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谁有相关资料啊?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21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作者&投稿:韦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现在看到的只是残恒断壁。它是我国近代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面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谁有相关资料啊?~

最佳答案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效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不是这个 我们语文书上不是这个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是几年级的课文
答:《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
答:《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中,有...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重点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段落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

圆明园的毁灭是几年级课文
答: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答:《圆明园的毁灭》中从众星拱月般的园林布局,风格各异的景观,收藏文物的珍贵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的辉煌。1、园林布局: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2、风格各异的景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

圆明园小学几年级课文
答: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指英法联军在1860年烧毁圆明园的事件。这次破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以下是圆明园毁灭事件的一些主要内容:1、1860年,英国和法国联军进攻北京,其中英国指挥官柴尔德将军带领一支部队直奔圆明园。2、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开始掠夺财物,并对...

《圆明园的毁灭》分段 段意
答:234自然段为一段,段意为: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5自然段为一段,段意为:作者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讲了什么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 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 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

圆明园的毁灭这课主要讲了什么?
答:主要讲了:讲了圆明园是祖国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有三大园及众多小园组成。园内有不计其数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园内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不愧是世界最大的博物和艺术馆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能拿的就拿走;不能拿的,就将其破坏。就这样圆明园这一奇迹从此消失。 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