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怎样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作者&投稿:杜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也许杨贵妃和李隆基是真的有爱情的,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因为杨贵妃一个人而放弃后宫佳丽三千人,而且就算在现在人的视野里看去,杨贵妃和李隆基也算是不伦之恋,但李隆基千方百计地要将杨贵妃接进宫,也说明李隆基是真心爱杨贵妃的。实际上当时的李隆基并不算太老,史书上也说李隆基还算仪表堂堂,而且李隆基对乐器很有研究,杨贵妃善舞,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擦出火花。杨贵妃和李隆基还学过民间夫妻,贵妃称李隆基为三郎,中间因为赌气,杨贵妃跑回娘家,但由于思恋李隆基,剪下一缕头发派人送给李隆基,李隆基就感觉屁颠颠去接了她回宫。由此可见,就算刚开始杨贵妃不愿进宫,到后来却也有了真的感情。
只不过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实在是不该沉溺在爱情中,最大的问题是不该太过宠杨贵妃的娘家人,让其父兄权倾天下,为所欲为,最后杨贵妃被赐死,实际上是被娘家人连累了。因为杨贵妃在入宫之后,从未干预政事,只是当时在马嵬坡,将士们迁怒于她罢了。
不管他们到底有没有真的爱情,李隆基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似乎有点无能。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元朝诗人杨维桢《无题效商隐体诗》云:“金埒近收青海骏,锦笼初放雪衣娘。”(《铁崖集》)就是咏及玄宗与杨贵妃的宠物白鹦鹉的。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贝者博,令杨钊计算贝者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分阝)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卷上)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关,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杨贵妃在长安庆祝最后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于华清宫,玄宗令梨园置乐,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适广东南海进荔枝到,遂以《荔枝香》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是以女人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在诗词中反映杨贵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贵妃放事。至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旅”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唱。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在戏剧中演杨贵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朴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记》传奇、吴世美《惊鸿记》传奇、无名氏《磨尘鉴》传奇,清朝有洪升《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其它地方剧种也有许多演杨贵妃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以其独创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杨太真外传》、陈鸿《长恨歌传》、《隋唐演义》等。

  今陕西兴平县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是这么认为的,杨玉环是很幸运的,这么花心的李隆基也能对情专一,而且专宠16年,任何女人如果能得到这16年的爱,哪怕是马上死去也是愿意的。至少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如果换成是我,能有李隆基如此之宠爱,哪怕只拥有五年,十年也不枉此生了

杨贵妃太冤枉了!张得好看就要因为男人的私心兽欲而失去自己的幸福生活!!!@

有爱情吗,他们

我想问问《长恨歌》中是如何评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出生于陕西渭南。白居易是杜甫的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元和元年腊月,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偶然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感慨系之。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长诗,陈鸿写一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该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记为《长恨歌传》。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历史人物并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创造出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杨贵妃聪颖美貌,又通晓音律、能歌善舞,与唐明皇有过一段神仙眷属般的日子。范阳(亦即渔阳)掀起的战火惊醒了二人的美梦,杨贵妃随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后,被迫自缢而死。但是,民间始终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所以白诗后段有上天入地之一说。
虽然历来对此诗的正宗解法是:对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现象有所不满和讽刺,但作者毕竟对这君王中难得的一段真情故事寄以同情和推崇,所以全诗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爱情气息,再加上作者优美的文笔,不免令人读之扼腕叹息,浑忘此乃讽刺之诗也。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全家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兵马仓皇出逃西蜀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杨氏归阴,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本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均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良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索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更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这里,诗歌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及寂寞悲伤、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正由于前一段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土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从「临邛道土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多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深化了主题,既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加重了「长恨」的分量,给读者以无穷联想、回味的余地。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所在。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说到《长恨歌》的创作缘起,往往首先提到这样一件事,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作者35岁时被任命为周至县尉,在这里结识了擅长史学的文学家陈鸿和王质夫,彼此唱和。同年十二月三人同游仙游寺,谈起唐明皇和杨贵妃事感慨系之。恐这一「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陈鸿《长恨歌传》),遂推「深于诗,多于情」(同上)的白居易为之作歌,于是白、陈相继写了《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长恨歌》的作者「多于情」,遂使其诗成为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传之千古的名篇佳作;而看重「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陈鸿所作之传,其魅力则难以与白诗同日而语。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温白居易在写作《长恨歌》之前的全部创作和有关经历,可以发现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作者33岁在长安任校书郎时,有徐州之游并曾赴节度使张愔之宴。席间,善歌舞、雅多风态的愔之爱妓眄眄(即关盼盼)出以佐宴,为此白居易赠诗二句(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从白居易以后所写《燕子诗三首》来看,关盼盼这个多情多义的女子当给白氏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件是贞元二十年,白氏举家迁往秦中卜居渭河北岸的下邽金氏村,在此之前白氏曾家居徐州符离(今安徽符离集),27岁自符离移家洛阳时写了一首《留别》诗,从中可得知两年前白氏已与符离一名年方十五、六的女子湘灵相恋。此后在《白香山集》中不时可以发现诸如「寄湘灵」、「怀湘灵」、「寄远」、「感情」、「长相思」、「生离别」、「潜别离」、「旧梦」等等,写的都是与「娉婷」女湘灵相恋、相别、相思之情。白氏33岁时全家迁往长安就意味着不得不与正在热恋着的湘灵「生离别」。两年后在他写《长恨歌》时,这段恋情是不会忘记的。
那么白居易是不是把上述两件事移入了《长恨歌》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先说不是,即《长恨歌》写的不是一般的爱情,它是封建帝王和获取专宠地位的贵妃之间的「爱」。这种爱在宫廷内即表现为「重色」和邀宠。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一语双关。「思倾国」,果倾国。作50年太平天子的唐明皇,因为对杨妃的「倾国」之貌和娇媚之态的宠爱,尽日享乐,贻误了国事,这不仅与导致安史之乱有很大关系,也铸成了自身的无可挽回的爱情悲剧。长诗从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写的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讽谕意味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辛辣的,讽谕论者的依据主要来自这一部分。或者说《长恨歌》的前一部分是讽谕多于风情。
中间部分大致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40多句,可谓讽谕与风情交融。这是因为《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主角,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与其生死攸关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除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还有「千乘万骑西南行」的「玄宗幸蜀」和「六军不发」的「马嵬兵变」,这些事如果一一铺开来写,每一件都可以构成一大篇政治讽谕诗,然而这不是当时白居易的所长亦与其彼时的胸中块垒不甚相关,于是作者巧妙地进行了剪裁,把那种可能形成「劝君歌」的政治素材尽量压缩为副题,或一笔带过,而以重笔泼墨突出其作为爱和恨的正题。比如安史之乱的直接政治后果是严重破坏生产,使唐朝由盛而衰,造成藩镇割据,而此诗写到「渔阳鼙鼓」,只说它「惊破霓裳羽衣曲」,结束了李、杨那种「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纵情享乐生活。再如据史书记载,马嵬兵变是指唐宿卫宫禁的将领陈玄礼,在安史之乱中随玄宗入蜀,在马嵬坡与士兵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事。此诗第二部分在写到此事时隐约其辞,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带过。这样写来,作为这一爱情悲剧的男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才是统一完整的,整个第二部分写他对杨妃的那种刻骨思念才有说服力,也为下一步完全过渡到风情之歌留有余地。
说白居易把恋湘灵、遇盼盼二事移入《长恨歌》,可以从此诗的第三部分找到内证。这一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终篇共46句。赵翼《瓯北诗话》称《长恨歌》「有声有情,可歌可泣」,主要当是指的这一部分。其写杨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完全是虚构的,而在虚构这一部分时,作者以往的生活积累不能不被调动起来,有的甚至可能从潜意识中显现出来。「仙袂飘摇」而益感「君王」旧情的贵妃魂魄,难道没有「风袅牡丹花」而又笃于情爱的关盼盼的影子吗?如果把白居易为感念湘灵而写的《潜别离》与《长恨歌》的第三部分对读,不难发现有着明显的移情痕迹,甚至有些诗句和物件都打有白氏生活的印记,比如《潜别离》的「两心之外无人知」、「利剑斩断连理枝」等,与《长恨歌》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诸句,则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又如《长恨歌》中的杨妃仙魂那么郑重地「惟将旧物表深情」,很可能当年湘灵把一双绣履赠送给白居易时就是这样郑重而深情,只不过到了《长恨歌》里绣鞋变成了钗钿而已。所以此诗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多半都是作者自身恋爱悲剧的移情,下面的例证则可从反面说明这一点。
对于「孤灯挑尽未成眠」句,前人曾笑话说这是书生之见,讥其写得寒酸,并反问说:「兴庆宫应不烧烛,明皇自挑灯乎?」问题很可能出在作者当时尚未任左拾遗,没有充分的宫廷生活实践而把自己作为平民时的一段失恋感受径行移到皇帝身上的缘故。这虽然是一种细节上的疏忽却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对湘灵刻骨铭心的思念,凭空则很难写出诸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令心似钗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感人肺腑的诗句,没有这些就没有《长恨歌》,没有与「长情人」湘灵相恋八年之久的白居易,凭他「李杨始末」如何家喻户晓,也不见得有《长恨歌》!所以《长恨歌》第三部分人物形象的模特儿很可能是白居易和他被人拆散了的恋人湘灵,而《白香山集》中的十多首有关湘灵的诗当是《长恨歌》主要作为爱情之歌的生活素材。
个人认为,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若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白居易自身的爱情悲剧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该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该诗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个本很有作为的明君,却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并占为己有。从此帝王沉迷于女人香,不仅荒废了朝政,还引起了安史之乱。虽没有断送一个朝代,但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所以人们都咒骂杨玉环,是第二个苏妲姬,祸国殃民,从此“红颜祸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责任的最好借口。但当我真正面对《长生殿》时,被震惊了,也让我有了很深的思考。不管我的观念是否成熟,我还是压抑不住要倾诉的欲望。“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问儿女怅缘怪,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幸.总由情至.先圣不曾侧郑卫,吾济取义翻宫傲。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情”确实是《长生殿》与众不同的地方,白居易和白朴笔下的李杨爱情故事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并以同情的态度赞颂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但洪升却以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作为基本主题。这就使人看过更多的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杨贵妃,看待扬李之间的感情,看待安史之乱。杨、李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尤其是杨玉环.可谓达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颂了他们美丽而崇高的灵魂,歌颂了他们爱情的胜利”。从对李、杨各自态度的描写上看,这种爱情理想便是“真挚专一”,“富于牺牲精神”,“不太重视生活享受、物质欲望”,“至死不渝,超越生死”。但与此同时,作者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爱情是没有对错的,但爱情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起的,平头百姓什么都没有却可以拥有爱情,帝王什么都有却不能选择爱情。江山、美人历来是每个帝王所让人羡慕的,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但拥有美人不代表拥有爱情,当帝王真正遇到自己所心仪的挚爱时,往往又不得不舍美人,要江山,试问有多少帝王是可以“爱江山,更爱美人”呢?唐明皇就是这样的尴尬的帝王,曾经缔造的辉煌功绩在与杨贵妃的缠绵爱情中灰飞湮灭,但最终为了江山和自己,舍弃了爱情。唐明皇是风流天子形象,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本就是宫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爱情。而这种宫廷式爱情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残酷性、剥削性、脆弱性和政治性。这充分表现在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痴情及他们爱情的最后结局上。但尽管如此,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描写在赞扬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顷。并且颂扬爱情的主题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从全剧着眼,李杨的爱情生活和爱的心绪心灵占据了重头,全剧共五十出,写情的笔墨达三十出,尤其是下半部,刻意绘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追忆、思念和寻觅,写出他的“但教心似金铀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过程。在《长生殿》里,李、杨的爱情是纯洁的,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而让人看了“独怆然而泪下”。首先在“定情”“春睡”两出,李杨二人还谈不上有什么爱情,李隆基此时对杨玉环只是欣赏她的姿色美丽,所谓“庭花不及娇模样”、“爱他,红玉一团,压着鸳帐侧卧”之类的词句都是对她体态的赞赏,对她姿色的留连。杨玉环对李隆推也停留于对圣恩浩荡的感激而已。从“献发”到“絮阁”是他们爱情的自觉意识和发展阶段。第三者的介入,使李杨二人产生矛盾,杨玉环被遗回家,分离后,他们却共同识到,谁也离不开谁了,一个剪断青丝寄上真情,一个是躁怒异常心绪不犷爱情终于超越了体态姿色的艳羡阶段。在此基础上,杨玉环更加要求李隆基对她爱份专一,不允许介质的掺入,于是便有了“絮阁”一场闹腾,李隆基也因此对杨玉环更加一往悄深。与此同时,“制谱”“偷曲”“舞盘”等出又写出他们才艺卜的棍互了解知甲万愉佩,赋予了他们天情更具体的内涵。贯穿《长生殿》全剧50出的这种爱情达到最高峰的场面之一,也就是在作为标题采用的长生殿,唐玄宗和杨贵妃于七夕之夜向牛朗织女双星发誓要永远相爱的第22出《密誓》。—当时是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夜晚,在骊山华清宫的长生殿.杨贵妃正流着眼泪向夭孙乞巧。当突然出现在那里的唐玄宗间她流泪的原因时,杨贵妃答道:“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夭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因此.受了感动的唐玄宗就发出了山盟海誓,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夭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爱情之花终于完全绽放。这两个人发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看到了,双星见唐玄宗如此神情,就打算让他做人间情场的管领。不过,此时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劫难(杨贵妃马巍之死)将近,假如经过这场考验而唐玄宗仍能诚笃如初,那么那时候两个人完美团圆,已成为爱情的逻辑必然。《埋玉》一出是既《密誓》一出后,又一个高潮。这出戏是表现经“七夕盟誓”之后缔成了“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情缘的李隆基与杨玉环面临生离死别的一场考验。以前的很多作者都把这写成了唐明皇为自己的生而舍弃杨贵妃,杨贵妃怕死而求生。但在《长生殿》里,洪异笔下的李隆基、杨玉环在“马巍事变”中的表现则大不相同。先是救驾的禁军将专权召乱的杨国忠杀了,后又提出“不杀贵妃,誓不救驾”这一要求,这时李隆基面对陈玄礼为杨玉环作了辩护,并向陈玄礼传旨要他对“惩狂言没些高下”的启驾禁军进行管束。可是陈玄礼面对哗变的六军也只能自叹无力进行弹压。在这一危急的情况下,杨玉环主动请求李隆基割爱: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 ”“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而这时候的李隆基则表示“决不肯抛舍”杨玉环,甚至下决心“拼代你陨黄沙”:“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 肤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 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舍你也 ”“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陨黄沙。” 面对李隆基“一继装聋哑”、“拼代你陨黄沙”的错误想法,杨玉环再一次主动要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李隆基在杨玉环一再主动提出“望赐自尽”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杨玉环割恩正法,成全她的心愿,但一句“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比梨花、梨花”的悲痛感叹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唐明皇的心碎了,所有能懂“情为和物”的人,心都一起痛了。唐明皇在失去爱人之后,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愈益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泻出来。《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而杨玉环死后,她的鬼魂在冷释荒垣中,在苍烟寒月里飘荡,“一想一涕零”地追忆生前和明皇的欢情密意,忍受着不能再回到明皇身边的惩罚,她认识到自己的“立逼投缉”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她向天哀悼,忏悔自己的重重罪恶,认识到“兄弟姐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但尽管她什么都悔,却独独不悔对唐明皇的一片痴情,并说:“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莱座的仙班,只愿还杨玉环旧日的匹聘!”(《情悔》)《补恨》一出表示“倘得情丝再续情愿滴下仙班。”仙界不由感叹她“是儿好痴情也”(〈神诉〉)。于是替她考验李隆基是否值承受她的一片痴情在玄宗以他的“精诚相思和极度痛悔证明自己并非‘薄悻男儿辈’时仙界才因他们‘两下真情,合是一对’而使之‘永得成双”,李杨历尽劫难,爱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验,终于“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重圆))。我想说的是:人们赞美爱情,并不因为其给人们了什么社会功利,而是感动于那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比如人们之所以歌颂弄玉和萧史、韩凭夫妇、梁祝等人,并不因为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社会功利,而是因为他们缠绵徘侧、顽艳凄丽的挚爱深情给人们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贴;而受蜀人歌颂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张赛,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者蔡伦、毕升等人,却也并不见他们在爱情婚姻上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因此,爱情评价和社会功利评价是两回事。所以,不能因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及杨姓外戚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上层的奢靡、丑陋的生活,就否定他们之间的真情。更何况,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真情存在而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恰恰相反,悲剧的根源是特殊身份而使他们的爱情中必然地掺进了许多杂质,以至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帝妃的身份断送了他们的尘缘。洪升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长生殿〉里使得这一对有情人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在仙界实现了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结为永世夫妻。

李隆基和杨贵妃唐朝的爱情传说
答:杨贵妃的美貌 杨贵妃的美貌是她与唐玄宗之间爱情的基础。她的美貌被形容为“眉目如画、肌肤胜雪、鬓发如云、身材婀娜”,许多诗人都曾为她写下诗篇,称她为“天下第一美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也让她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他常常为她写诗、画画,甚至在宫中为她建造了一座“西子楼”,以表达对...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感情有多深呢?为什么舍得杀了她?
答:这一次忽悠李隆基的人,是杨玉环的亲哥哥杨国忠。当年跟太平公主夺权时那个处事果断的李隆基,到了晚年却变成这个样子,确实满令人惊讶的。昏招迭出的李隆基,最终引发了三军不满,在马嵬坡把杨玉环推出去当了替罪羊。不管怎么看,在这其中都看不到爱情的存在。所以说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却牺牲了杨...

李隆基为了杨玉环可以不上早朝,他究竟为杨玉环做了哪些事?
答:唐明皇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经陈鸿、白居易《长恨歌传》和《长恨歌》的极力渲染,早已家喻户晓。陈、白二人叙写这个爱情悲剧,不但暗含讽刺之意,还寄予深深的同情。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同情,作者在取材时经过慎重考虑。据《传》载:李隆基(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淡女...

《长恨歌》的绝美爱情让人伤感,现实中的玄宗真的有那么想念杨玉环...
答: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当然会思念,而且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一定是真爱。李隆基身为皇家的子嗣,从小就是看着皇家权谋争斗长大的天子。所以对权力看得非常重,就连对继承人的问题也心狠手辣,先后杀了自己三个儿子。在杨玉环之前李隆基宠爱过的妃子也不少,有赵丽妃,还有大名鼎鼎的武惠妃,在杨玉环之前,...

长恨歌 李隆基和杨玉环已成了后人说不尽的话题 你如何看待?
答:长恨歌写李隆基与杨玉环而不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是因为更想只把两人的爱情凸显出来,不想牵扯太多是非。长恨歌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挥洒得淋漓尽致。撇开皇权地位,李隆基和杨玉环真的是彼此深爱着对方,从晚年的李隆基更能看得出来。

请简单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答:帝王之爱--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历代帝皇,后宫佳丽三千,很难说有真正的爱情。但唐明皇和杨贵妃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在位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且喜塞外风清万里,民间粟贱三钱,太平世界,胜于贞观之年。便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每日...

对于杨贵妃和玄宗的爱情你怎么看?
答:白居易作《长恨歌》,以“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形容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更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绵绵无绝期”作结。尽管文章的主题并非歌颂爱情,却历来为痴男怨女所推崇,以为坚若金石,大有“一颗永流传”的架势。不仅仅白居易如此描写,历来文人的描绘,多以这二人为忠贞的...

白居易是如何看待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
答:《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答:根源在于李隆基的皇帝身份,作为皇帝——国家头号利益管理者,被私情蒙蔽了双眼肯定会任人唯亲,能力不强的亲戚一旦掌握重权属于小人得势,必然会打压能力超越他的人才,成为奸臣,而最后所有的罪名又都归罪到皇帝宠爱的女人身上。

如何看待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
答:是一段很令人感动的爱情。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广为流传,白居易的《长恨歌》,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描写二人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确实,二人的爱情是令人感动的。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许多人讥讽他以色误国,殊不知封建政治由盛转衰是必然的,唐玄宗不衰,也会有其他皇帝衰,以色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