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社会结构 日本战国城池什么样子?

作者&投稿:宁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战国时的社会结构分两条线,一条是武家,一条是公家。武家就是一般说的大名和武士等一线,是主流。公家是指为天皇服务的世袭文官贵族们,相对比较喜欢附庸风雅,最后完全被比较注重实际的武家架空。
所以这里只说武家:

从你问的问题来看你不是很了解那时候的情况和“大名”的概念,所我说详细一点。

武家的领袖是“征夷大将军”。天下的实际统治者。原本在关东的镰仓,后来向西迁移到京都。
京都和关东距离比较远不好管理,所以设了关东管领 ,主管关东的武家势力,一般其实际权力未必小于将军本身。上杉谦信曾经担任过关东管领。
将军以分封制的形式把各个“国"分给一些家臣,这些家臣叫做各国的守护和守护代。此外还有一些按照大片地域画出来的家臣,比如说九州探题、西国探题、奥州探题等六波罗探题。他们的封国要大于一般的守护大名。
管领、探题、守护和守护代,这些人是最初的“大名”。也就是诸侯的意思。大名对于自己的封地相当于承包下来,怎么管理可以完全自己决定,权力极大,只要及时给自己的主子幕府将军上贡就行。

后来进入战国时代,“下克上”成为主题。很多经营不善的大名混不下去了,或者因为没有有继承权的子嗣导致绝后,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国”没有守护大名了。而由于幕府遭受天文大乱等事件失去了威信,幕府所任命的新守护往往无人承认。于是各种势力趁着权力真空竞相抬头。主要有3种势力,1国人众,(相当于地方乡绅组织的保卫家园的武装)2寺社众(宗教势力把教徒们集合起来形成的势力)3黑社会 (主要包括忍者众、海贼众和一些倾奇者众等)。
这个时期“大名”的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是将军亲自任命才算的“大名”身份变成对于各个大势力的头目的尊称,而且不光是将军可以给人“大名”身份,这个时期天皇也靠贩卖“大名”身份挣了不少钱。比如说长井规秀,一介商人出生,但是通过阴谋夺取美浓一国的实权,于是通过公家的三条家送一些银子给天皇,于是天皇就赐了他大名身份。
再后来由于诸大名互相灭来灭去实在很快,大伙连送钱给将军或天皇买大名身份这个手续都懒得要了,只要有钱有地有人,自称大名就是了。比如说大浦为则,夺了了津轻后自称津轻为信,然后就直接成了大名。又比如说织田信长的手下九鬼嘉隆,其实就是个水贼出生,跟信长立了功,得了不小的封地。于是就成了“水贼大名”,这个大名根本不需要将军或者天皇承认。
所以这里你应该知道了,大名有大有小,有正式的有自封的,有独立的大名也有依附于别人之下的非独立的小大名。

下面说家臣团,战国时的家臣团主流是二种,一种是石高制,一种是贯高制。
石高制是把领地内的土地按照预期粮食产量进行分配,大名自己留一部分,其余的分封给手下的大家臣(主要是宿老、中老、家老、部将),大家臣们自己琢磨着怎么再分配给自己和自己的手下们。这样打仗的时候大名直接按照分给大家臣的石高数(就是米产量)来要求大家臣承担相应数量的出兵义务。
而大名手下的小家臣(主要是足轻大将、足轻组头和小旗武士等下级武士)一般是没有封地的,直接在大名那里领工资拿现钱,这叫贯高制。足轻不属于武士,是“民”的范畴,不算家臣的。
大小家臣的分界点是侍大将,有些大名把侍大将算作大家臣使用石高制,也有人把侍大将算作小家臣使用贯高制。

家臣职位的体系如下:
大名手下的最高的家臣称呼是宿老,其实是中老,再次是家老。但是前两个称呼很多时候都是虚爵,在实际上跟家老是一样的,只是显得更加器重的意思。家老一般数量很少,再大的大名手下也就几个而已,相当于现在的议会议员。家老属于高级家臣,可以参与大名的决策,如果比较强势的家老甚至可以对大名的决定行使否决权。家老肯定有自己独立封地的,按照石高制,家老手中有在自己封地内征兵并练兵的权力和义务,所以家老手上一定有兵权。
部将是中高层的职务,数量比家老要多得多。部将有参议权,但是没有否决权,一般没有部将能牛到跟家老们那样去指点江山跟大名顶撞。不过要说待遇那已经是高级武士范畴了。部将和家老一样可以自己再以贯高制的形式雇佣自己的下级武士,组建自己的家臣团。大部分部将也有很小的封地,这样他们也属于有兵权的人。
侍大将是个临界点,不同的大名对于侍大将的待遇不同。待遇较高的和部将类似,有封地,有权自己再蓄养下级武士组建家臣团,有兵权;待遇较低的则仍然属于下级武士,没有权利组建家臣团,没有封地,没有兵权。
足轻大将和足轻组头则是彻底的下级武士。其中足轻大将一般来说肯定是武士,但是他们得到提拔的机会很渺茫,战功一般会得到物质奖励,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升到侍大将的可能性。藤吉郎的事情纯属偶然。而足轻组头甚至有时候根本就不是武士而是足轻中提拔出来的庶民。他们的待遇很低。
小旗武士是特殊的一类武士。他们大多担任传传令、侦查、侍卫、旗本武士等出现。他们很多人没有指挥权,但是他们和足轻大将不同就在于他们有机会升迁。小旗武士一般都是武士家族的非嫡子担任。小旗武士在家臣中地位很低,但是大部分高级家臣都有担任小旗武士的经历。

武士的身份和领地大小没有必然联系。一般来说,只有家老(宿老、中老)、部将和侍大将有资格获取封地,但是到底得到多少封地纯粹是由大名的势力来决定。比如说鼎盛时期的织田家,给家老柴田胜家几十万石的封地;而同时期的很多大名自己总共才一万石的领地,他家的家老能分到千把石就要偷笑了。
又比如说桶口兼续(直江兼续),当时他是上杉景胜的家老,秀吉给他三十万石封地,而此时整个日本三十万石的大名才11个。由此可见封地大小由大名实力决定。

说了不少,如果还有不清楚的请追问。

金字塔结构
君主-家老-部将-侍大将-足轻大将-足轻头-足轻
足轻就是小兵
封地类似于中国的封侯,一般都是封“XX城XX石”
具体大小取决于君主的实力

建议看一看网络上穿越日本的小说,背景资料都比较系统。故事也很有意思
个人推荐《战国福星大事记》冬天里的熊著

日本战国的时代特征~

严格说来,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时代爆发之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战国三大枭雄”:斋藤道三、北条早云、松永久秀,其实毛利元就、北条氏康、伊达政宗、岛津义久、长宗我部元亲皆可算是一雄。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用职业军人(武士)为其作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概念
熟悉日本战国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战国的城池非常多,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其实日本的城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城池。中国的城池是某一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士、工、商都住在城里,城墙把百姓跟政府都圈起来了。日本的城池其实只能算做城堡(或者中国古代的山寨,比如清风寨),他的作用主要是军事作用用来作为军事据点和大名或者家臣的住所,他并不包含附近百姓的房子,一般在城外有城下町,是农工商的活动区域。可想而知了一旦战端开启最倒霉的就是城下町的百姓了,烧杀抢掠的勾当战国日本也没少干。
复原的安土城(CG)-真实的估计打对折都不止
城防设施

这个没什么可讲的,无非就是把门加厚,不行再蒙一层铁皮,单开门双开门怎么玩都行。
马出
城堡除了门还有别的打仗需要的出口,可以出去跟人打,也可以在出口里面等人来进攻。这个出口的设计就非常有讲究,怎么对我方有利,就怎么设计。后来慢慢改进就是咱们说的瓮城了。
?B
其实就是城堡里设置的屏障,用来阻挡敌人攻城用的。起先是用木板,后来是木板间夹沙子和粘土,再后来又有漆??B。看下面几幅图形象了解一下
蹲坑的那位你够了
在?B上战斗
钓?B:在?B的表面盖上一个额外的?B,当人爬上去的时候,放下这个钓?B,可以重复用
狭间
狭间就是射击孔。在?B或者石垣上打出专供射击用的小窗口。分为矢狭间和铁炮狭间。因为弓矢和铁炮在射击的时候视角和动作都不同,所以狭间的大小形状都有所不同。于是就区分出了矢狭间和铁炮狭间。
狭间
狭间示意图
石垣
就是城墙,这个感觉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各种码石头的方法,当然是越工整的石头码出的城墙更牢固。
骏府城(这高度都爬不上去还打毛线啊)
土垒切岸
土垒:挖掘壕沟后的土堆在一块弄出个高地,可以在土垒上建造?望台和碉堡,加强防守。
切岸:人工削出的斜面,斜面面向敌人,再插上些竹签什么的,让敌人难攻。
土垒切岸

其实就是壕沟,挖个大坑插上竹枪,敌人掉下来就是个死,后来也有灌水的,那就变成护城河了。

原为储藏武器和兵粮的“矢仓”,随着战争的扩大,储藏量也要随之增大,那么矢仓也就越来越大,最终演化成兼?望和防卫据点功效为一体的橹。
各类型的橹
天守阁
老大居住的地方,是最气派的建筑,有2-7层,权利的象征,可以鸟瞰整个城。比较方便指挥。
天守阁
全貌示意图
总体来说还是挺易守难攻的,有个千把人守个一般的城还是可以的(对手也未必有多少人啊)。一丸守不住去二丸,二丸不行去三丸,三丸不行就gg。
冈山城
松本城
新庄城

战国时期的资料
答: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

急:古代日本社会等级是怎么划分的?大名属于哪个等级?
答:古代日本社会的等级划分:第一等级是天皇,在明治维新以前,不过是个象征,没有具体的实权。第二等级是幕府将军,由各时代实力最强的大名担任,掌握国家实权,由天皇委任为正一品征夷大将军。第三等级,就是大名了,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各诸侯王。第四等级为大名的家臣武士。大名的地位仅次于将军,属于第...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多少年
答: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将近2400年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是从战国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475年到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这一段时期。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古希腊时期对应该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两个地方都有高度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而两者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两者之间有差异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各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的演变,社会自身的自我完善决定的。在东方中国这里,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一个农耕为主的社会的特点是,人们会定居...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背景
答: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

四民社会结构是什么?
答:在传统中国,士、农、工、商四民虽然分业、别居,但不是等级分化,这种社会形态,被称为四民社会。而由四民构成的社会形态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显著标志。四民社会的原型在西周社会既已存在。而四民社会的正式出现是分封制解体过程中的产物,其出现时间大体在春秋战国之时。明末...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从而造成了言论非常自由的社会环境。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其结构性特点有( )。
答: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其结构性特点有: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到1840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 )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
答: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开始,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由于西方与中国的土地占有制形式不同,所以在国家的权力结构、政治权力运行方式和控制劳动人民思想的手段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特点:①中央...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别指哪些朝代?
答: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的元谋人,至夏王朝建立。2、奴隶社会:从建立夏朝开始,一直到商、西周,东周的春秋时期。3、封建社会:从东周的战国时期开始,经历秦、西汉、新、东汉、三国,一直到辽,北宋,夏,金,南宋,元,明,清,直到辛亥革命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