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作者&投稿:尤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敦煌舞作为一种崭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活灵活现地走向观众,为世界所瞩目。作者通过在教学中的讲解和指导,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敦煌舞,喜欢敦煌舞,并热爱敦煌舞,使大家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体验敦煌舞蹈文化,共同挖掘和探索这座人类文明的艺术宝库。

  敦煌舞蹈“曲”、“圆”巧妙融合

  首先敦煌舞继承了唐乐舞,融合了西域各民族、甘肃新疆吐鲁番各部落的舞蹈舞姿特点,从而形成了曲中求圆的艺术特征。首先,圆的艺术在古典舞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而敦煌舞又结合了曲线的舞姿运用。敦煌舞的审美标准为”三道弯”,即头部、肩部、胸部、胯部、膝盖、脚踝向不同方向扭动。这三道弯和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敦煌舞的创作者们结合曲线悠闲、温和的感觉,与圆结合,更具美感。使手姿、脚姿、颈姿和腰肢姿态保持了“s”形。将“曲”、“圆”结合起来,合为圆,分为曲,组成富于变化之美的“s”曲线。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分析,可以看到舞姿的动态基本是以“S”为主,我们不能通过外来舞蹈来评判分析中国独有的舞蹈文化。有人认为“三道弯”主要是来自印度,因为佛教和佛教艺术均来自印度,那么壁画中的三道弯造型必然延伸了印度文化中的“三道弯”造型。实际上佛教艺术来到中国后已经中国化了,到了隋唐时期主要反映了唐代舞蹈的风貌。

  敦煌舞蹈中的“象”与“形”

  “三道弯”是舞者外在的形态特征,而敦煌舞中的“象”则是敦煌舞的精华。我们就《丝路花雨》这个舞蹈来分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编创者是长期通过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而创作出不同其他舞蹈的肢体语言。通过“象”来凝练与升华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舞蹈中每个姿势、服装、道具、布景都是延承了唐朝风韵、佛教文化等特点,是唐朝雍容华贵气质的当代表达。敦煌舞并非简单的刻画古代舞蹈场景,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着力变现生活本质等特点。

  敦煌舞的舞台是由两部分构成,通过实景和虚境的相互结合使得整个舞蹈与观众产生共鸣。“实”是将生活蕴藏在舞姿中,让观众从感官上获取舞者表达的信息,“虚”是通过场景以及舞者的舞姿可以让观众自发的联想。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则是舞蹈的升华,让观众不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得到精神的升华。如《丝绸之路》中“霓裳羽衣舞”幽雅的伴奏乐曲奏响后,映入眼帘的是布满阳光白云的舞台场景,舞者们成圆形造形,着红裳、戴摇冠、挂缨珞、贴金花、披长纱,仿佛下凡仙女,舞步轻抬、翩翩起舞。它轻盈纤巧,绚丽华美,舞步飘逸,动姿柔曼,舞台瑰丽,缥缈如仙,使人仿佛走进了唐代宫殿,步入了天宫琼楼,看到了唐代伎乐的精彩表演。

  敦煌舞蹈传承

  敦煌舞不是简单的舞蹈形式,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保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和历史文化特色。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敦煌舞历经千年沧桑变化,现已成为中西方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弹指移项”、“扬眉动目”的维吾尔族舞蹈特点,“扭胯蹶臂”、“腾踏旋转”的俄罗斯风情,“袒胸露臂”的印度舞姿造型以及更遥远的古希腊乐舞风格。敦煌舞的地域性不仅能从肢体语言、服饰等表象中明显体现,从曲调、音乐内涵上也能渗透出来。

  随着历史的进展,敦煌舞的发展更加倾向于融合的特点,将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完整保存下来的同时,以唐乐舞为主题与其他朝代各种乐舞语言交汇,丰富舞蹈语言,增加艺术感染力。敦煌舞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势,即舞者的人体形态、手型、脚位等,并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在舞者进行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法及使用走、跑、蹉、踢、踏等各种步法时,将“s”形态巧妙融合其中,形成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敦煌舞风格语言。

  敦煌舞的代表作《丝路花雨》更是在民族乐曲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民歌》、《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乐曲的加工提炼,打造出一支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传世名曲。将看似不尽相同的汉族古代音调和中亚音乐音调完美融合,让该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质的升华。敦煌舞音乐映射了一个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使得整个舞蹈赋予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随着敦煌舞的兴起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这样说,敦煌舞在舞台上异常火爆的演出,也离不开敦煌舞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成与完善。目前敦煌舞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剧团的演出团队,一个是教学教研的学院团队,他们大多以敦煌舞为契机挖掘培养敦煌舞人才,但是真正的敦煌舞的发展方向更应该是体系化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始人高金荣女士通过长达30年的实地考察,从北凉、北魏、隋唐、宋元等历代的音乐舞蹈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天、经变画舞蹈菩萨,以及世俗舞乐的静态和动态中,体会、分析动作的起承转合,由动到静的规律,进而探索敦煌舞独具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

敦煌舞算不算是古典舞?
答: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提取码: 7ru7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发啦! 敦煌

敦煌舞三十六姿名称有哪些
答:2. 竖弹琵琶:舞者以竖持琵琶的姿态,表现乐舞的和谐与平衡。3. 盘腿击鼓式:舞者盘腿而坐,以鼓槌击打鼓面,展示击鼓的技巧与节奏感。4. 躺身击鼓式:舞者躺卧击鼓,展示独特的击鼓姿势和身体协调性。敦煌舞简介 1. 敦煌石窟群保存了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的乐舞资料,包括舞蹈形象及曲谱、舞谱等。

敦煌舞的审美特征包括
答:在舞蹈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甘肃省歌舞团的巨大贡献。实际上“敦煌舞”起源于甘肃省歌舞团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后来在甘肃省艺术学校的教学建设中才正式建立并发展壮大。这恰恰证明:一个舞种或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教材、人才、剧目三大要素。这也正是我研究敦煌舞教学的初衷。

舞蹈《飞天》属于中国古典舞中哪个派别的代表作?
答:属于中国古典舞流派。《飞天》属于敦煌舞中的古典舞的分支,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但与古典舞有很大区别,敦煌舞与以石窟壁画为依托,主要分为胡旋舞、胡腾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

中国人用舞蹈把敦煌的壁画演活了,敦煌舞的创建和发展是怎样的呢?_百度...
答:中国人用舞蹈把敦煌的壁画演活了,敦煌舞的创建和发展是怎样的呢?所有演员的装扮服装也是根据画中角色衣着打扮,把敦煌墙壁画里的奔月形象展现出来的活影活现,而敦煌壁画的主人公,便是依靠飘拽的裙子,展示出奔月的情况,敦煌墙壁画也是国内绘画史上的一个惊喜,而月舞奔月做为此次盛会的开场舞,跳舞...

大梦敦煌是藏族舞吗
答:是属于中国古典舞,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敦煌舞属于古典舞。创作使用了历史比较久远的敦煌文化里面的舞蹈壁画形象当做原始素材,再由各界人士挖掘整理加工创出来新颖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是中国古典舞流派之一。

敦煌舞的审美特征包括
答:敦煌舞的审美特征如下:一、敦煌舞的形态美 (一)三道弯——曲中求圆 “三道弯”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舞蹈形态,它存在于东方各民族的舞蹈之中,如傣族舞、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民族舞中都呈现出“三道弯”的姿态,由于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等差异,各舞种的三道弯姿态形似而神不似,各有各的特色与...

敦煌舞蹈有哪些艺术特色,佛教网
答: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提取码: 7ru7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发啦! 敦煌

关于舞蹈
答:这种舞蹈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敦煌舞,中国舞的一种.应该属于古典舞.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

中国古典舞有什么流派吗 或者什么分类 除了 汉唐 还有别的什么吗_百...
答:中国古典舞有三大流派:身韵、敦煌、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