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法中的理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法-理-情原则?怎么回答?

作者&投稿:察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来情、理、法这三个中国文字都是同一个意思,可现今的人无知,把它们都给硬划分开来,说成是三个不同的意思。其实三个文字都是同义词,只是因为它们在中国文字的自然天地义理中的位置不同,因而才被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记号或符号标示出来。情者,事物的状态、情况是也。理者,事物的道理、合宜是也。法者,事物的规则、逻辑是也。三者是之只是谓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而事物者,即自然天地的义理所构成的一种格式,或者所形成的一种容器而已。在中国古代,把成形、成器,即把在几种线条或几种界限的划分之间所组成的一种空间,谓之事物。这样一来,所谓的事物即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东西。这种事物的状态,即构成一种形势。这种形势当然是处在彼此间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合宜状态里,因而才成形、成器。只要他方或这方有所改变,所构成的线条或界限的位置就会跟著变化,那种接著影响及全体相互之间原来暂时有的那种稳定,那麼原来的形态也就不见了。就是因为这样,在学术上,事物也被称之为事件。是之,衡量事物,看得事物,即要考量它们可能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法律上考量任何事物,当然也就是考量任何事件。而考量任何事件,说到底,即为考量情理法,这些情理法,回复到原有的自然天地义理来说,实际上也就是这些事件的平衡和合宜状态。

“情理之中”的意思是:事情在该发生的情况下发生,没有意外成分,都是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拼音】

qíng lǐ zhī zhōng

【出处】

梁斌 《红旗谱》四九:“还没见过这么不讲情理的买卖人!”

【例句】

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他的一切行为都在情理之中。

扩展资料:

1、反义词:

意料之外

【拼音】

yì liào zhī wài

【释义】

没有想到的。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译文】

刚才唐兄弟说果王是暂缓良辰吉日,那全都是没有想到的事,而且大干一场,派兵镇压剿灭。

【例句】

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意料之外,偶然得来的。

2、近义词

不出所料

【拼音】

bù chū suǒ liào

【释义】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例句】

根据他平时的基础,这次高考他必能取胜,最后果然不出所料考上了北大。



这里“理”是道理、公理的意思,大概表示大家都认可的某种生活经验和常识。

情理法什么意思~

情理法,“情”是世界存在的本源动力,“理”是宇宙自然终极的律则,“法”是人类为了尽“情”适“理”,而安排出来的人间/社会秩序。
1.情理法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互动和社会秩序整合中作用显然是有所不同的。
2.在中国是情为基础,理为本,法为末。在西方则是理为本、法为用、情为末。
3.理性主义与法治主义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而情理主义与德治或人治主义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因为“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普遍精神服从于特殊私情,法制精神让位于人伦情理。儒学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情理精神的文化与社会影响体现为:它使中国人的人格、思维与行为方式具有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风格和境界。在人际互动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某种人情法则的文化规则,使我国成为人情超级大国。使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而非法治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情理法,“情”是世界存在的本源动力,“理”是宇宙自然终极的律则,“法”是人类为了尽“情”适“理”,而安排出来的人间/社会秩序。法是天时代表政府,理是地利代表文化,情是人和代表人民。
  情理法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互动和社会秩序整合中,其作用显然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是情为基础,理为本,法为末。在西方则是理为本、法为用、情为末。理性主义与法治主义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而情理主义与德治或人治主义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为“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普遍精神服从于特殊私情,法制精神让位于人伦情理。儒学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情理精神的文化与社会影响体现为:使中国人的人格、思维与行为方式具有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风格和境界。在人际互动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某种人情法则的文化规则,使我国成为人情超级大国。使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而非法治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理法的解释
答:理法的解释(1).义理和 章法 。 宋 沉括 《 梦溪 笔谈·艺文二》 :“观其字 音韵 次序,皆有理法。” 《 儒林 外史》 第十六回:“但昨看 匡迥 的文字,理法虽略有未清,才气是极好的。”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 十八:“ 沉 先生 是通晓 文章 的理法的。” (2).礼法; * ...

怎样理解“法,理,情”?
答:另外我们在监管工作中,经常会说“情有可原”,或者说“案件的具体的情节”等等。这本身是一种事实,所以在监管工作中,情节、情况也需充分考虑,情绪、情态要很好把握。可见,在法、理、情三者关系中,法是第一位的,具有强制力的,是人们必须去遵守的制度。理是一杆公平的秤,是人们生产生活中要...

什么是法理?与法律有什么区别
答:一、法理,指形成某一国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学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法的渊源。法理作为法的渊源,目的在于弥补法律规范的空隙。在社会主义法中,法理一般不作为法的渊源。二、法理与法律的区别:1、含义不同:法理是母法与子法之间的法学议题的发生因循关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

法理具体指什么
答:本书所列出的这些基本问题是其主要的和重要的内容,书中体现出法理学所应包含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基本问题,强调从法理学的基本知识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们以及读者对法理学实则是法律学的兴趣。法学含义 法理,是母法与子法之间的法学议题的发生因循关系。具体表述为“公约公信公行、公行公约...

什么是法理
答:法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理念。法理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制定和解释法律的指导思想,也是法律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法理主要包括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等方面。其中,法律原则是法理的核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法律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法律...

儒家主张以仁为自觉理为外在的约束那么理与法有什么区别?
答:就像你说的理是靠内在的自觉,也就是自觉理。人通过主动接受理来改变内心的认知,从而,改变外在的行为。而法,通俗来说是以强制性的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法之下人人平等,强行约束人的行为。对二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自动,一个是被动。

事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又作理事。事,指事相、事法;理,指真理、理性。于佛教中,事、理之相对意义有二;(一)凡夫依迷情所见之事相,称为事;圣者依智见所通达之真理,称为理。而此所谓之「真理」,则依各宗派之说而有不同,或指四谛之理,或指真空之理,或指中道之理。(二)视之为现象与本体之相对,即以森罗...

佛教里不如理是什么意思
答:“如”即与佛法相应。“理”即佛法的“三法印”。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不如理(或称不如法)。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不了义通常指俗谛,或世谛,是世间的真理,因为不能...

道、理、法、术”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战国是 法 势 术 明朝 是 道、理、法、术 指的是治国的 思想 不如现在 是 依法治国 还是 以德治国 一样的

什么是情、法、理的关系?
答:2、弃法外之情,维护公平与正义 英国思想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一次不公的执法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执法则把水源破坏了。”这一思想对于今人来说不乏启迪。法的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目标是公平正义,这是法的理想。通过法律可以实现公平,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