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三界、八界各指什么? 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 是哪几位

作者&投稿:乌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佛教的“三界”,
  佛教的三界简介: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义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情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果报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
  1、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2、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色,义为物质。“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静虑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四静虑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静虑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静虑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三静虑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静虑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3、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而道教的“三界”,据说是在吸收佛教的因果轮回之后,才确立的观点!
  道教“三界”
  道教《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称,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蒙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
  (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 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而所谓的“八界”,亲……我估计你说的是“佛教十八界”!
  而此十八界分别为:
  "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这十八界事实上就是六根、六境和六识。界(dhatu)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诸法分析成这十八种要素;亦即是宇宙诸法是由根、境、识所构成的,而根境识三者各有六种,于是成十八界。
  界虽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但也可以认为是含有这些意义的要素。即把藉着感觉、知觉才能成立“认识”的要素,依根、境、识加以分类而成为十八界。此即六根加上六境的十二处,再加上眼识至意识的六识。如原始经典上所说的“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乃至“缘意与法,而生意识”,“识”是缘根与境而生的。缘感觉与知觉而产生的“认识”,其要素有十八种。
  有些经典把以上的六根、六境、六识加上六触、六受、六爱,而成为六六,用以说明认识等的心作用的发展。又有些经典以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来说明心作用的展开。
  这些经典的目的就是在说这些都是依缘(条件)而发生,都是无常、无我的。就这样地把六根、六境、六识的十八界当作是进展的心作用之基本。
  其中,眼界至意界的“六根”与色界至法界的“六境”,请参阅“十二处”条。此处只对眼识界至意识界的六识界作一考察。首先,关于识。六识的识是认识作用,也是认识主体。譬如“缘眼(根)与色(境),而生眼识”的眼识,被认为是依眼而生的认识作用。但是“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是触”的识,被认为是认识主体。
  (1)至(12):即六根加上六境,亦即十二处。(13)眼识界:作为视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视觉的认识作用。(14)耳识界:听觉的认识。(15)鼻识界:嗅觉的认识。(16)舌识界:味觉的认识。(17)身识界:触觉的认识。(18)意识界: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知觉的认识作用。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然而,十八界中的意界和六识界的关系为何呢?如果把六根、六境的十二处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中的心就是意处。如果把十八界当作一切法,那么在十八界中属于心的就是意界和六识界的七界。在十二处里,意处就是心的全部;但在十八界里,还要加上六识界。如果这样的话,十八界中的意界便不能说是心的全部,这该如何解释呢?
  总而言之,意界和六识界是不同的。六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便进入过去刹那。而过去的六识,就是“意”。直言之,六识和“意”只是时间上的不同。也许这只是为了区别两者才有的说法。
  部派佛教以后,关于“意”有种种说法。“意”是六识之所依,六识是从所谓的“意”的心之基本上产生出来的。所谓“意是六识之所依”的意思是说,前刹那的“意”是作为导入现在刹那的“六识”之原因的等无间缘(最密接的原因)或开导依(为了导入六识之所依)。巴利佛教在六识之外又立意界,这是作为由感觉(五门)、知觉(意门)而生起之认识作用的引转(avajjana,牵引导入)作用。引转与开导同义。
  并且,瑜伽行派把“意”当作是“末那识”,认为是在六识之外独立的第七识。“意”是六识之所依,且是自我意识之中心,它本是具有我慢、我爱、我痴、我见等烦恼心所,在脱离我执而达开悟之前一直是恒审思量(常常只想到自我)的。一旦脱离我执,进入悟境,那么末那识就是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自他内外的一切都平等地观察的智慧。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参考资料]《杂阿含经》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三无性论》卷下;Stcherbatsky着·金冈秀友译《小乘佛教概论》。

1三界:
道教的三界:天、地、人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
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

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或指法界、心界、众生界。

萨满教:指宇宙上、中、下三界。

2八界:是指的八种不同的修炼状态:
圣仙神灵,妖魔鬼怪。是世间万物修炼的不同表现。

3十界:即十方,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

4佛教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
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天、地、人三界

分别是那部佛经里讲了五蕴以及八个识 三界 的定义~

  讲的非常清楚的有《阿比达摩俱舍论》。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法界次第》云:‘名色开之为五阴。’所以开为五阴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大乘广五蕴论名五蕴,蕴者集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翻译名义云:‘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八识: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旧曰阿梨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贤首)。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净影)。【又】性宗于楞伽经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为八识。【又】大乘义章三末列八识。前六识如常。第七为阿陀那识A^da%na,译曰无解。以体是无明痴闇故也。是当于唯识之第七识。第八为阿梨耶识。合楞伽经之真识与唯识之阿赖耶识而为一识之名也。  三界:讲到的经论太多了。  显扬一卷十六页云: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二、色界。谓已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  二解 瑜伽二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诸界?所谓三界。一者、断界,二者、离欲界,三者、灭界。见道所断一切行断,名为断界。修道所断一切行断,名离欲界。一切依灭,名为灭界。  三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即由此内外二事,出离增上,听闻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处三种言事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四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四页云:又由远离此因缘义,及由修习此对治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五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四页云:又由善修清净差别,缺缚义故,无缚义故,具缚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六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由所染所净清净,即此不净清净增上,如前所说外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七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如前所说内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色界,无色界,灭界。  八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由所知诸苦烦恼多中少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烦恼;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烦恼;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烦恼;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  九解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八页云:经说三界,谓断离灭。以何为体?差别云何?颂曰:无为说三界。离界唯离贪。断界断余结。灭界灭彼事。论曰: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言离界者,谓但离贪。言断界者,谓断余结,言灭界者,谓灭所余贪等随眠所随增事。故经说三界即无为解脱。  十解 谓断界、离界、灭界,是名三界。大毗婆沙论二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断界?答:除爱结,余结断,名断界。云何离界?答:爱结断,名离界。云何灭界?答:诸余顺结法断,名灭界。此中先约阿毗达磨,依世俗理,说三界别。近对治道,有差别故。余结断者:余八结断。顺结法者:谓除九结,余有漏法。是名一种三界差别。复有说者:若八结,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断界。若爱结,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离界。若诸余顺结法,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灭界。即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名顺结法。复有说者,若无明结断,名断界。若爱结断,名离界。若诸余结断,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诸法,能缚非能染,彼断、名断界。或有诸法,能缚亦能染,彼断、名离界。或有诸法,非能缚非能染,而是所缚,是所染,彼断、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诸法,是能系;非能染。彼断、名断界。或有诸法,是能系;是能染。彼断、名离界。或有诸法,非能系,非能染;而是所系,所染。彼断、名灭界。有余师说:唯诸随眠,有自性断。问: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品类足说,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所断法?答:一切有漏法。云何遍知法?答:一切有漏法。彼作是答:若诸随眠,缘八结起;彼断、名断界。若诸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若诸随眠,缘余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时,皆得断故。有作是说:唯爱随眠,有自性断。问:若尔;前说契经及论,当云何通?彼作是答:若爱随眠,缘八结起;彼断、名断界。若爱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若爱随眠,缘余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时,皆得断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烦恼体断,名断界。于境离系,名离界。弃诸重担,名灭界。胁尊者言:无系缚,系缚息;名断界。无染污,染污息;名离界。无彼果,彼果息;名灭界。尊者设摩达多说曰:诸烦恼断,名断界。无贪治贪,名离界。果相续灭,名灭界。尊者左取,作是说言:相续断故,名断界。于缘离系,名离界。离执受故,名灭界。复有说者,过去烦恼断故,名断界。现在烦恼断故,名离界。未来烦恼断故,名灭界。如烦恼断,蕴断、亦尔。复有说者,苦受断故,名断界。乐受断故,名离界。不苦不乐受断故,名灭界。如三受断,顺三受法断,亦尔。复有说者,若苦苦断,名断界。若坏苦断,名离界。若行苦断,名灭界。复有说者,若欲界断,名断界。若色界断,名离界。若无色界断,名灭界。如是等说,皆依世俗,随就一门,辩三界别;皆非胜义。  十一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二页云:前说诸界诸趣诸生诸地受苦,应说云何界趣生地?界有三种。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二十处。谓八大地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炎热,七、极炎热,八、无间。并傍生、鬼界、为十。有四洲人。一、赡部洲。二、胜身洲。三、牛货洲。四、俱卢洲。有六欲天。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合二十处。色界有十六处。谓初静虑有二处。一、梵众天。二、梵辅天。第二静虑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第三静虑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有八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烦天。五、无热天。六、善现天。七、善见天。八、色究竟天。合十六处。大梵、无想、无别处,故非十八。无色界,虽无上下处所,而有四种生处差别。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

三界为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佛不止十八位,无数佛

道教所说的三界是哪三界?
答:8.都市王 9.卞城王 10.转轮王 六、阴界六级统治者 1. 四大判官 (1)赏善司 (2)罚恶司 (3)察查司 (4)崔判官 2.十大阴帅 古代神话故事当中阴界最基层的管理者是十大阴帅,分别是:(1)鬼王 (2)日游 (3)夜游 (4)无常 (5)牛头 (6)马面 (7)豹尾 (8)鸟嘴 (9)...

古人云:“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的是什么?
答:而在佛教中的三界中,每个界又有自己独特的含义。三界中的欲界,共有六天,无论人类、畜生所居的四大洲,还是各层地狱(无间地狱)都在欲界之内。六欲天中的众生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乐,想要解脱欲界之境,必须从饮食、男女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才能出欲界天。三界中的色界,共有十八重...

神话当中有天地有六界,玉帝只管三界,其他三界谁管?
答:通过它可以轮回投身五界之中。我们所熟知的孟婆谈,奈何桥,鬼门关,十八层地狱,就是来源于此。他的掌管者是我们众所周知,闻风丧胆的阎王爷。正规名字应该被叫做十殿阎罗。总结,神界,仙界,人界是由玉皇大帝掌管的。而其他三界,分别是。魔界由蚩尤掌管,妖界由女娲掌管,鬼界则由十殿阎罗掌管。

三界九地指什么
答:宗教术语,是指众生迷妄有情,在生死明灭变化中流转,依据其境界不同所划分的三个主要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是迷于 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故三界又称苦界、 苦海。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佛教中三界分别为:...

《西游记》中三界指的是哪三界?五行又是什么?
答: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在佛教术语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在萨满教术语中则指宇宙上、中、下三界。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1、欲界(梵kāma -dhātu),为地狱、饿鬼...

中国古代神话中所指的六界都非别指什么?详细点··
答:中国古代神话中六界指分神界、魔界、仙界、妖界、鬼界、人界,其中神界实力最强,魔界次之,神魔两界是六界中唯一不入轮回的,其余四界生灵死后均要进入鬼界轮回转世。具体说明如下:神界:因盘古身体崩解而形成的神界,无肉体无欲求,拥有永恒的生命。永生不老,无人间温暖,神之间冷漠无情。却羡慕人间...

何为六合?何为八荒?与三界十方有何异同?谢谢
答: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八荒”指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和六合内涵一样,都泛指空间。三界包含了时间,空间,和人为划分的欲 界 、 色 界 、 与 无 色 界,十方包括东 方 、 南 方 、 西 方 、 北 方 、 东 北 方 、 ...

三界六道是哪三界,哪六道?六道轮回又是什么?又有什么不在这三界六道之...
答: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是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轮回是指凡夫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中,由于自我心念的内因而造作的善业、恶业以及无记业。而后由于三种业的偏重而形成现行的果报,往复轮转与以上六道。这就叫做六道轮回。希望可以帮到你,再会。

三界六道是指什么?
答:三界六道 三界:玄、天、人三界。其中人界之中,又分六道。六道:即修行道、灵道、世俗道、鬼道、魔道和畜生道。修行道:各门派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修炼,已获得初步成果,形成元婴的人类修行者。灵道:包括因某种原因失去身体的元婴修行者、畜生道的修行者和鬼道的修行者。世俗道:即普通人。鬼道:人道、...

所谓的三界到底是什么
答:三界是佛教的概念,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佛学术语:1、欲界(梵kāma -dhātu),为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2、 色界(梵rūpa -dhā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