说有多处写到李青竹:她对从昆明押来的无名的烈士夫妇的临终关怀,对烈士遗孤“监狱之花”的怜爱呵护,在对敌斗争中体现出的成熟策略,与众牢友一道为庆祝成立新中国绣红旗,直到她与江姐一道被敌人押赴刑场……

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证实“李青竹”实有其人。只不过名字是李青林,1947年8月任中共万县县委副书记。资料记载说:1948年6月1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当晚重庆行辕特务科长雷天元组织突审,李见满室刑具,毫不恐惧,特务急于得到情报,把李拖上老虎凳,狂叫“加砖、加砖”!加第三块砖时,特务猛使大力,李左腿被撬断而昏厥。后被押禁重庆渣滓洞,敌人叫叛徒对质,李怒斥叛徒。在狱中,她团结同志,坚持斗争,1949年11月14日夜,李被敌人枪杀于歌乐山下电台岚垭处,时年36岁。

李青林的未婚夫便是邵子南,作家、诗人,中共党员,曾在解放区名噪一时。

《竹山县志·人物卷》有军旅作家“邵子南”条:

……1949年1月,任中共竹山县委副书记。在任期间,为解放竹山、开展地方组织建设和党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根据许明钦烈士的事迹写了《一个共产党员成了神的故事》,根据竹山清匪反霸斗争的生活素材,编著长篇小说《三尺红绫》,深受竹山人民爱戴。

另据有关资料,邵子南后来与宋铮同志结婚,育有一女。1955年12月因病逝世,年仅39岁。

我拜访了年近八旬的宋铮,她热情接待了我,以下资料均有所本。

1947年2月,国民党强迫重庆、上海、南京三地中共机关同时全部撤离。邵子南被迫从重庆撤回延安,3月2日又从延安调至晋绥解放军,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副社长。10月调入“川干队”(番号“长江支队”),1948年2月随军南下,6月15日,李青林被捕那天,邵子南正在郧西县北隅村。第二天晚上,他完成了短篇小说《张得全和他所讲的故事》,用一个奇特的故事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预告国民党军队必败。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邵子南就一直在郧县、郧西、白河、房县、竹山、竹溪工作打仗,曾在陕南四分区任武工队长和地方武装团政治主任、竹山县民教科长和县委副书记、竹溪县县委书记等职。他热情似火,不知疲倦地发动群众,培训干部,审理案件,清剿土匪,收编改造伪职人员,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干部。

邵子南还有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感。1948年12月21日,行军途经十堰黄龙滩,路上见一草屋,上书“陋室德馨”四字,即时将刘禹锡的《陋室铭》趣改为《漏室铭》:

山不怕高,有腿能行;水不怕深,游泳就成;漏雨的屋,很伤脑筋。火炉生不燃,墙上草发青;幻想红烧肉,空谈炒鸡丁;可以吹牛皮,扯筋筋;无片瓦以遮雨,光椽子也不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些屋,何漏之有?

1949年春节,邵子南给郧西县城关学校撰写的对联是:“拖软冻僵毒蛇,打死落水疯狗,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听解放人民的歌声,就要唱响广东广西;排除腐旧思想,接受革命真理,以学习态度解决一切,把服务工农的心血,坚决灌透汉北汉南。”9月28日,当邵子南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已是在挥师进川的途中了,当时众人欢呼雀跃,当天晚上行军到达十堰夏家店。10月1日,邵子南随“川干队”队部宿营在武当山草店,因为避雨,滞留三天,屁股上长疮,伏在床上写完了中篇小说《三尺红绫》的第五章。这个时候,远隔千山万水的重庆渣滓洞集中营里,江姐、李青林们也已经知道,新中国诞生了。

一曲恋歌作挽歌

据说,重庆渣滓洞革命烈士纪念馆中,至今还陈列着邵子南的长诗《会师》。李青林牺牲半月后,邵子南才抵达重庆,不久便得知李青林牺牲的消息。他在悲愤交加中,写了长诗《会师——为纪念李青林同志而作》。全诗分为四章:一、人民的女儿;二、战斗中的爱;三、生离和死别;四、会师前进。他在诗中赞颂烈士:“你,勇敢的女性啊,人民的好儿女!你,在老虎凳上,折断了腿换来的骄傲、胜利、光荣!人民成了统治者!”诗人感到在胜利后的山城重庆,烈士的生命无处不在,“在前进曲的节奏里,跳动着我们甜蜜的关注,热烈的耳语,神圣的、胜利的、永远的爱情!”诗人表示要永远与烈士会师前进。《会师》于1950年1月15日发表,随即在重庆引起强烈反响,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为新中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李青林,与曾经名闻解放区的军旅作家邵子南,是一对恋人。

大型纪实性电视连续剧《红岩魂》在第一集中,叙述了李青林和邵子南的故事。

原来李青林的原名叫方琼,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开始在重庆参与创办《四川妇女》杂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认识了我党派往重庆《新华日报》任采编部主任的邵子南,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亲密的关系,并已议定在1947年2月28日结婚。不料就在这一天凌晨,重庆军警宪特突然紧急出动,包围了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馆,强迫中共方面所有驻渝人员撒返延安。方琼提着为婚礼准备的喜糖赶来,却被军警远远隔在围观的人群中,只能焦急地朝报馆方向张望。也许她看到了被全副武装的军警押走的邵子南,也许根本就没有看到邵子南的身影。总之,他们两人从此失去了联系……

此后不久,方琼受组织派遣赴农村工作。行程中,她借用邵子南曾经用过的笔名“青林”,为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李青林。

未完成的杰作

邵子南身兼军政人员和诗人作家双重身份,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不是等闲之辈:早年从四川资阳老家流浪到上海,认识了后来写出《三家巷》《苦斗》的作者欧阳山,并与欧阳山、丘东平、草明等一起创作了中篇小说《给予者》,受到茅盾先生的好评。他参加革命,是经胡乔木的介绍。他曾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到丁玲领导的“西战团”任党支部书记,曾与田间等发起“街头诗”运动,轰动延安。他还是白毛女故事的最早收集、整理者之一,又是歌剧《白毛女》的最初编剧。他在解放区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歌词,由周巍峙谱曲。他的《李勇大摆地雷阵》,是当年解放区小说创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邵子南32岁那年,曾随刘邓大军的“长江支队”(川干队)千里行军抵达陕南郧西。此后作为地方武装团的政治主任,曾带领武工队深入敌后侦察。他的作品《夹河关》便是一篇与此有关的战地纪实。其时国民党已对南下的解放军发起了反攻,战斗紧张而酷烈。“我”和武工队在汉江两岸穿梭游击,文中记下了三天的亲历见闻,对几个侦察敌情的战士作了颇富感情色彩的速写式描绘。全篇情绪乐观,行文明快,语言幽默生动,描写细微真实,尤其对江汉两岸昼夜景色和仲秋时节多变的气温写得十分精彩。从群众“抓住毛驴当马骑”,怂恿武工队主动进击敌人的心态中,点明了部队与群众的关系,显示了作者心中充沛的代表人民利益、保护人民利益的正义感。

邵子南的《一个共产党员成了神的故事》,是写竹山第一次解放后,人民政府县长许明钦事迹的。作品发表在1950年7月1日《大众文艺》上,那天正是党的生日。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邵子南思考党和人民、军队和群众关系的理性深度。

邵子南在竹山期间曾办过干训班,除了宣传政策、培养干部外,也曾在竹山播撒过文学的种子。有一个叫徐昭武的文学爱好者,当年就曾受惠于他。徐昭武还讲过一段轶事:那时邵子南住在竹山县一中临广场的房子里,广场是一片可容万人的空旷荒地,敌人深夜放黑枪暗杀他,他一动不动,同时制止警卫员追赶。问何故,邵子南说:“不能动,一动,人家照你影子打就打得准了。”可见解放初期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邵子南的丰富军事经验。

在延安时,邵子南一度与孙犁是窑洞紧邻。1962年,孙犁写《清明时节》一文纪念邵子南,说他在延安时有两句话常挂在嘴上:“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知他们分手几年之后,这两句话却在《三尺红绫》中,变成了邵子南所钟爱的女主人公对霸占她的恶棍的口头禅。

《三尺红绫》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代表了那一时期邵子南创作的艺术高峰。讲的是地痞流氓、乡公所的狗腿子李盛才,调戏农妇王秀芬,碰了一鼻子灰后仍不甘心,与一个地方少爷设计,抓王秀芬的丈夫当了壮丁后,霸占了王秀芬。解放军解放郧西和白河后,李盛才已沦为国民党残匪的走狗,被杀死在家中。王秀芬和她义弟王文炳被抓起来,经过保长和乡民会审后,送到刚刚成立的县人民政府。小说共有三个未完稿。红绫是王秀芬的丈夫送给她的,后来也被李盛才掠去。这是小说的重要道具,但却不知最后派何用场。整个故事有一个探案小说的外壳,但悬念没有被揭开。不过,王秀芬最后被人民政府解救出来,投奔新生活的结局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邵子南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尺红绫》于1958年初版,后来多次重印,我收藏的是1959年第三次印本,属武汉某图书馆流散出来的馆藏,借书卡上显示共有十多人借阅,可见在当时是颇受欢迎的。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办案人熊海山。邵子南这样写他:“是个写诗的,爱作武工队活动的,来竹山,也仍然带着武工队……唯一的好处就是深入群众,爱钻问题,到这郧阳郧西地区,他一直在边沿区,带着十来条捷克步枪活动。”不用说,这里不正有邵子南自己的影子吗?

摘自《幸会幸会,久仰久仰》,黄成勇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江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353999.html?si=4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753557.html?si=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273059.html

《红岩》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红岩》主要叙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贞,展现了革命前辈们为祖国而奋斗的精神。
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
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陷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2017年),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岩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小说《红岩》讲的是什么故事?
答:《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

红岩 红指的是什么 岩指的是什么
答:红岩是这本书里的一个战士死后,他的血染红了整块岩石

《红岩》主人公是谁,主要人物有哪些
答:《红岩》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中国军事文学长篇小说。它主要叙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1961年12月,正...

红岩中江姐的故事
答:1、故事叙述的是只有十岁的江姐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由于她身材天生矮小,够不到高大的机器,只能坐在特制的高凳上,稍有疏忽就要遭到工头皮鞭的抽打。江姐十九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2、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

(岩心)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答: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地质勘探的故事。《岩心》讲述了关于中国地质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找到云浮硫铁矿的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地质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勘探工作的奋斗精神和对国家资源的贡献。电影通过讲述地质人员的经历和努力,展现了他们在探索地下资源方面的重要角色和贡献。

红岩原文写江姐的故事是什么?
答:原文如下: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故事叙述的是只有十岁的江姐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由于她身材天生矮小,够不到高大的机器,只能坐在特制的高凳上,稍有疏忽就要遭到工头皮鞭的抽打。江姐十九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

江姐的故事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四十多年前,我还在读小学时,就读过《红岩》这本书。书中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以江雪琴和许云峰为代表的重庆共产党员在条件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与反动派进行的殊死斗争的故事。小说塑造了江雪琴及许云峰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共产党员江雪琴,又被大家称为江姐,...

老君岩的故事简介传说
答:火精失去了巨大的生命力。他知道打不过老君,就叫道:“老爷!你终于来了!帮帮我老君转过身来想:什么,在哪里。老君转身时,霍静已经逃走了。为了让火灵不再骚扰百姓,他牺牲自己成为神,守护着清远山脚。清远山上的人们非常感谢和敬仰老君,因此他们称老君为老君岩神,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关于吕岩的故事
答:身为道士的吕洞宾,后被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

箱子岩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