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

作者&投稿:苍梧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认为「食」有九种

  佛教把食定义为牵引、长养、持续。食不只是维持生命现象的重要元素,也是牵引众生死后再轮回的最主要力量,更是智者觉者圆满生命层次、解脱生死轮回的动力。因此,佛教认为个人如何取食,将决定其心灵位阶。

  佛教认为「食」有九种,其中包括四种世间食及五种出世间食。至于四种世间食系指「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而五种出世间食则是指「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现代营养学上所谓的饮食,则为佛教世间食中所指的「段食」,可见佛教的饮食观实在是十分博大精深。

  ◎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

  大多数人并不明白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此处所指的「世」是时间、迁流的意思,而「间」则是指空间、间隔的涵意。总括而言,「世间」即为毁坏、世俗、凡俗的意思,指被烦恼缠缚、不美满的一切万象和世界。反之,能够令人解脱烦恼痛苦或生死轮回的,也就是所谓的「出世间食」。

  令人特别注意的是,佛教所谓的「九食」之中,除了「段食」是物质食品之外,其余八种则全数为与心灵层面相关的精神食品,而在佛教的观点中,物质食品只能增益身体,精神粮食则不仅能升华心灵,更能帮助物质食品的消化,提高其效能,由此可知佛教对于精神食品的重视,显然远远超越物质食品。

  ●四种世间食

  佛教将「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等四种归类为世间食。

  「段食」即以香、味、触为体的饮食,可以资益肉身,如米、面、菜、水、果实等物质,分分段段故称段食。

  「触食」即精神主体透过感觉器官接触外境所产生的意识作用,可以长养感觉、意志或肉体。如接触柔软美好的境相或益智书籍,可以令人愉悦和奋发向上。

  「思食」即意志作用,期望自己所好者能够存在。如灾难发生时,求生意志强的,存活的机率高。

  「识食」指精神主体,依前三食之势力,产生思想、语言、行为三业,凡是造业(作用)必有果报(反作用),形成死后转世轮回的力量,维持身命的连续流转。

  ●五种出世间食

  至于佛教认为能让人度脱烦恼痛苦或生死轮回的出世间食则有五种,包括「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

  「禅悦食」是修行人澄心静虑,资益心神,得禅定之乐。

  「法喜食」是修行人听经闻法,得知人生宇宙的道理,心生欢喜,善根增长,智能大开。

  「愿食」是修行人发大愿,利益众生,断烦恼,证悟真理,以愿持身,常修清净行。

  「念食」是修行人正念分明,忆持善法,信受奉行,心不颠倒妄想,不分别计较,不攀缘执着,得以超越烦恼。

  「解脱食」是修行人实践解脱圣道,断烦恼业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

  ◎修行者饮食清净的五种方法

  古时候医学和营养学都不发达,因此佛教对于物质食品(段食)的观念,都偏重于处理食品的方法和用食的心态,以帮助修行为原则。

  出家修行者用食必须清净无过,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保持食品的卫生和养分,清净的方法共有五种,很合乎现代的卫生观念:

  方法一、「火净食」:应该火煮的食品,必须以火如法煮熟才吃(以免留有寄生虫或现代的农药)。

  方法二、「刀净食」:应该除去皮和核的果实,必须以刀去之才吃(以免留下脏物和现代的农药)。

  方法三、「爪净食」:应该以手除去皮壳的果物,必须以手去之才吃(以免留下脏物和现代的农药)。

  方法四、「蔫(枯)干净食」:取果物已蔫干而不能做种子者食之(以免可做种子的果物发芽或发霉有毒)。

  方法五、「鸟啄净食」:取鸟啄残之物而食之(鸟啄之物必无毒)。

  ◎乞食破邪 正命自活的出家饮食哲学

  修头陀(少欲知足)行的出家人常乞食,据说能破四种邪命,以正命生活。正命是以正道的方法或(在家人的正当)职业来维生,邪命是以邪曲的方法或(在家人的不正当)职业来维生。

  邪命可分为下列四种谋生方式:

  下口食:种植田园,调和汤药,以求衣食(印度或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出家人以乞食维生,乞得什么就吃什么,乞不到食物就不吃,故有此项规定,以免增长贪欲。此戒不合中国的民情风俗,故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倡导力行苦修,不图口腹之欲。两者立意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仰口食:仰观星宿风雨,以术数之学求衣食(修行在修心,不求外力,以免怪力乱神)。

  方口食:曲媚权门,阿谀富豪,以求衣食(不钻营逢迎,不结交权贵,亦即远离金权,以免贪慢)。

  维口食:研习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以免迷信、妖言惑众)。

  ◎修头陀行的五食戒律

  修头陀行的出家人,在吃的方面有五种戒律:

  常乞食:每日上午出外乞食,既可因乞食而接触民众,得以教化民众,还可以因乞食而接触各式各样的民众,得以修忍辱与平常心,更可以因乞食而免得自己烹煮增长贪婪。乞食一举三得,功德甚大。

  次第乞食:每日只能次第乞食七户人家,不可专挑富有或乐善好施的人家,以增长平等心;同时乞得什么就吃什么,乞不到也不能到第八家乞食,以免贪心生起。

  一钵食:依自己食量的多寡,而决定钵的大小。一天只能吃一钵,以免过量,符合「只吃七分饱」的现代卫生原则。

  一座食:每次吃饭,坐下来后就不可以再起身拿食物,以免贪多无厌。

  过午不食:中午之前必须开始进食,直至吃完。过了中午,只能喝白开水,连流质也不可喝。

  ◎「调食」对佛教「坐禅」之重要性

  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提到「调食」对于「坐禅」的重要性:「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昼日不得贪饭食,夜卧不得贪好床。」「不得贪食嗜味,食不得多。多者病人,少者复饥,趣可而已,不得味饭。」

  这种论点似乎与现代人提倡的养生观念不谋而合,值得做为饮食文化之参考。

  ◎食前食后正念分明

  中国禅林中吃饭有过堂的规矩。食前存五观想、念供养偈则可以静心正念,藉由分泌唾液以利消化食物;食时不语并眼视钵中物,龙含珠(一手以拇指置钵缘,以余四指持钵)凤点头(另一手持筷夹食,不得翻搅),两臂挟胸,以食就口,不可以口就食。食后诵回向偈并培养感恩心可保持正念不散。

  食存五观:一者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者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者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者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者为成道业,应受此供。

  清晨食粥,粥有十利:

  一者资色,资益身躯,颜容丰盛。

  二者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

  三者益寿,补养元气,寿算增益。

  四者安乐,清净柔软,食则安乐。

  五者辞清,气无凝滞,辞辩清扬。

  六者辩说,滋润喉舌,论议无碍。

  七者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

  八者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

  九者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

  十者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

  午斋则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供养诸佛菩萨护法神之外,尚须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

  食前要念:「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食后要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断食及素食

  印度自古盛行的断食法本为瑜伽派或其它苦行外道之修行法门,后来也为佛教所采用,特别是密宗行者为表示诚心及保持身体清净,在修行时亦都实行断食以避免诸秽物污染身体,除了宗教修行之用,断食也经常被当做治病或开发生命潜能的重要方法。

  至于素食的修行渊源则与中国大乘佛教《大般涅盘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经,主张菩萨道行者为长养慈悲心,不断大悲种的观点相关。同时,为坚定修行信念亦不可吃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辛。但是佛教之素食观并非一成不变,遇有特别之状况亦会有其因应的方式,依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的戒律,出家人应乞食故不素食,同时亦可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西藏地区由于天然环境之影响,蔬果十分匮乏因此也不素食,但瑜伽行者则多素食,由此可知佛教饮食与各宗派的信仰及各地生活文化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现代医学认为酒会麻痹神经,损害脑细胞,影响睡觉本质,故酒不宜过量。不饮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之一,但不饮酒戒属于遮戒,意思是酒会遮蔽本性,使人乱性。但如果为了治病或烹调,还是可以用酒。在家人为了社交,并非必须滴酒不沾,却不可超出酒力,以免坏事。

  郑振煌教授简介 现任:慧炬杂志社发行人 慧炬出版社社长
  学历:台大外文系毕业政大新闻研究所硕士
  经历:大学时即活跃于佛学社团,担任台大晨曦学社社长,亲近海内外佛教高僧大德,尤其受教于台中莲社导师李炳南教授及「慧炬」创办人周宣德教授,得益尤大。研究所毕业后,一度任教于大学、佛学社及佛研所。未久出任慧炬联体机构副董事长,实际综理行政及编务,旋参与组织成立慧炬出版社、慧炬通讯社、中华慧炬佛学会等法人组织,推展佛教现代化、国际化、学术化、生活化;经常于台湾及东南亚、美加各地举办各种佛学讲座、研习营及禅修营。

  郑居士修习佛法三十余年,悲智双运,解行并重,每抽暇至各佛研所、各道场、学佛团体等单位弘扬佛法,法雨普降,均沾甘露。

  郑居士不仅饱览群经,深谙奥义,其中、英文造诣亦属炉火纯青;除常发表文章外,已译成佛学名著《了义炬》、《观呼吸》、《人生锦囊》、《学佛释疑》、《西藏生死书》、《心灵神医》等十余部。此外,其口译功夫亦堪称一绝,曾为一行禅师、葛印卡大师担任即席口译。

简单的淡吃...素不素也须"清淡"

佛教认为「食」有九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美食的调和,是对饮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味是调和的基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作肴馔。追求肴馔适口,应以适口者为珍。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无处不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1,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3,过年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4,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5,新春吃年糕
新春期间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佛教的饮食习俗是什么??
答:佛陀本人也没有吃全素,因为当时所有的僧人都是乞食为生的,化到什么吃什么,当地多渔民,吃全素是不现实的。现在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仍然保持着托钵的习惯,也没有吃全素。西藏以前的出家人也是没办法吃素的,因为没有公路,当地又种不出蔬菜来,不过现代很多大活佛都带头吃素和大量放生。越来越...

佛教素食有哪些 两大种类 你更喜欢哪一种?
答:素食有两大种类:宫廷素食和田园素食,宫廷素食是我们仿制荤食,比如鱼肉等,田园素食是指庙里的素食,庙里很简单,青菜豆腐就好了。最早的宫廷素食是从台湾、上海兴起来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面,它对素食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但是我们现在也发现一个问题,特别是大家所讲的,你都吃素了,为什么...

和尚一般吃什么食物
答:一般是以素食为主 和尚,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之尊称,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和尚一般是以素食为主的。素斋的味道很好,一些简单的素食也能做出非常精致的料理,僧人们在吃的时候也会很尽兴。但是在食用的时候...

佛教饮食上有很多规定,最主要有什么和什么等优秀的饮食文化?
答:毫无疑问,对于你说的这个问题,想要合理的解决,一般情况下需要你知道素食文化,以及朴素的文化。

佛教中国饮食的影响
答:孔子曰:“食不言,寝不语。”儒家提倡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搭配,运用饮食涵养人性,运用食物完善人的品格修养,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封建时期的统治者逐渐信奉并倡导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达到了全盛。唐朝大诗人杜牧在《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当中更是发出了“南朝...

佛教的饮食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一、食无求饱,即饭吃七分饱。佛教认为,如果过于贪食,会使人生起烦恼心,而少吃则会使人专心修道。《增一阿含经》日:“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雍塞,坐卧不安。”指出了饱食会伤肠胃、伤心气的坏处。二、不可太饿。佛教认为,虽然不能多吃,但也不能吃太少,如果在下一次...

古代宗教和饮食文化的关系
答:(五)、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有关佛经的文学作品。在文体方面,如变文、公案、小说、传奇等,都受到佛教影响。许多作者(包括佛教僧侣)以文章诗歌描写戒杀放生事迹,赞颂素食的功德,历代作品中占有不少篇幅,充实了传统文学的内容。 (六)、中国素食之风,已扩展到欧美。例如在美国,据传已有四十多...

最初佛教没有要求和尚不能吃肉喝酒,到底是谁规定的?
答:在佛经《梵网经》之中也明确的记载了佛教弟子的饮食禁忌: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也就是说佛教禁止的是葱、大蒜和兰葱这些调味品,并没有禁止吃猪、马、牛、羊、鸡、鸭、鱼等肉类。但是在南北朝的时候,信仰佛教的萧衍开始搞事情了,他潜心研究佛教的经书,从一部...

佛教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答:对饮食很有讲究。佛教对僧侣的饮食规定了许多禁忌,其中素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肉”和“鱼”。“荠菜”是指大蒜、洋葱、韭菜等蔬菜的恶臭。《释迦牟尼经》说牧羊人的钱包吃生嗓子,熟食有助于卖淫。所以佛教需要禁食。所谓“鱼腥”,是指肉,即各种动物肉,甚至鸡蛋。没有僧侣...

佛教中的“荤腥”指的是什么?
答:腥是指的一切,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的动物的肉都属于腥。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讨,或到附近人家轮食,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而我国大乘教派的经典中则有反对食肉的条文。以前,蒙、藏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现在很多藏地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