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哪个学派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有哪些

作者&投稿:苦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新青年》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1921年9月,《新青年》宣告停刊,为新文化运动画上一个句号。可以说,《新青年》贯穿着新文化运动的整个过程,并始终起着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而新文化运动就是以《新青年》为主要内容,由一帮爱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孙中山先生在提到“新文化运动”时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可见新文化运动意义非凡。所以我想通过对这场运动的了解和研究,找到其价值所在。

作为新文化运动起点和阵地的《新青年》在创刊那年刚巧是《甲寅》杂志停刊。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甲寅》。《甲寅》派的政论文字,在民国初年几乎成一个重要文派。但这一派的文字,既不容易做,又不能通俗,在实用方面,仍旧不能不归于失败。因此,这一派的健将,如高一涵、李大钊、李剑农等,后来也都成了白话散文的作者。胡适说这一段顾问学勉强以求应用的历史,乃是新旧文学过渡不能免的一个阶段。由于《新青年》开始时的作者几乎都是《甲寅》的旧人,因此在创刊之初,只是继续《甲寅》的老路线,用《甲寅》体的逻辑文学,发为《甲寅》式的论调而已。

因此我们看到,初期的《新青年》,有很重的鸳鸯蝴蝶派的气息。而且初期所刊的胡适所翻译的小说,如都德的《柏林之围》,史特林伯的《爱情与面包》,也都是文言体小说。而且在当时的中国,各界的反映却很冷淡。鲁迅说:“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早期的《新青年》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

1916年1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仪》,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他在文章中提出了8条建议:1.须言之有物;2.不摹仿古人;3.须讲求文法;4.不作无病呻吟;5.务去烂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对于为什么要反对文言文,胡适是这样认为的:文言文是个“半死的语言”,因为文言里面有许多现在仍在通行的词汇,同时也有些已经废弃不用的词汇。如“狗”字仍在用,“犬”字就不用了;“骑马”仍是日常用语,“乘马”就是个死词,事实上已不通用了。

紧接着,为响应《文学改良刍仪》,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了《文学革命论》公开支持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并阐扬了三大口号:1.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2.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3.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和“三大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随后,文体改革、文学革命的呼声日趋高涨。

胡适和当时许多文人把这项文学改革称为“文艺复兴运动”,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看齐,意在推翻封建主义文学。在《新青年》的号召下,有志之士纷纷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表达其进步意见。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鲁迅。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是他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声震撼中国思想界的呐喊。这篇作品,给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以深刻的抨击与本质的揭露,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也是鲁迅参加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的开始。文章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鲁迅在《新青年》上共发表54篇白话写成的文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优秀作品为当时的运动、中国国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改革运动中,文学改革应该说是取得很大程度上的胜利的。《新青年》从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白话文的写作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白话小说。但是,白话文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语言,则是以此为开端的。1919五四运动之后,全国青年皆活跃起来了。不只是大学生,纵是中学生也要办写小型报刊来发表意见。只要他们在任何地方找到一架活字印刷机,他们都要利用它来出版小报。在1919至1920之间,全国大小学生刊物总共约有四百多种,全是用白话文写的。1920,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于是年秋季开始,所有国民小学中第一二年级的教材,必须完全用白话文。1922以后,所有的小学教材都要以白话为准了。

我们探究一下,近代中国文学革命之所以比较容易成功,其中一个因素便是中国的活文字本身的优点,足以促使运动成功,因为中国的语体文本身便是一种伟大而文法简捷的语文。白话文的文法简单、有理智而合乎逻辑。这种语言可以无师自通,学习白话文根本不需要进学校拜老师。我认为,白话文的广泛推广是当时中国人们从思想上摆脱封建残留的一个重大转折。提倡白话文无论在文学、政治哪个方面都是起推动作用的。白话文更符合人们日常思考和说话的模式,那些本来会写文章的人有更大的热情投身到里面去,那些不会的可以很容易学会,这让更多的人找到创作文学作品和发表意见的简易道路。

新文化运动到了下半阶段,发展成一场与前半阶段完全不同性质的运动。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在北大期间,陈独秀似乎经历了一次思想转变,《新青年》逐渐脱离避免直接开展政治批评的轨道,越来越多地批判北洋政府,主张开展群众运动。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的新名词新思想陆续传到了中国,引起了爱国人士的关注。

1919年5月,即五四运动爆发的这个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开始发表他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国人著作中首次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较为系统完整的介绍,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之后,陈独秀和其他爱国留学生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被国民知晓,并把其看作中国出路的指路灯。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的广泛传播,引起了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分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的统一战线行动,他们在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等方面是认同的,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运动的主流时,右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胡适等,便起来反对运动的正确方向。

为反对把这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胡适在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中指出: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第二,着重外来进口的“主义”对中国问题,是没有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实际问题所提出的实际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自己现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要,单会空谈一些外来进口的抽象主义,是毫无用处的;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胡适始终认为“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我们应致力于我们所认为最基本的有关中国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

终于,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急剧分化了。1921.7,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同年九月,《新青年》宣告停刊。第二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创办了《向导》周报,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创办了《努力》周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由原来三部分知识分子联合组成的新文化统一战线正式宣告破裂了。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继续在文化领域内坚持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新青年》对马义的传播,各方对马义的争论都推动了其传播,为中国找到了新希望。如果没有各方积极分子的努力,中国可能不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新青年》杂志停刊之后,尽管新文化运动仍在继续,但是其势头都大不如前了。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绝后的。我们看到,即使到了今天,人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仍在,当中有赞扬也有批判。而批判的重点则在其在对待中国旧有传统(国粹)和儒家学说等问题上的正确与否,他对中国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消极的。

宣传民主和科学、批评儒家学说、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三个核心主张。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礼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于是,我国民族传统中的许多内容和儒家学说便遭到了革命人士的无情批判。

我们说,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儒学为其反动统治的精神支柱,长期毒害人民,禁锢人民的思想,形成民族和社会的改革带来严重的危害。新文化派矛头针对封建礼教和宗法观念,以及孔子被当成“孔教”,儒学被作为“儒教”而与封建专制挂搭在一起,这无疑是正确的。李大钊、陈独秀等认为“孔子者,数千年之前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提倡之道德、垂示之礼教、主张之政治,都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范围不越于少数君王贵族之特权与名誉,却无助于多数国民之幸福。”再加上之前随着袁世凯复辟的逆流,社会上出现一股尊孔复古的反动思潮。于是,在当时,“打倒孔家店”便成为很多文人学者提出的口号。这种激烈的态度,无疑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而一直以来孔子在国人心中形成的正面形象被土崩瓦解了。

但新文化派的激烈的非学术化的态度,在客观上促成了现实中反孔灭儒的文化破坏活动。远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已经形成。孔子的思想流传几千年,长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孔子和其他儒学代表人物的言论早已根植在国人的脑子里,人们都是以儒家的基本学说来作为道德行为的标准与约束。这场运动一下子把所有这些标准和孔子作为人们精神偶像的形象全盘推倒,让人们都变得无所适从。

其实儒学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这可以从最近社会上重新兴起学习四书五经的热潮看出来。在不久的将来,孔子应该会被人们提升到另一高度。再次作为国人的精神偶像而存在。

而新文化运动另一个遭到现代人诟病的方面,则在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人激烈地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我认为这场运动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缺乏科学的具体的分析,未能很好地区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对这些传统文化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这样造成了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的缺失,也使某些人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像现在大家都没有以前那么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相反西方传来的节日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不管怎么说,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和极其重要的。有一种观点我认为很好地阐释了这场运动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之一,是为我们民族的思维注入了强劲的批判性,从而使反传统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对于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强大的传统固然是可贵的,它给予我们以归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是反传统也是不可缺少的,它给予我们批判和创新的力量。而关键在于,无论对于几千年的传统,还是对传统的批判,都不能让其中断。我们应以开放的心灵来容纳它、综合它,让传统的批判成为我们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应该是鸳鸯蝴蝶派

新文化运动各种学派的主张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他们是什么派
答:革新派(革命派)因为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场反对和批判儒家旧道德的思想文化,是指哪场运动?它...
答: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影响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

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二者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答:不同:①两者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持续时间长达三百年之久。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持续时间短。②运动所产生影响力和影响领域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式,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③运动的发展的趋势不同。参考资料:...

学衡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答:学衡派是因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是以《学衡》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个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当时国立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为《学衡》供稿的作者,起初除发起人外,还有他们的一些朋友和国立...

儒家学派衰落的原因
答:吉祥菩萨化作女娲,儒童化作孔丘,迦叶化为李老。”“三皇、五帝、孔、李、周、庄,皆是菩萨化身。”新文化运动 批判儒家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歧视妇女。新中国 儒家是一种封建专制,代表了新型地主利益的,孔子儒学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封建专制的助手,与封建专制有了割不断的联系。

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的激进派
答:行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句口号:打倒孔家店..目标: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影响嘛,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咯,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啦...反正就是这一类的..(套话...) 噢.还有.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因为全盘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嘛.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汗... 幸亏高考...

三次对儒家经典的批判,第一次是太平天国,第二次是新文化运动,第三
答:第三次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八国联军屠杀我国文人以及焚毁儒家书籍,造成大量儒家经典灭绝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是(
答: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2、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

儒家思想的最大危害
答:儒家思想文化最大的缺陷:没有民主、自由的精神。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结果是:大家想法一致,说出的话也是一个样,没有个性。法西斯思想跟儒家思想类似的一点是:强调忠君、君臣思想,目的是支持他们的明君独裁、军人独裁。现实生活中,“人老奸,马老滑”,“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人善被人欺,马...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派别。期末考了急...
答: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变成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洋务运动(1861—1894)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影响: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