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作者&投稿:訾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里的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农业则涵盖“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时,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还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反之,如果继续挖农业、忽视农业,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1952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农业劳动力份额达83.5%,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为70%。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农业必然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渠道。据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和整体看是必要的、有效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改善。不仅如此,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体制,还使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实际上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仍不平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因而造成工农业发展失调和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没有扭转,城乡差距依然悬殊。

我国是否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回答是肯定的。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这四项指标表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这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例如,日本在战前处于以农养工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农业。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且是由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承受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我们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政权基础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反哺农业、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特别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府还将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前期是农业辅助工业,所以才有核武器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发展,而今我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反之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落后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里的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农业则涵盖“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时,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还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反之,如果继续挖农业、忽视农业,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1952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农业劳动力份额达83.5%,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为70%。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农业必然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渠道。据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和整体看是必要的、有效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改善。不仅如此,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体制,还使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实际上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仍不平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因而造成工农业发展失调和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没有扭转,城乡差距依然悬殊。 我国是否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回答是肯定的。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这四项指标表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这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例如,日本在战前处于以农养工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农业。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且是由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承受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我们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政权基础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反哺农业、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意义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以形成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财政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业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的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关键作用。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③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②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⑤以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体现了什么哲学和经济学道理?
哲学道理:①体现了事物与周围事物的普遍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也体现了国家从整体上把握工农、城乡的联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体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③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外汇储备数量的增加,使我国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体现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体现了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正确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经济学道理:①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即经济手段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②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④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为农业提高先进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3)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怎样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何谓“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呢?
答:“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2004)中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应该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什么?
答:针对农业问题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到达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

农业农村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答:韩俊说,现在我们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了,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三农”的时候了。现在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可以说乡村发展就是扩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什么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答:只有农村发展了,城市化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其实许多西方国家,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没有我们国家这样大的平均差距。6、农村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问题。农村人口很多,解决不好农村问题,社会和谐、科学发展都是谈不上的。当然,要是说起来,那原因就太多啦。总之,当前工业反哺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

如何理解我国已进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答: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我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到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指出什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答:十八大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1、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农村...

十八大的惠民政策
答:2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句话说明,今后几年,国家将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增强后劲。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

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答: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原因: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西方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城市化现象有什么异同点...
答:1、西方城市的发展,是西方工业化的结果;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是举全社会之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2、西方的城市化是农村向城市化的演变;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最终达到城市化,但其并不一定非要改变农村的农业为主的性质,而更主要的是将其现代化。3、西方...

都市农业规划的原则是?
答:远景设计院提出都市农业规划的原则是:1.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都市农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2.城乡互动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