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采萍的重彩画发展历史

作者&投稿:莱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重彩画古称“丹青”,唐代称“重彩”,近代称“工笔重彩”,今天我所称的“中国重彩画”是恢复它原有的传统称谓。中国重彩画本是中华民族绘画的原发形态,在唐代它是中国画坛主流(唐末才有水墨画),而且是无比的灿烂辉煌。宋元以降,文人水墨画成为画坛主流,中国重彩画虽在画坛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已成为边缘绘画。虽有元代赵孟頫、明代陈老莲、清末民初任伯年之流在坚守,其弱势已为定局。究其原因,应当归于历史: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明代版图很小,不断地受异族侵犯,连英宗皇帝也被掳走;清代是满族统流,只能出现提倡复古的“四王”和只画翻白眼鸟的八大。所以有人说:“只有盛世才有工笔重彩画。”今正逢新的盛世,中国重彩画的回归与重现绝非偶然。
过去的中国美术史是不十分公正的,因为它忽视了民间绘画,而唐代以后的中国重彩画主要是由非文人画系统的民间绘画继承,所以中国重彩画才不至失落而绵延不断。例如,敦煌佛教洞窟壁画(从北魏至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元代)、法海寺佛教壁画(明代)、雍和宫佛教壁画(清代),以及明清影像画、寺庙道观中之幡画,包括藏传佛教的唐卡,还有手绘的杨柳青年画等,它们不但越千年的流传,而且愈来愈得到中国画界的认可和重视。中国重彩画与文人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两大支脉,它们共同组成中国画,形成双峰对诗、两水分流的壮丽景象。中国重彩画是有源头的,从晚周帛画算起,它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兼容文人画和民间绘画两大体系,其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中国重彩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并未失落,只不过在一段历史中呈弱势而已。
中国重彩画的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画室,当时画室中除了本科生还有一些进修生,这些进修生大部分为全国美术专业教师和各省市画院画师。我看到他们只会用锡管装的“中国画颜料”。我说:“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颜料吗?”答:“这不就是吗?”他们指着的是正在使用的锡管装颜料。这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学过传统的天然矿石颜料的知识和技法。所在现代的工笔重彩画实际上只有“工笔淡彩”,并没有“工笔重彩”。没有或不会用传统的矿石颜料怎么会有“工笔重彩画”呢。我们中国的敦煌壁画等不能只是历史文物,这么绚丽多姿的古代壁画怎么能让它们失落于现代呢!
我想到1978年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和以后数年的平山郁夫等在北京的画展,日本画家从唐代来中国学到了当时的中国重彩画的技巧,包括也学到了中国重彩画的矿石颜料和金属箔的制作方法。在日本后来的一千年中他们的重彩画并未成为弱势或边缘化,反而比中国发展得好,连中国重彩画有一种是画在屏风上的日本至今都保留着,还发展为障壁画、架上绘画。日本的矿石颜料至现代已发展到一百余种,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应知一个画种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使用的画材。原来我们中国唐代的重彩画失落在日本!因此,我提倡年轻画家去日本留学,还在1988年我以画室主任名义举荐画室中一位年轻教师公派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期望他学成回国将失落在日本的重彩画寻找回来以发展和丰富中国重彩画的传统。
我自己也于1989年争取去日本访问与考察的机会,签证为一个月,我自费独自一人跑了日本的五个城市,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美术馆,访问了东京艺术大学和一些画家,还有画材店等。自认为收获不小。我对明治时

期许多前辈日本画家的作品十分欣赏和敬重,因为他们的创作实践与我们中国20世纪初徐悲鸿等前辈画家所追求的将古老的中国画发展为现代中国画是一样的目的,而且卓有成就。但我对当时日本的较牛轻的画家的作品中受西方影响太多而不感兴趣。因为1986年我去过欧洲三国考察,看到不少西方现代派作品,感到日本年轻画家在模仿西方现代派,交东方的审美情趣丢掉了很多,我想这样的作品在世界画坛上是不会站住脚的。我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东方现代绘画中为我们中国画可资借鉴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绘画有自己的源头,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必妄自非薄。我们中国有自己的重彩画,应当立足自己民族绘画的传统本土之上,让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之美深入骨髓和灵魂深处,这样我们才会借鉴其他民族的东西,而不至于跟在别人后面跑。
体系化是中国重彩画发展的保证世界文化艺术是多元状态,中国重彩画如果能有幸成为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中的一元并非易事。潘公凯先生说:“元就是,一个它要有来源,第二,它要有体系。既无来源,又无体系,一个单一的小创意、小变化、小技法,都不能称之为元。”
中国重彩画是有源头的,这没有疑问。但如果对自己的源头,或是说自己的根,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就会放弃和失落自己的源头和根。中国近一百多年的文化史,有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全盘西化的历史。我们已经失落了很多很多了,再不认真反思和重新学习,就继续失落下去更多的东西。近年来的“国学热”,对传统哲学美学的再认识,说明中国文化人的觉醒。中国重彩画在唐五代那样辉煌,正是因为当时有许多具有高层次的文人参加,例如阎立本阎立德兄弟、吴道子、李公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顾闳中等,所以才出现不少传世之作。中国重彩画流入民间绘画系统后,主要是为宗教绘画服务,作为画匠是无人为他们立传的。后来的水墨写意画,虽是文人雅士的业余作品,但他们的作品体现出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体现出真正的高层次的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因此他们的作品才能是不朽的。历史上的民间中国重彩画虽缺少文化底蕴,但也有质朴自然的一面。现代中国重彩画如能将中国水墨文人画的文化底蕴追求境界与内涵和民间绘画的质朴自然结全在一起,会形成雅俗共赏、大俗大雅的新局面。
关于中国重彩画的体系传统中亦是有的,形而上方面,中国画讲求境界与创意,是重彩画与水墨的共同追求,当然境界与创意当随时代一起前进。形而下方面,应当有图式与布局;技巧和备类技法:画材(颜料很重要,因为中国重彩画是以色彩为主的画种)。因为古有“郡子不器”说法,中国重彩画的教材(这是传承的重要方式)系统性不够或不完整就会失落。中国重彩画缺少系统而严谨的构图学、画材学、颜料学、技法学(技法书目前有几种,但科学性、严密性不足)等。总起来说作为现代中国重彩画的体系还是不完善的,尤其是作为教学更显其体系的不系统和缺失。这正是需要众多画家和教师、现论家今后去努力工作的。我自1998年起主持了七届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就是按以上的原则进行教学的。我在有生之年能将传统的重彩画向现代重彩画转型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最幸福的事。



水彩画的发展史~

  百年水彩画发展史
  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经过三年的筹备,多次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水彩画家和已故画家的亲属中进行了广泛的作品征集,并经过了严格的比较筛选,又多方向有关的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学院商借了部分展品,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展览。

  展览包含了自1905年以来一百年中中国水彩画各个发展时期有代表性的画家的重要作品300余件。在1864年至1911年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期,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这个被誉为“西洋画之摇篮”里培育出来的第一代中国水彩画家徐咏青(1880—1953)有他在20世纪初年的《杭州西湖》写生画展出,最早出国留学的李铁夫(1869—1952)有他早期的水彩静物《瓶花》展出,李叔同(1880—1942)则有他1905年一幅画在明信片上的风景画展出,这些都是极为可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1911年至1949年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期,涌现了一大批后来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作品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中国水彩画成长期的成就,是中国水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包括:张眉孙,关广志,李剑晨,杭穉英,潘思同,张充仁,王肇民,阳太阳这些在中国水彩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在这次展览中都有他们的代表作展出。这批画家大部分都已作古,只有阳太阳先生尚健在,今年也已经快一百岁了,他们的作品都是融汇中西,面向生活的成果,又体现了每个画家独到的艺术追求,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1949年至1965年中国水彩的发展期,上述画家都有新的成就,而从革命战争中成长的画家和陆续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又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画家如古元,邵宇,沈柔坚,吴冠中,萧淑芳等,都有别开生面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1954年“全国水彩,速写展览”是当时创作成就的一次大检阅,那次展览中的精品如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这一阶段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共有50余幅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1978年至现在是中国水彩画的改革繁荣期,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历史上的最高潮,在这一阶段,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四次单独设立了水彩展区,全国水彩,粉画展也举办了七届,新作者不断涌现,创作空前活跃,中国水彩画已经摆脱了只是“小品”和“轻音乐”的局限,极大地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扩展了水彩画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中国水彩画”风貌,这一阶段的作品有200余件在本次展览中展出,包括历届展览中获金银奖的作品,也包括一些老画家的新作,完全可以从中一览中国水彩最新发展的全貌。

  港澳台有代表性的水彩画家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包括台湾已故的著名水彩画大家马白水,李泽藩,席德进的作品和当今香港著名水彩画家江启明,欧阳乃霑,澳门著名水彩画家廖文畅,台湾著名水彩画家李焜培,杨恩生,谢明锠等人的作品。

  展览期间,将出版发行《中国百年水彩画集》大型画册,还将召开“中国百年水彩画学术研讨会”。


  中国水彩画百年历程


  1978年--现在:中国水彩画的改革繁荣期,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历史上的最高潮。

  在这一阶段,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四次单独设立了水彩展区,全国水彩,粉画展也举办了七届,新作者不断涌现,创作空前活跃。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时,水彩画首次单独设立了展区。随着作者队伍日益扩大,创作空前活跃,不少别的画种的画家转入水彩画创作,艺术水平迅速提高。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画达到了新的高度,与中国画、油画各获得三个金奖。目前,全国至少有27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水彩画专业。水彩画作者队伍在各个画种中是最为庞大的,每次举办展览,送展的作品都超过2000件。中国水彩画已经摆脱了只是"小品"和"轻音乐"的局限,极大地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扩展了水彩画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中国水彩画"风貌,可以从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一览中国水彩最新发展的全貌。

  争议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近日指出,一些作品"内容越来越复杂,刻画越来越精细","水"的特性已经被淡忘了。

  还要不要水彩的感觉

  提起水彩画,很多人都会回想起小学美术课上,一桶水、一盒水彩颜料、几支水彩颜料画画的情景。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讲"水彩、水彩,其特点就在'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强;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可见,水在水彩画中扮演着很重的角色。针对画展前言中的"中国的水彩画已经基本摆脱了只是'小品'和'轻音乐'或只作为'入门学习'和'收集素材'手段的局限,极大地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扩展了水彩画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多样形式",陈履生提出水彩画也要求表现特定的主题,也要求做深入细致的刻画,"水"的特性就会不自觉地被人们淡忘了。


  "如果说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表现建设工地和现实生活的水彩画,还保留有水彩感觉的话,那此后表现特定主题的水彩画创作,就基本上只剩下一些材料和画种的意义。"对此,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秘书处处长朱凡认为,水彩画分湿画法和干画法,所谓干画法就是水的成分比较少。这次参展的画家手法各异,有的人在创作前把整张纸打湿再画,也有不少是运用干画法的,有的干湿两种画法结合。

高新区本视书画工作室由一群具有创造力与活力的青年艺术家组成,均有超过10年的绘画学习。针对墙绘又有丰富的施工经验。本公司秉着让艺术融入生活,让您的墙面绝不单调,让您的墙面独一无二为原则。以专业负责的态度,由创作设计、绘制、管理、保质服务为一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在针对人们越来越对于个性化的需求,本视墙艺以美化墙面,点饰环境为宗旨,与时俱进,努力创作构思有创意的墙面。本公司以壁画, 装饰挂画, 浮雕, 艺术墙体设计为服务主题,一切只为“墙” 只为“美”。

成都彩绘主要业务如下:
1:大型公共场所宣传画及装饰性壁画:幼儿园墙绘,社区宣传画墙绘,厂房墙绘,立柱彩绘,天桥彩绘 风景 区壁画等

2:家庭壁画:电视背景墙彩绘,沙发背景墙彩绘,顶棚彩绘,卧室背景墙彩绘,儿童房卡通画彩绘,开关以及玄关等特殊位置彩绘。

3:特殊画类:网吧,KTV荧光画, 迪厅,等公共场所涂鸦墙绘.

4:3D立体涂鸦画:路演、展会、新品发布会活动现场墙绘、游乐场壁画、公园美化墙绘、购物中心墙绘、商业街步行街墙体彩绘、高档房产售楼处墙绘、商品大卖场等街头3D立体涂鸦

5:写字楼墙绘、办公室墙绘、教室主题墙绘、会议室美化背景墙、私人会所等商用办公空间的装饰壁画

6:各种风格尺寸装饰挂画油画定制。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史上最完美的女人!古代帝后中的八大绝世才女...
答: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玄宗下令人们找到梅妃的尸体,重新埋葬,并多次写诗纪念。江采萍的家族世代都是医生。她迷人、美丽,具有非凡的气质。她擅长诗歌和散文,擅长乐器和唱歌跳舞。她是一个有才华又美丽的陌生女孩。我想当初,江采萍、梅妃兴盛的时候,各地争相献梅花;但是当她失宠的时候。当她听到外面有驿马飞奔的声音时...

唐朝历史上真的有梅妃江采萍此人吗?
答:展开全部 梅妃(710年-756年),姓江名采苹,唐玄宗早期宠妃。其体态清秀,稍瘦,并且好淡妆雅服。出生于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亲江仲逊江采苹(梅妃)简介,家族世代为医。多才多艺的江采萍,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梅妃之死安禄山...

清丽可人的梅妃江采萍,曾被唐玄宗独宠数年,为什么最终却死于乱兵之...
答:梅妃最后被送到了上阳宫,那里离皇帝很远,离杨妃也很远,尽管梅妃在努力地想夺得唐玄宗的注意,实际上已经是无用功了。杨妃拉拢了皇帝身边的侍臣高力士,梅妃再怎么想,唐玄宗也没再敢见过梅妃,这时的梅妃已经孤立无援。当时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唐唐玄宗自顾不暇,仅仅带了...

历史上有斛珠夫人吗?
答:其实在历史上,斛珠夫人也真正存在过,可是此斛珠夫人,并不像电视剧中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历史上的斛珠夫人,本是唐玄宗的妃子。她本名江采萍,父亲曾经中过秀才,也做过几年小官,却始终在仕途无所进展。相反,他的父亲,在医学方面却十分有造诣,十分擅长疑难杂症的救治,江家也因此闻名遐迩...

杨玉环历史照片
答: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梅妃(710年-756年),姓江名采苹,唐玄宗早期宠妃。其体态清秀,稍瘦,并且好淡妆雅服。 出生于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亲江仲逊,家族世代为医。多才多艺的江采萍,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

学起来|历史上那些茶女子
答:。她自幼聪慧,悟性极高,又得“茶圣”陆羽的悉心指导,茶艺茶道造诣突飞猛进。4. 李清照:她早期是一位性格活泼,爱喝茶的女性。5. 梅妃:本名江采萍,因得宠唐玄宗而成为盛极一时的宠妃,位列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这些女性都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梅妃江采萍与杨贵妃谁漂亮?
答: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

古代历史上哪位女子才貌双全,倾城倾国
答:鱼玄机肯定是个美人,文采也不错,这一点有温庭筠作证,不过她出身不好,三观也不端正,道德方面实有欠缺。做团扇诗的班婕妤应该也属于有才有貌的类型,为人也很是端正,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在当时卓有才名,后蜀的花蕊夫人容貌艳绝一时,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虽然直白但是骨气...

与历史调情:为什么胖妞杨玉环PK骨感敌人成功
答:有趣的是,中国人向来喜欢论资排辈。甚至在古代美人的评选活动中,也常常证明自己的年龄和资历,去掉自己的丑。于是,终于走上舞台的杨玉环有了一个羞涩而优雅的名字。虽然她有个响亮的头衔,是个贵妃,却因为父母的不争气而晚生了几十万年,最后老末才进来。当然,我们来自杨玉环的同学不仅在年龄上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