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缺少目标及方向属于什么心理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作者&投稿:东方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好,作为一名大二的在校大学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大学生缺少目标和方向是一种迷茫的心理,是很正常的表现,不需要太过于担忧,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自身经验,给你提供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尝试

首先,大学生刚刚从高中升上来,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高中阶段,这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此之外,因为高中时期我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全班人都是围着一个目标前进,即考上一个好大学,因此在大氛围的带动下,即使你不知道你将来的方向是什么,你也知道要好好学习为了考一个大学。

志气

然后,有些人可能并不喜欢学习,可能只是父母老师逼着他去学,因此他仅仅只是被动学习,当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束缚,一下子要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真的有点难,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也就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工作,想要什么东西,也就会缺少一个目标和方向。

拼搏

最后,很多人在高中时候因为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就没有接触过很多新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东西,一下子到了大学要选专业,要确定人生目标的时候总是会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而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常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现阶段的迷茫不用太担心,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并且不断地去尝试新事物,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眼界,逐步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终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缺少目标和方向属于迷茫的心理。

因为大学生之前的生活和学习都是被安排好的,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都是以学习为目的和主要方向。

但当大学生刚踏入社会中,心理会有一种迷茫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缺少目标。

大学生想要找到方向和目标,那么就要懂得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可以从所学专业,自身优势,特长爱好来决定你所想要的职业发展方向。

可以先选择一份职业,然后制定长期目标,分期目标,然后往这些目标而努力,那么你的目标和方向就已经很明确了,只要自己自信大胆去做,那么你就能更上一层楼。



迷茫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正常、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良好、有健康的人格。

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转变,社会和家庭的期待需要包容,高等教育的供给需要改革。

首先,大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择业观。


在一段时间里,“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观,让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选择”与“被选择”、应聘与被拒绝的纠结和痛苦。有的不愿从基层做起,有的逃避艰苦环境,有的没有生活目标,还有的宅在家里成了“啃老”一族,这种行为表现成为社会的一种诟病。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一些多年来在家庭、学校“圈养”下长大的大学生缺乏艰苦的磨砺,缺少面对困难、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事实上,知识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最为可怕的是精神萎靡、目标缺失。


其次,社会应该尊重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最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群体莫过于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然是很多父母对高等教育最大的期待。有些家长担心子女送快递吃苦受罪,换个角度想,孩子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是不是反倒要表扬和鼓励。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此时能做“接地气”的工作,将来才有可能顶天立地。社会方面也应该为做别的大学生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和舆论环境。在就业导向上,一些用人部门出于面子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一般比较高水平的岗位不应也不可能拒绝大学生,但是高学历的大学生在一些低端岗位、普通职业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任何岗位上都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都有可能建功立业。


第三,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持。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反思我们的教育,标准化式的大而统一要求下的培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去“塑造”所谓的人才,结果导致学生的“营养不良”或者是“吸收不良”,潜质与特长被埋没,兴趣与爱好被限制。

一些高校所关注的是当下为了就业的技能教育,而忽视的是为了人生的素养教育。很多教育是在“教书”而不是“育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还大有市场,“以生为本”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实际上,大学生与培养目标岗位不一致,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一些大学生而言,大学学习并没有与兴趣相关,很多人是“被”专业进来,也有的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对应或不适合自己。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既是学习,有功利性的追求,也是生活,非功利性的享受。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对此,大学教育最应当回归“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的教育本质,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乃至终身发展中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其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做“快递小哥”表明,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愿有更多的类似于“快递小哥”的大学生活跃在社会的不同舞台上,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缺少目标及方向跟心理没有关系,也许他还没有碰到感兴趣的东西,也许他还找不到方向或者目标,这应该是认识或者兴趣喜好上的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



这属于一种躺平心理。既然达不到,就不树立方向,自己享乐就行。这种心理很可怕。



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转变,社会和家庭的期待需要包容,高等教育的供给需要改革。
首先,大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择业观。
在一段时间里,“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观,让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选择”与“被选择”、应聘与被拒绝的纠结和痛苦。有的不愿从基层做起,有的逃避艰苦环境,有的没有生活目标,还有的宅在家里成了“啃老”一族,这种行为表现成为社会的一种诟病。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一些多年来在家庭、学校“圈养”下长大的大学生缺乏艰苦的磨砺,缺少面对困难、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事实上,知识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最为可怕的是精神萎靡、目标缺失。
其次,社会应该尊重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最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群体莫过于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然是很多父母对高等教育最大的期待。有些家长担心子女送快递吃苦受罪,换个角度想,孩子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是不是反倒要表扬和鼓励。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此时能做“接地气”的工作,将来才有可能顶天立地。社会方面也应该为做别的大学生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和舆论环境。在就业导向上,一些用人部门出于面子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一般比较高水平的岗位不应也不可能拒绝大学生,但是高学历的大学生在一些低端岗位、普通职业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任何岗位上都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都有可能建功立业。
第三,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持。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反思我们的教育,标准化式的大而统一要求下的培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去“塑造”所谓的人才,结果导致学生的“营养不良”或者是“吸收不良”,潜质与特长被埋没,兴趣与爱好被限制。
一些高校所关注的是当下为了就业的技能教育,而忽视的是为了人生的素养教育。很多教育是在“教书”而不是“育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还大有市场,“以生为本”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实际上,大学生与培养目标岗位不一致,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一些大学生而言,大学学习并没有与兴趣相关,很多人是“被”专业进来,也有的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对应或不适合自己。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既是学习,有功利性的追求,也是生活,非功利性的享受。

扩展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对此,大学教育最应当回归“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的教育本质,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乃至终身发展中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其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做“快递小哥”表明,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愿有更多的类似于“快递小哥”的大学生活跃在社会的不同舞台上,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学生做“快递小哥”折射就业选择多元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经济的负担。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找不到理想的方向, 对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择业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6、经济的负担

对于一些从偏远农村考人城市的大学生们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远比其他负担更为沉重。一些大学生在学期间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找家教、打短工、做生意维持学业。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狭隘心理、文饰心理等。



青少年心理问题及矫正
答:4、重新确立目标。职场上的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工作氛围,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因此,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和干扰...

对日常生活学习中典型心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
答: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很多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都是缘于学生与老师之间所拉开的心理距离,学生觉得跟老师有代沟,自己的观念得不到老师的认同,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架势,没有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自己的所思所想。

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答: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自控力差、依赖中求独立、分辨能力不高。1、自控力差 表现是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作笔记,不愿意搞劳动等。课堂上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人有什么好东西,明知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是忍不住将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2、依赖中求独立 出...

...一般应从那些方面去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问题?
答:初中二年级是青少年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既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认知基础,又可能成为引起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认知机制,重视初中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高中一年级的认知或智力表现和学习成绩变化的可塑性还是较大的,道德认识和思想变化也是起伏不定的,而高二、高三的学生则比较稳定,因为其基础...

学习动机缺失是心理发展问题吗
答:而意志则是个人对自愿选定的和自认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可以使个体的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可以帮助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 虽然求知是个体的内在需求,但学习的过程却常常是枯燥乏味的,如果缺乏意志,则容易出现以上表现。 (三)目标选择盲目 1、表现:有些学生的...

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答:✨大多数想象很美好,但现实很残忍。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特别是在做人的时候,不要太过不切实际,那样就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发展。🎈对现实的畏惧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校里,有许多学生是比较自卑的,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家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一名普通的...

中学生易出现的心理疾病
答:与此同时,他们缺少困难与挫折的磨练,缺乏兄弟姊妹的亲情体验,人际关系单一。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就容易造成其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敏感、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遇到环境变化就缺少足够的心理应付能力,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这也可能是近年来社会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2、家庭教育的滞后与...

好学生困境是一种什么心理困境?
答:(1)了解自己的极限:要想避免“好学生困境”,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极限,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身心健康。(2)制定目标和计划:要想有动力和方向,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这样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方向,以及如何达到目标。(3)学会调节情绪:在职场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需要学会调节...

产生厌学心理怎么办
答:可见动机是行为的内动力,是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学习活动的动机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即缺乏学习活动的内动力。分析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大致有以以下几种: (一)排斥心理 正在...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答: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