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 【急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作者&投稿:熊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
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
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
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
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时间:魏晋之际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4.反佛与灭佛
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
2.建安文学
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
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5.南北朝民歌
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
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2.绘画艺术成就
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3.石窟艺术宝库
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给你资料,你自己参考,故事要自己写才有意思

一)玄学与清谈 玄学与清谈本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表现的两个方面,在生活上清谈,提高到学术思想领域则为玄学。随着汉帝国的崩溃,经学也随之失落而出现危机,在此时代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玄学盛行于魏晋,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所以,老庄之学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名士们剖玄析微,“注而不竭”,在论辩中有通(正面解释议论)、有难(发难致诘)、有胜(辩论取胜)、有屈(辩论失败),由此形成清谈风格。清谈的起源应上溯到魏晋之交的“竹林七贤”,即山涛、嵇康、阮籍等。清谈内容广泛,宇宙观、历史观、政治、伦理无所不包,并以辩析其中哲理为目的。其弊端是往往流于口头争辩,成为“口耳之学”;其长处是发展哲理思辨,开出疑义相析的风气,且不论年资,以友交会,与两汉经学的师道尊严迥然相异。总之,玄学的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玄学的思辨成就不仅被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而且泽及各门学科,最突出的是在艺术上创造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就连此时的山水诗画、书法也都深深浸染着玄学风采。(二)佛、道、玄、儒的相互抗争与融合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规模最大。作为宗教的一大流派,道教具有宗教的一般性特征,作为中华民族创立的宗教,它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在思想渊源与神仙世界的构造上同传统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想以及传说、神话息息相通。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这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在道教兴起的同时,另一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宗教也气势日增地进入中华文化系统,这就是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较快,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日渐广泛和深远,与此同时,佛教也溶合了中华文化而逐渐中国化。道、佛、玄、儒这二教二学的关系颇为复杂,其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大体而言,玄学的“贵无”与佛教的“空”的思想一拍即合,到东晋,玄学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道互相排斥,不相调和

《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魏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
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
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
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
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时间:魏晋之际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4.反佛与灭佛
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
2.建安文学
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
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5.南北朝民歌
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
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2.绘画艺术成就
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3.石窟艺术宝库
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战乱不止。但这一时期,长达369年,从全局来看,从主流来说,生产是在不断发展的。例如三国前期,魏、蜀、吴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发展经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量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的改革都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有些科学家,关注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在科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大数学家刘徽

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朝宋、齐人。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贡献。例如他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对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其它历法准确。他测定了回归年,即两年冬致点之间的时间是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行的结果比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对误差仅有六十万分之一。他还改革了闰法。我国长期沿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他认为还不够准确。经过精密观测行星的运行情况,仔细推算数学方面的一些数值,认为每391年,应当安排144年闰月。在他死后,《大明历》才为南齐政权正式颁行,并沿用了80余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举一个例说,他制作的指南车,据史载,具有“百屈不回,未尝移变”、“圆不穷而司方如一”的功能,但后来失传。令人兴奋的是,工人庄肃贞经过三年攻关,于1985年12月成功地复原了祖冲之的指南车,使千百年来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现当年风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推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和数学专著《缀术》。


(3)圆周率和《缀术》


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圆的东西。所谓圆周率,就是周长和直径的比。这是固定的常数,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的数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西汉末年编写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径一周三”,就是说圆周率等于3。我们把它称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确的,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那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后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朝刘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对圆周率作了推算,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160页的简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人们称为“徽率”。前人研究的数学成果,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他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要经过130次以上的计算,包括开方在内,这是很艰巨的任务。祖冲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千年以后,德国的奥托才得到同一数值,荷兰的安托尼兹才求得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祖冲之。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因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缀术》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在唐代,国家办的学校设置明算科,《缀术》列为数学教科书,并规定四年学完。中世纪的日本和朝鲜,也采用它作教材。这部书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后来“学官不能究期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写《齐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通过生产实践的亲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民要术》,意思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认定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


(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齐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强调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种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说这就是土质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强调选种,主张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耘、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百姓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写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民要术》的精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春秋》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民要术》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民要术》在世界生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对人工选种、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民要术》的启迪。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以后历任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吏。他为官刚毅峻刻,素有严猛之称。因此,颇遭权豪忌恨。公元527年,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东)。从少年起他就对地理发生兴趣,爱好游览,足迹遍及今天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每到一地,都要记下名胜古迹,留心水流地势,探溯各水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前人著作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一是过于简单,二是对水流脉络缺乏考究,三是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以《水经》作为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写出一部独具风格的综合性的地理巨著,这就是《水经注》。

(2)《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水经》是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共记述了137条河道,并简明叙述了河道经过的郡县都会的名称。全书共万余字。郦道元作《水经注》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共30多万字。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

《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医学的新发展

(1)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辑集,整理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保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约283—约363),东晋的炼丹家和医学家。字稚川,又名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炼丹可以说是原始的化学。我国从战国开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炼丹家,葛洪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写的《抱朴子》,对医药学、化学的发展和火药的发明,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葛洪写了不少医书,其中《肘后备急方》最有实用价值,它内容丰富,如对肺结核、恙虫病均有记载,还作了我国关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情况的最早记载。


(3)医药学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对他十分敬重,国家大事,派人去找他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对医药学深入研究,著述很多。他收集药物730多种,然后又把这些药物的标准分类法,在一千多年内,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他又对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加以增补,写了《肘后百一方》,使它更加完备。

五、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


(1)佛教的盛行

西汉末,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佛教非常盛行。其原因,一是人民对现实不满,幻想从宗教中解脱痛苦和贫困,正如马克思说的,“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因而有许多民众信仰宗教。二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愚弄人民,以巩固统治。他们大力提倡,身体力行。如齐朝宰相萧子良,为僧众设斋,亲自给他们端水送饭。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本人曾三次到同泰寺去作“寺奴”,然后每次又由群臣集一万万钱或二万万钱的巨款把他赎回来。他们这种假戏真做的目的,明眼人是容易看穿的,但在当时,也确实蒙蔽了不少群众。因此,南北朝时期,僧尼之多令人咋舌。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163页的统计表,就可以了解当时佛教盛行已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佛寺的兴建,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北魏在天宫寺铸造佛像,耗铜10万斤,黄金用去600斤。南朝的寺院建筑,往往要“费竭财产,务存高广”。这些宏大建筑,无一不是吮吸劳动人民的血汗而来。

(2)范缜和《神灭论》

面对宗教迷信的盛行,一位无神论者站了出来,这就是范缜。


范缜(约450—515),南朝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字子真。他少孤家贫,但学习非常刻苦,敢于坚持真理。他生活在齐、梁两朝,而且都当过官。


范缜公开宣传无神论思想,批判统治者利用佛教进行欺骗,引起了封建贵族地主的强烈不满,因而引起了大辩论。第一次是在齐朝时,他同竟陵王萧子良的辩论。辩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没有生死轮回这种因果报应。范缜以著名的“落花辩”阐明自己的观点,大意是:人生下来,出现贫富贵贱之分,犹如一树同花,因见吹落,有的飘落在干净的地方,有的飘落在脏的地方,这是偶然性,并不是什么因果报应。他辩锋犀利,说的萧子良哑口无言。另一个叫王琰,用责骂口气对范缜说:“范先生啊!你竟不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哪,可说是不孝了”。范缜回敬道:“王先生啊!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啥不自杀去找他们?”后来,他们又用高官作诱饵,让他放弃无神论的主张,但范缜坚决地说,我不是一个卖论取官的小人。

第二次发生在梁朝时,那是梁武帝亲自发动的、大规模的对范缜的围攻。参加围攻的达官贵人有62人,他们写了70多篇文章,对范缜进行围攻。但他们无法驳倒范缜,最后采取政治迫害,把他流放到广州至死。

在两次大辩论之间,范缜系统地阐述他的无神论观点,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文章,主要论点是:肉体和精神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肉体,精神就不可能存在;其次,先有肉体,后有精神,就像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失去刀刃,锋利就消失。其目的是论证灵魂不灭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据历史记载,“此论出,朝野暄哗”,震动了整个社会。

范缜的《神灭论》,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和愚弄,在政治上动摇了统治阶级的精神堡垒。因此说,范缜是继战国的荀况、东汉的张衡等人之后的又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特点: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又称 三国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关于魏晋南北朝的 文化 特点你了解多少?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 1.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东晋的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 书法 之大成,被后世誉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 人物画 ,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 科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一、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二、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三、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四、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 三国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 历史 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 文化 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相对于西域地区相当发达,在相互交往中,中原文明逐渐传到西域,并被西域人们所欣赏和接受,所以他们也愿意学习中原文化,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

概括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6.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

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你对于这个历史时期是如何看待的?
答: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虽然是处于动荡,等于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非常富庶。比如说魏晋风度,竹林七贤,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越是社会动荡,文化越繁荣。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中华文明的认识
答:3. 政治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实验,如三国鼎立、晋朝建立、南北朝的分裂等。这些政治实践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4. 科技与发明: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一些科技和工程领域的进展,如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纺织业等方面的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5. 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文化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有:一、文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文学家,出现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其中有许多作品被后人称为经典。二、儒家思想的流行: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兴起,许多儒家学者出现,他们提出了许多对政治、社会...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特点是?
答: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