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南无本师释迦加摩尼佛的名号有什么功德 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何功德

作者&投稿:司马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灭一万劫还是一万亿劫生死重罪我忘了
听闻就可以种下菩提种子,将来肯定入佛门修行。
释迦牟尼佛有五百大愿,因此可以祈求他的加持。
听闻好像就相当于不退转菩萨了。
以念此佛功德可以回向往生极乐

《释迦牟尼佛广传》:我成佛与涅盘后,任何仅仅念诵一句“南无释迦牟尼佛”、或向佛顶礼之众生,愿此等众生灭尽一切业障、于如来刹土中获无上菩提,并于最后亦能显示涅盘。’
《不退轮经》:"任何听闻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名号之众生都将获证不退菩提之果位。若仅听闻名号都能获如是功德利益,则供养一朵花于佛舍利塔前之功德自不必多言。不幸堕入旁生类众生,以听闻佛号故亦可种下无上菩提之因,且得以依次第证取佛果。这皆因诸佛发愿力及发心不可思议所致。"
《大法鼓经》迦叶白佛言。若闻菩萨名者。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功德。言南无释迦牟尼。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
《释迦牟尼佛广传》:善男子,释迦牟尼佛住持之地就如是广大;如来法界坛城亦如是广大,且无人能测度;如来度众所用之善巧方便同样广大非常,边际无法衡量;如来身躯也非常广大,顶髻、身体任谁也无法测量。如娑婆世界众生能全部集中于如来体内,并从如来一毛孔中出入,即便用天人天眼也无法了知一毛孔之边际,此乃如来身躯广大程度。
  另外,释迦牟尼佛刹土之广大,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中所有众生如若全部到达娑婆世界,仍可轻松容纳,此皆为世尊前世发愿力所致。即便千万个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进入娑婆世界亦可包容无遗,更遑论十方?!此也为释迦牟尼佛初发心时发愿所致,故而刹土如此广大。因此,以上所说皆证明释迦牟尼佛超胜其他如来。
《贤劫经》中则说道:"虚空边可量,大海深可测,于佛起信心,功德实难诠。从今至菩佛提,永断恶趣苦,如欲得利益,应勤种福田,精勤不放逸,恭敬供养佛。"
《宝积经·无量法门陀罗尼品》则云:"称诵'南无佛'、顶礼佛是大灯火,因能烧尽烦恼故。而任何众生只要闻到佛号亦能成为得大佛果之因,如称颂、念说佛号,则可远离一切无明黑暗,仅闻佛名皆得使闻者远离无明黑暗。"
《金光明最胜王经》
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
尔时。佛告四天王:“......大王。若未来世有诸人王听受是经。恭敬供养并受持是经。四部之众尊重称赞。复欲安乐饶益汝等及诸眷属无量百千诸药叉众。是故彼王常当听受是妙经王。由得闻此正法之水。甘露上味。增益汝等身心势力。精进勇猛。福德威光。悉令充满。是诸人王若能至心听受是经。则为广大希有供养。供养于我释迦牟尼应正等觉。若供养我。则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养三世诸佛。则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聚。以是因缘。汝等应当拥护彼王后妃眷属令无衰恼。及宫宅神。常受安乐。功德难思。是诸国土。所有人民。亦受种种五欲之乐。一切恶事皆令消殄。”

一切忆念观想释迦牟尼佛之人,如能在稳固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观佛陀身相、修寂止、胜观瑜伽,则所有事业皆得成办。以此缘故,以下简述佛祖释迦牟尼传记。
总体说来,以业力感召而轮回于三界中之众生,无有能摆脱三大痛苦、抛开束缚的自由,因而也得不到任何究竟的安乐自在。正因为他们从无始劫来始终接连不断地在漂流、轮转,故而他们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并值佛出世、闻佛说法的机会也就微乎其微。
而我们恰好幸运地拥有了暇满人身,还值遇了如意宝般的佛法,实乃可堪庆幸之事!但值此浊世之际,人寿短暂,而疾病又轮番相煎,再加上烦恼等一切不利因素的逼迫,因此,能调伏自心、如法修持之人就更显寥寥无几。如此一来,能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佛法也就丧失了自己本该发挥的价值与意义。大多数人终日费尽心机于无意义之事,以靠追求今生琐事及世间八法而散乱度日。原本世事无常、逝如闪电,无有任何可依靠之处。但众生却耗费太多精力用于规划如此短暂脆弱之今生,丝毫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肉身似水泡般消散的无实质内涵。若善加观察,亲友、怨敌、财物等一切人、物皆属梦幻泡影,从来就无实质,也不稳固、恒定,皆属分离毁灭之性,并且本身就是诱发痛苦之因。但可怜而愚痴的众生却不自知,反将之当成常有、安乐、值得绞尽脑汁算计的因素,从而执著于此而虚度难得人身。
许多人永远生活在希求不断的欲望与目标受挫的交相挣扎中,结果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总是在某个突然时刻,他们的生命就像遭受霹雳一样,瞬间就被炸裂、击碎。从古至今,还未有一人能逃离得了死主的最后审判。尽管人人都不愿感受死亡阴影,但在无人预知也无人预报的情况下,阎罗王却总是不期而至。而在肉体生命消殒之后,个人之业力并不就此终结,随着他所造作的黑业白业,他也必将流转于相应的恶趣善趣。无欺之因果规律超越所有人、天众生的跨越能力,即就是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大圣者,也无法违越他自己前世所造之因,更遑论其他众生。因此,任何众生所造之善业恶业都将必然成熟、毫厘不爽。
可怕的是,末世众生大多禀性顽劣,所造之业尽属黑多白少,因之而将轮转于三恶趣中。想想看:地狱有难忍长久的寒热之痛;饿鬼的饥饿则广大无边;旁生更要受愚痴、互啖及被人役使之痛……,如果我们在人间连一天的饥寒酷暑都无法承受的话,若是转生于恶趣,那些万倍于此的苦痛感受又如何消受?最令人不安的是,在某个众生业力未穷尽之前,他根本无法解脱相应的种种痛苦。因此,每个稍有智慧之人都应审慎思维恶趣之惨痛、可怕,但可惜的是,能如此思索的人在现世实在是少之又少。
再说三善趣之痛苦——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诸苦;非天有争斗之苦;天人有死堕之苦,三界之中,何有例外?到处充满苦苦、变苦、行苦,众生何来欢乐与自在?所以说轮回真似火坑、魔女洲,无始无终如旋转的火轮一般的众生,在如此众多之苦痛煎熬中,要想彻底脱离苦海该怎么办?
结论只能是依赖、皈依佛法僧三宝,舍此定无他法可满自己离苦得乐之愿。因此,我们首先应明了随时忆念佛陀有非常大之意义,此即需要我们对佛陀生起坚定的信心,而这一切均来源于对佛祖身世的了知。
所谓的佛陀在无数劫之前,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后又圆满了福慧资粮并最终获得了远离一切过患的智慧身果位;他真正是众生皈依处、唯一怙主,还是他们最无私之亲友;他的法身具足十力、四无畏等如大海一般之无漏功德;他能现量通达三世一切万事万物;他的声音具备六十种美妙梵音;他能于无量世界中显现佛法光明;他的三十二相、八十好,以人、天为主的众生若见之,定会感到像灿烂的太阳一般无比庄严、圆满;他一根汗毛孔或者一线光芒所显之光的功德,十方诸佛宣说无数劫也诉说不尽,更何况其余功德。如是具无量功德之佛陀,谁若亲睹其形、亲闻其声,或亲身供养过,哪怕仅就是见到佛像、聆听过名号,也都能在心间植下将来成熟的菩提种子,保证他在未得佛果之前尽享各种安乐。
据《大悲妙法白莲经》记载:观想佛陀后再供养一朵花;观想佛陀后对之生起哪怕是一刹那的恭敬心;或者在旁生的心里也能生起对佛陀的忆念的话,这些有缘众生的涅槃果报则定可现前,此乃佛陀亲口宣说。
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获得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等境界的圣者面前,善男善女进行供养或以种种方式承侍之功德,与对佛陀生起信心,或对佛陀磕头、合掌、称南无佛之功德相较,那就实在是千万分不及其一了。
如果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缘觉前供养、承侍,或在其涅槃后以七宝供养缘觉之遗体,还在有生之年用各种妙香、鲜花、宝鬘等物进行种种严饰,凡此所积功德,与忆念佛陀、对佛陀生起清净信心,或在对佛之功德生信后仅说一句“佛之智慧真乃不可思议”等行持相较,其不可以里计之差距用比喻也无法言说,因佛祖所具有的是无量慈悲与清净戒律等无漏功德。如有众生对佛不可思议智慧产生信心的话,这种信心的异熟果报也同样不可思议。无论何等众生,只要听闻过佛的名号或者真实法语,那么在他们得到最终佛果之前,凭此因缘所得到的种种功德都不可能无意义地消散。
曾有多名商人前往海中探宝,当轮船驶至大海中心时,突然从水中跃出一条巨大鲸鱼,并妄图残忍吞噬掉船上的所有人。正当有人惊恐哭叫,有人无望地祈祷他们所信奉的各种天神时,一位具智且诚信三宝之商主,为了救护同船所有伙伴,便以恭敬心开始观想佛陀,并要求大家也一同观想且顶礼,还要齐力念诵佛号。当称诵佛陀圣号的音声传开来之后,听到佛号的鲸鱼立刻打消掉此前的损害众生之意,并在生起对佛陀欢喜心之同时,紧闭嘴巴离开了这条商船,最终未伤害船上的一个众生。当商人们顺利返回南赡部洲以后,那条鲸鱼也因听闻佛号的利益而开始恒享安乐。它不仅停止了对其它动物的杀戮与食用,更在死后转生为人,又值遇佛陀教法。他对律藏生起信心后便出家求道,依止善知识广闻专修,最终获得具六神通的阿罗汉果位,且无余涅槃。
像这样转生在旁生的众生都能因听闻佛号而再得人身、获证涅槃果位,从中我们就可了知听闻称诵佛号的威力与可产生的神变。根据每个人的信心和对佛陀的忆念程度,听闻持诵佛号所产生的功德也各有不同:有人因之而获声闻、缘觉诸果位,也有人从此种下无上菩提之因。
佛陀在经中说:“阿难,吾乃可怜众生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人天导师、度化众生者、悲悯众生者。此说为何?因法欲灭时,于我教团中,不如法之形象出家人纷纷应世。彼等众生为一瓢酒诱惑,常牵其所生儿子之手往酒肆沽酒。劣陋如此之人亦能于贤劫中成就圣果,更何况如理修行之人。此假相比丘为何能得涅槃?因凡受我比丘戒之出家人均可一个不剩全得解脱,皆因此类众生曾随如来所证法界而起信心及正念,并发心顶礼,或口诵‘顶礼佛’。”又经中云:“如是如来不可思,佛法亦为不可思。若于不可思生信,异熟果亦不可思。”
对佛陀生信的善根果报受用不尽,如以喻说明,则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从而变成与无尽汪洋一体般相似。如果有众生因前世业力转生三恶趣中,但仅凭以前曾对如来有过信心的缘故,在此善根成熟后便会遇到佛法,并进而从恶趣中转生,最后又因忆念世尊而得解脱。
佛陀自己说过:“阿难,对佛陀生信之再微小善根也永不会耗尽,对佛生起最短暂信心之善根一定会成为成佛之因。就如已上钩之鱼虽身体暂停于水中,但不久就会被钓离水面。于佛起信之众生亦如是。”有些众生会被业力拖下恶趣,但凭曾对佛有过的信心善根,等佛出世时,当佛以无漏智见之后,立刻就能解脱他所受之束缚。还有些人虽供养如来,却由于贪执轮回而不愿立定成佛之志。实际上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就如同我们在良田里播下种子,只要因缘际会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不理会我们的主观意愿一样,这些人也决定会成就,因他供养的对境是最无上的福田,这样的善根岂能不开花发芽?
佛陀还说过:“阿难,将来会有许多恶性国王及统领佛法边地之国主出世,他们以及随顺他们之眷属从不懂佛法,更不知佛陀功德。即便如是,彼亦能于见到佛塔、佛像后生起净信,因佛过去世时即以四摄法度化其人,以此因缘而必获解脱。佛行菩萨道时,就曾供养过无量十方诸佛,依止甚多善知识,且依教奉行,又发下以四摄法摄受一切众生之宏誓。他所造之不可思议善法无量无边,凡此种种才使佛获得了如金刚般之身相。”虽有众生能变幻须弥山等七大山王如金刚一样坚固,但此等神变却连损伤及拔出佛一根汗毛之能力都不具备。佛陀悲悯众生,又以前世愿力将自己遗体做成芝麻粒许的舍利子以饶益有情,谁若恭敬供养舍利子也必获佛果。对舍利子、佛塔的实际亲近,包括于梦境之时对它们生起恭敬、瞻仰、信奉之心,都能让此人获得究竟果位。
此外,佛陀又说:“供养佛陀功德亦永不会耗尽。观想佛陀后于面前虚空中,或佛像前供养一朵花,此种功德若以如来之智慧衡量都不可测尽、无法言说。”这样的众生在万劫之中于轮回中漂转,以这朵花的供养善根之成熟也可转生成帝释天王、梵天天主、转轮圣王,所享安乐一直在他达于究竟佛地之前,都会享用不尽。因此经中还说:“善男子善女人欲获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转轮王之地位,或欲成为天龙夜叉等世间怙主,甚或欲成就声闻、缘觉之果位乃至无上菩提之众生,都应恭敬、供养、承侍如来。”
佛陀对阿难又说过:“且不论我获佛果之功德,单言我行菩萨道时功德,声闻、缘觉就未曾有,何论众生?!我行菩萨道时,将王位、儿女、妻子,甚至自己生命骨肉全部布施、舍弃,心甘情愿感受痛苦,此等极难让凡夫相信之事皆为利益众生。听闻此番话后,如有众生能意识到佛为众生苦行之用心,于我所说四句法深信不疑,也必获果地。”
如果忆念如来种姓之高贵、种种相好庄严、十力四无畏之功德、行菩萨道时的感人事迹、实施六度万行的决绝态度、严持戒律的风范,还有真实无伪的大悲心性,则这样做的异熟果报定可使我们获取神变、威势及如甘露般之妙法。
一切生必有死,一切法均无常。故而我们应不放逸地勤行善法。
佛又说:“阿难,如有众生忆念佛陀后感慨不已、汗毛直立、因生信而掉下热泪,此等众生皆不会再堕入恶道。所以众生皆应精进行持不放逸法,如来之菩提及余善根也依此而得。”
《生起佛力神变幻化经》云:“世灯隐没后,沉沉暗数劫,为利诸有情,如来住此世。犹如空中月,及与幻化相,无性亦来去,如是佛亦然。佛陀亦示现,佛塔佛像等,何人敬供养,忆念其名号,发愿求菩提,彼等皆解脱。若人顶礼佛,听闻其妙法,供养受持者,离苦得解脱。”
其他佛经中说:“天人妙衣饮食等,恒沙劫中供众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获功德大。随信比丘与预流,一来无来阿罗汉,十方圣者缘觉前,供养恒河沙数劫。所积功德虽广大,不若偶听佛音声,甚至一睹诸佛像,所获功德超胜彼。若论见像后合掌,赞叹说偈以供养,此等善行皆积福,功德增上无等伦。何人持诵佛名号,生起信心不退转,功德超胜汝诸人,用尽珍宝供如来。仅持名号利今生,来世也得无量益,何况赞叹念诵佛,生信功德无须说。”
律藏经》云:“与佛所结诸缘分,称诵供养微细事,皆得享用善趣乐,甘露佛果最终得。”
《贤劫经》中则说道:“虚空边可量,大海深可测,于佛起信心,功德实难诠。从今至菩提,永断恶趣苦,如欲得利益,应勤种福田,精勤不放逸,恭敬供养佛。”
而《入定不定手印经》则云:在十个三千世界如微尘数一般之缘觉前,用赡洲纯金制成的宫殿进行供养,并且还在这样的处所上严饰以种种宝灯、鲜花与妙香;再加上天人百味甘美饮食、精致妙衣的奉献,以此种种于恒河沙劫中恒时供奉所获之功德,远远不能与有人仅仅听闻到一声“佛陀”或“世间怙主”、“一切智智”的声音所得功德,或者目睹佛之画像、塑像所获功德相提并论。而能亲手合掌、供养香、花、灯的功德就更难诉说,甚至对佛陀仅说一句赞叹偈的功德都广大难测。这种善因哪怕只种下一次也能令人成就许多受用,并引发未来的获取佛果、成为遍知等目标之实现。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在劫末大火之前永不会干涸那样,同理,因如来而生起的再小善根,于一切智智火未出现前也不会消散。正如月轮虽小,但却明然突显于群星中灿烂赫然一般,依靠对佛所做的微小善事而生之善根,即就是细微渺小,也远比其他善法而生之善根高广博大。如是如来具足不可思议功德。
以上所叙仅是归纳诸经大概,如欲详细了知,请翻查原经。
又《华严经》云:“嗟,佛子!何人见闻忆念如来无上正等觉,皆生巨大善根功德,此种功德于此众生修持无上菩提具真实难言之大意义。能助其除障、满愿、去一切诱惑、所求皆得承办、享用所有有为法之安乐,直至取无为法之智、圆满最究竟愿望、得自然本智之果。”
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了金刚,金刚绝不可能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草堆里只要有一点星火,薪不尽火就不灭一样,凭借佛陀而来的小小善根亦不会在轮回中耗尽,它最终会成为成就如来无为法之因。为何如此?因此种与如来有渊源关系的善根有不共能力之故。
《华严经》中还说道:“嗟,佛子!汝应了知且深信不疑:任何众生听闻如来名号皆得遣除一切罪障。此等众生偶或于如来生不恭敬等邪见,但见闻如来之善根力,在彼未得菩提前定不会因之而丧失。如来涅槃后,再过无数劫,听闻佛号后生善根之力,与如来显化时无有二致,且此善根永不耗尽。如来虽住于他世界,如若忆念,所得加持力与亲在如来前无有二致。一切如来因安住于无量前际、后际故,依他所生之福德也无有边际,因佛陀乃一切众生中最清净、无有任何垢染罪障之觉者。”
《屋室经》中说:“阿难,若向如来合掌、口诵‘南无如来正等觉’且顶礼者,此众生我已摄受,并将得佛果。于此众生,我必关注有加。何以故?如来安住法界中,而合掌功德不可耗尽,何况布施等余功德。阿难,依靠佛、法、僧所生善根,轮回中永不耗尽,皆为成就佛果之因。”
《宝积经•无量法门陀罗尼品》则云:“称诵‘南无佛’、顶礼佛是大灯火,因能烧尽烦恼故。而任何众生只要闻到佛号亦能成为得大佛果之因,如称诵、念说佛号,则可远离一切无明黑暗,仅闻佛名皆得使闻者远离无明黑暗。”
《华严经》中又说:“诸佛为利益众生而做如来事业。”
《不退转FALUN经》则阐释道:“任何听闻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名号之众生都将获证不退菩提之果位。若仅听闻名号都能获如是功德利益,则供养一朵花于佛舍利塔前之功德自不必多言。不幸堕入旁生类众生,以听闻佛号故亦可种下无上菩提之因,且得以依次第证取佛果。这皆因诸佛发愿力及发心不可思议所致。”
无论观想佛陀、对之起信或祈祷佛陀等善根大小,都有永不会耗尽的无量功德。在轮回中,它们会成为众生生生世世获取快乐之因。不唯如此,圆满菩提果之前,它们将一直为得大菩提之因。
这些道理在众多佛经中都已被再三宣说过,我们对佛陀教言理应生信。
《法门经》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个人正要被人们杀掉以祭祀供神时,他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才对佛陀生起了信心,并口诵了一句“南无佛”。结果就这么一个善根也使他于六十劫中都转生在三十三天做天人,八十劫中能忆念起前世,而且生生世世都无有忧恼苦痛,且于转生后还能帮助别人遣除痛苦。
其他经中也有如下公案:一次,大海中一条巨鲸正要张开血盆大口吞食一条船上的商主们,此刻的商人们各个惊恐不已,他们于情急之中便念起佛号。结果在听到佛号后,这条鲸鱼就闭上了它那正准备大开杀戒之嘴。后来,此鲸鱼于安乐中死去并转生为人,在值遇佛法后获证阿罗汉果。此人名为法政。
还有一个记载:以前有一女仆,亦曾听闻过佛名。她在被一头牦牛顶死后转生于斯里兰卡,成为一个名叫珍珠之女士。身体、财富的庄严与圆满自不必说,并且一生就获得圣果。
如此事例都为如来亲宣于诸多佛经中。
在懂得以上道理后,我们于未遇死亡恐怖、尚能自由自在时,就必须以不放逸之态度好好忆念佛陀、珍视佛陀。其实无论我们观想的是十方三世的哪一尊佛,他们的法身都是平等的,他们的断证都是圆满的,并无任何差别。只不过因为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众生太难调化,当其他佛陀纷纷舍弃我们后,释迦牟尼佛仍以强烈之大悲心摄受我们。因此,我们观想释迦牟尼佛,一方面是有智慧的行为,一方面也是本着报恩的态度。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本身就为度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得到利益,如来的出世都会成为有意义。所以我们依赖佛陀所种的种种善根,才是对佛陀最好的报恩。如果我们了知了释迦佛的恩德再去祈祷他的话,世尊便会以特殊方便慈悲摄受我们,因而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到他的悲悯摄受与加持,这是必然而然的一个规律。因释迦佛过去就曾发过愿要摄受我们这些浊世众生......

道源法师开示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宣化上人开示

释迦牟尼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
释迦牟尼中文
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象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
释迦牟尼悲。诸
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 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导师,我们都需要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所以,经常念诵释迦牟尼佛的圣号、明咒,能获得大的功德和大的加持力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可以首先念修释迦牟尼佛的修法,容易成就。 若我们能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虔诚祈祷,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力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如果是求功德而去念佛的名号,什么功德都没有

提醒我们要尊师重道~所以要念

诵读南无本师释迦加摩尼佛的名号有什么功德~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导师,我们都需要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所以,经常念诵释迦牟尼佛的圣号、明咒,能获得大的功德和大的加持力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可以首先念修释迦牟尼佛的修法,容易成就。
若我们能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虔诚祈祷,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力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增长寿命,无诸疾病。云何十号?谓: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文殊师利!念十号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寿命无尽。当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执取、以坚取见佛如虚空,乐虚空故,知一切法义。』
--节录自《文殊师利问经》

...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和 如来佛 是什么关系
答:佛祖就是释迦牟尼,至于“南无”,相当于“皈依、礼敬”,也可以粗浅的理解为“伟大的、尊敬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完整的佛祖的名号。之所以加上“本师”一词,那是为了强调佛祖是我们的根本老师。另外,“如来”是“佛”的另一名号,每一位成佛的人都具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请问本师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徒对释迦如来的尊称,意为根本的教师。 一般多用于称呼释迦如来。与教主、本主、本佛同义。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__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因此,佛信徒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以示尊重。此外,弟子尊称其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谁?
答: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净饭王的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岁左右,他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弘法49年。南无是顶礼,皈依的意思,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什么意思
答: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指娑婆世界众生向地藏菩萨皈依。南无,宗教用语,梵语namas音译。梵语或印地语中为:赞美、赞颂的意思,宗教引申意义为:皈依。常用在十方诸佛、诸菩萨、诸贤圣僧、尊圣名之前,表示婆娑世界众生向,至心礼敬或皈依三宝。摩诃萨,摩诃萨是佛教用语。音译为摩诃,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

给佛上供时念什么经?撤供时又念什么经
答:供佛偈 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三称三拜)赎果偈 以此清净香,赎回供佛物,祈求佛加持,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三称三拜)

佛号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身边有佛友念成南无释伽摩尼佛,不加本师俩字...
答:可以的,加上“本师 ”两个字,是表示是我们的根本的老师。而“南无”两个字是“皈依、皈命 ”的意思,佛陀真正的名号是“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摘要】佛号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身边有佛友念成南无释伽摩尼佛,不加本师俩字,可以嘛?【提问】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

为什么释迦摩尼佛叫本师呢?
答:西方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假如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谁?
答:搜狗百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基本内容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

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如来佛
答:“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

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可以吗?怎么回向?
答:有累世的@杀@生因果导致的 需要超度才行 念诵不如抄经文 抄经文不如礼佛拜忏 力度是关键 效果各不同 治病看是实病还是虚病 实病---抄经文---药师经 虚病---抄经文---地藏经 念诵为辅 抄经文为主 (或念诵地藏菩萨名号)抄经文---《地藏经》 (100部) 《药师经》 (1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