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人物命名艺术 鲁迅的小说 里面的人物姓名的寓意

作者&投稿:移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篇: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艺术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艺术。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在旧社会,老婆须随夫姓,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深刻的阶级印记。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他们的名字中都共有一个“爷”字。在旧社会,“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故乡》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段文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对秋,瑜对瑾嘛。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叫绝了。《书·武成》疏云:“华夏为中国也。”原来,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没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始,以同归于尽终。仅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不能不重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第二篇: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琐谈

“文学即人学“,好的小说站着的必然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号,但是,名字又决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联系人物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甚或小说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鲁迅先生不愧是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独运,小说中人物名字与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 运用摹形手法,给小说人物命名,揭示主题意蕴
鲁迅先生在给小说人物命名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征,而且考虑到“形”和“神”的关系,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内在灵魂,从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备,涉笔成趣,见其名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为什么给一个旧中国农村的流浪雇农取这么一个怪趣横生的名字呢?从外形看,阿Q头上除了几处喇疤疮外,还有一条黄辫子。“Q”正是脑袋后面拖根黄辫子的绝妙漫画肖像。往内里说,他本来姓赵,被赵老太爷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还是“贵”?不能确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个字母来代替。他的地位低得连姓名也不配有。再引申说,脑袋后拖根小辫子的写照,点明了特定的时代背景。“Q”又是英语“Question”(问题)的开头字母,庶几借以表明小说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蕴寓了作者所说的要创造出一个现代国民的魂灵,来探求改革中国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再如小说《故乡》中的“圆规”取名,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 “圆规”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绝妙画像。从内里看,“圆规”的取名,揭示了当时社会小市民的市侩和尖刻,从而表现了人际之间的隔膜,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 通过语义的联系给人物取名,揭示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笔下的在鲁镇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读书人。对这么一个为礼教和权势所戕害的腐儒,作者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半通不通的话里压缩后替他取下这个名字,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轻篾和揶揄.•.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药》,是以华老拴和夏瑜两家的不幸遭遇为线索,反映清末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革命者夏瑜是为纪念秋瑾而塑造和命名的。“夏”对“秋”,“瑜”对“瑾”(都是美玉),扣合巧妙,自然贴切。从“老栓”、“小栓”的取名上,揭示了当时民众的封闭和愚昧,也暗示了辛亥革命不宣传民众、发动民众的局限性。而明、暗线主人公姓氏的选择,更是巧妙地体现在将二者联系起来,组合成中国的古称————华夏;“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

三、 以风俗习惯给小说人物命名,来揭示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小说的下层人物的取名,常常有深刻的蕴义。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风波》中的“七斤嫂”等,均是随夫命名,“出嫁从夫”,连个名字也不配有;这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妇女的深重压迫,突现了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此外,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其取名往往只是便于呼叫而已,所以 ,他们的取名常常体现了社会的残酷、人民生活的悲惨。如江浙一带旧俗,婴儿生下来常用秤称重量,而这婴儿落地的重量便成了该人物终生的称呼符号。如《风波》中的“七斤”、“六斤”等。至于《社戏》中的“八公公”、“六一公公”的取名,更是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有力控诉。清代学者愉樾《春在堂随笔>卷五云:“: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等及父母年龄合计者为名。…………今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一,合为四十五也。生子或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八公公”、 “六一公公”两位老农的取名,正是承沿此风:“八公公”是以排行取名;“六一公公”是以父母年龄合计数目取名。这取名实际上是不许贫民取名的佐证,从而突现了平民百姓在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遭受剥削,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侮辱的低下社会地位。
细心体会鲁迅先生小说人物命名中所蕴籍的苦心孤诣,匠心妙趣,揭示这些苦心孤诣、匠心妙趣,不仅能使我们感到理性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帮助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蕴义,使我们窥见作者的文心所思之所在,进一步地把握小说的思想指归和艺术意蕴

我选了2篇给你
请看!如下

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命名

优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蕴涵某种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人物的名称往往是作者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说小说是画龙,那么给人物命名则是点睛。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像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命名那样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实属罕见。细品他的代表作品,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一 隐含某种社会问题,揭示写作目的
闰土是《故乡》中的人物,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并在神佛前许下愿,用圈子将他套住”。闰土的父亲之所以给儿子起这个名字,无非是像天下所有的父母那样希望他的儿子茁壮成长。命中缺“土”已经在名字里补上,被叫了大半辈子,其结果呢?少时聪明活泼可爱的闰土被多子饥荒苛捐杂税折磨得迟钝、麻木、愚昧,而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父亲那早年的希望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让读者透过“五行缺土”联想到更深的社会问题:闰土命运的如此变化并非是由于命中缺“土”,而真正的根源乃是黑暗的现实生活中缺少让闰土茁长成长的“土壤”。

二 以点代面,点明主旨。
《药》中的愚昧麻木的华老栓竟把烈士的鲜血当成医治儿子华小栓痨病的良药,革命烈士夏蝓被杀而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同情。烈士鲜血蘸的馒头终没有治疗好华小栓的病,夏榆死得悲凉寂寞。华家和夏家正是当时千百万家庭的代表,华、夏两家的悲剧不正是影射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一方面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们愚昧麻木不觉悟,另一方面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宣传发动群众。作者由点及面,折射出小说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

三 照应文题,反喻人物命运
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祥林嫂,嫁而寡,寡而被逼嫁,嫁而再寡,屡遭厄运的她苦苦挣扎与生活相抗争。她花了辛辛苦苦一年的工钱捐了一条“替身赎罪”的门槛,如同落水人抓着根救命草,希望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然而鲁四老爷的“你放着罢!”宣判了她的死刑,使她的精神支柱彻底崩溃。祥林嫂的吉祥之名并没给她带来任何“吉祥之兆”,“偏偏不早不迟”在鲁镇人祝福爆竹声中凄然死去,在鲁四老爷及周围人心目中她却成了个“不祥之物”。

四 形象描画时代特色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第一章里这样写道:“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又不知道阿 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阿Quei,略作阿 Q ”。好一个“略作阿 Q”,当通读全篇从言行心理诸方面探讨其性格形象之后,盯着这个“Q”形看一会,便不能不令你拍案叫绝。这哪是一个拉丁文Q,这分明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瞧,光光的脑袋,拖这一条小辫子,这种矛盾的外形,不正是那个时代最形象最凝练的写照吗?一方面人们血液里仍旧流动着强烈的封建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人们已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不能不说这让人们看到了点希望。

五 反其义而名之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属“迫害狂”,其日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可是实质是“狂人”并不疯狂,而且清醒得很,“在‘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上,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并诅咒吃人的人,而且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之所以被称为“狂人”,其主要原因是他的言行为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所不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面对吃人的封建道德伦理,作者言外之意就是要做“狂人”,支持“狂人”,否则将被吃人的封建伦理道德所吞噬。

六 展示人物的性格及社会地位
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孔乙已是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作者为他取姓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孔子”,一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孔乙已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子,只是别人从描红本上“上大人孔乙已”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了一个绰号。可想而知他在周围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大约的确孔乙已已经死了”。孔乙已这三个字不但巧妙地隐含人物矛盾的身份地位,而且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封建科举制度。

以上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给小说人物命名颇具匠心,耐人寻味,可以说是他作品中一道和谐而独特的风景。当然鲁迅先生除作品命名,作品集的命名也非同寻常,了解这些名称的丰富内涵,对我们中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稗益的。
(此文曾刊发在安徽优秀期刊1998年《语文新苑》,近日翻看发黄的旧报刊,重读以前我写的文章,就花了时间打上几篇)

----------------------------------------------------------

“文学即人学“,好的小说站着的必然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号,但是,名字又决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联系人物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甚或小说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鲁迅先生不愧是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独运,小说中人物名字与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 运用摹形手法,给小说人物命名,揭示主题意蕴

轻松提高英语水平:大量英语图书免费下载、阅读

鲁迅先生在给小说人物命名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征,而且考虑到“形”和“神”的关系,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内在灵魂,从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备,涉笔成趣,见其名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为什么给一个旧中国农村的流浪雇农取这么一个怪趣横生的名字呢?从外形看,阿Q头上除了几处喇疤疮外,还有一条黄辫子。“Q”正是脑袋后面拖根黄辫子的绝妙漫画肖像。往内里说,他本来姓赵,被赵老太爷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还是“贵”?不能确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个字母来代替。他的地位低得连姓名也不配有。再引申说,脑袋后拖根小辫子的写照,点明了特定的时代背景。“Q”又是英语“Question”(问题)的开头字母,庶几借以表明小说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蕴寓了作者所说的要创造出一个现代国民的魂灵,来探求改革中国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再如小说《故乡》中的“圆规”取名,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 “圆规”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绝妙画像。从内里看,“圆规”的取名,揭示了当时社会小市民的市侩和尖刻,从而表现了人际之间的隔膜,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 通过语义的联系给人物取名,揭示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笔下的在鲁镇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读书人。对这么一个为礼教和权势所戕害的腐儒,作者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半通不通的话里压缩后替他取下这个名字,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轻篾和揶揄.•.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药》,是以华老拴和夏瑜两家的不幸遭遇为线索,反映清末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革命者夏瑜是为纪念秋瑾而塑造和命名的。“夏”对“秋”,“瑜”对“瑾”(都是美玉),扣合巧妙,自然贴切。从“老栓”、“小栓”的取名上,揭示了当时民众的封闭和愚昧,也暗示了辛亥革命不宣传民众、发动民众的局限性。而明、暗线主人公姓氏的选择,更是巧妙地体现在将二者联系起来,组合成中国的古称————华夏;“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

三、 以风俗习惯给小说人物命名,来揭示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小说的下层人物的取名,常常有深刻的蕴义。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风波》中的“七斤嫂”等,均是随夫命名,“出嫁从夫”,连个名字也不配有;这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妇女的深重压迫,突现了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此外,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其取名往往只是便于呼叫而已,所以 ,他们的取名常常体现了社会的残酷、人民生活的悲惨。如江浙一带旧俗,婴儿生下来常用秤称重量,而这婴儿落地的重量便成了该人物终生的称呼符号。如《风波》中的“七斤”、“六斤”等。至于《社戏》中的“八公公”、“六一公公”的取名,更是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有力控诉。清代学者愉樾《春在堂随笔>卷五云:“: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等及父母年龄合计者为名。…………今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一,合为四十五也。生子或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八公公”、 “六一公公”两位老农的取名,正是承沿此风:“八公公”是以排行取名;“六一公公”是以父母年龄合计数目取名。这取名实际上是不许贫民取名的佐证,从而突现了平民百姓在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遭受剥削,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侮辱的低下社会地位。

细心体会鲁迅先生小说人物命名中所蕴籍的苦心孤诣,匠心妙趣,揭示这些苦心孤诣、匠心妙趣,不仅能使我们感到理性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帮助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蕴义,使我们窥见作者的文心所思之所在,进一步地把握小说的思想指归和艺术意蕴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艺术。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在旧社会,老婆须随夫姓,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深刻的阶级印记。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他们的名字中都共有一个“爷”字。在旧社会,“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故乡》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段文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对秋,瑜对瑾嘛。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叫绝了。《书·武成》疏云:“华夏为中国也。”原来,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没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始,以同归于尽终。仅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不能不重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药》里面的夏瑜 原型是秋瑾 夏对秋 瑜对瑾

鲁迅小说次要人物的描写艺术~

。《阿Q正传》里写了很多所谓次要的人物。每一个人,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作者深刻着力地描写了他们对事件的态度,他们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没有一个人,作者对他是掉以轻心,随笔出之的。因此,也没有一个人是概念化的。这些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这样才能突出典型。没有孤立的典型人物,他必须置身于典型环境之中,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典型并不是惯于说空话,挥拳头的,就是阿Q这样的人,也有他的悲欢离合,成功和失败。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就其在作品中的地位而言。在作者生活经历中,他所遇见的,他所观察的许许多多的人物,在他头脑中,分别善恶,分别美丑,判断真假,进行取舍,在作品中给以适当地位,分配适当任务,歌颂或是揭露之。

在这个方面 可能《红楼梦》表现的更突出一些
鲁迅先生取名字的方法有很多种。 《药》的这一种可算作暗喻法(包括‘华家’‘夏家’喻为华夏)即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其实暗指另一个人,而这个人读者能一目了然。
如《铸剑》中的宴之敖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燕国的大刺客荆轲,同时作者在此还以其自喻,暗指他自己。有时用双关,如《狂人日记》中的古久先生,从“陈年流水簿子”可看出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原名“干亭”,因仰慕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而改成“高尔础”,这么一改,俨然成了大文豪的兄弟,以一篇小文章便妄想与大文豪高尔基齐名,却只是一个胸无点墨的家伙,偏偏要附庸风雅,改名高尔础,最终只能出尽洋相,逃离讲台。此外还有《伤逝》中的男主角史涓生,意即软弱无力的读书人。而小说中的他正是这样一个形象。
其他方法:
行辈命名法 形象命名法 习俗法取名 谐音法取名 绰号法取名……
详见下面博客

鲁迅这个笔名始于哪一部作品
答:鲁迅这个笔名始于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当时他使用的笔名,正是“鲁迅”二字。一、鲁迅笔名的由来:鲁迅这个笔名,是因为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过,而迅则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二、内容简介:《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

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都用过什么笔名?
答: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

鲁迅《社戏》中的“迅哥儿”是否指鲁迅?
答: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

...为什么在社戏里面,鲁迅那么小,别人就管他叫迅儿?
答:《社戏》本身是文学作品,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者完全等同起来。作品中的人物可能部分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甚至名字也相同,但文学作品还有相当的虚构成分,名字虽有关联,不代表主人公就是作者。鲁迅一些作品里提到的迅哥,不能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推断,与作者本身的生活逻辑没有直接必然关系。

“文如其人”,鲁迅的《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位现实原型?
答: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艺术就失去了创作灵感的源泉。鲁迅又是根据现实中的哪位人物创造了“闰土”这一形象?现实中,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周遐寿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中记载,现实中的“闰土”名叫章运水。章运水五行缺水,并不缺土;“运”与“润”在方言中同音,故鲁迅在《故乡》中...

鲁迅和迅哥的区别是什么
答:1.鲁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迅哥是他笔下的人物,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人!2.“迅哥”在鲁迅的《百草》《社戏》中出现,“鲁迅”从未在鲁迅的任何作品中出现。3.鲁迅后来长大了,迅哥没有。4.迅哥是鲁迅对儿时的回忆,但又不是鲁迅同年的全部。5.鲁迅有一个孩子,迅哥没有。6.鲁迅抽烟,迅哥不抽...

小说为什么叫《头发的故事》呢?
答:“六斤”和七斤嫂陆续出场:此处可见作家在人物命名上的用心:江浙一带旧俗,婴儿落地便用秤称重,分量即为小孩的名字,反映平民低下的社会地位。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有记“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如朱元璋原名就是朱重八,其父名朱五四。迅哥儿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多,...

怎么给笔下的小说人物起名字
答:HOHO~我是最喜欢跳舞笔下的“郁金香”超脱表象成为一种意念象征。还有迅哥儿笔下的阿Q啊,平凡的名字背后支持他的是个不平凡的人,这样的人物肯定平凡不了。期待您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让想象为ta命名吧!加油!我了解的也不多,西方人有把熟悉的人,尊敬的人,怀念的人的名字作为孩子名字的习惯,例如...

在鲁迅的《孤独者》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文章中有那些依据可以体...
答:鲁迅小说中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既有这类作品揭示社会黑暗的共性,也富有鲁迅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最熠熠生辉的就是“孤独者”形象。 一、孤独者形象的整体概述 孤独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主要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药》里的夏瑜,《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里...

开创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人是谁?
答: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并运用 "画龙点睛"和白描的手法,来加以刻画.他的艺术语 言十分精练,对话简短传神.他的描写真实,朴素,不 借助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场面来展 现人物的性格.鲁迅的小说显示一种冷隽而深切的风格 特征,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小说使中国文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