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意义 “若你每天的发心,都是愿众生欢喜,你自己也会解脱”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宋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释义: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如果我们能随顺众生,就等于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尊重承事众生,就等于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使众生心生欢喜,就等于令一切诸佛心生欢喜。就像在生活中,我们给别人的孩子送礼,令他们开心满足。就等于是给孩子的父母送礼,自然也会令其父母为之欢喜。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也将所有众生视为自己的独子。所以,对众生的一切利益,都是对诸佛菩萨最好的报答,最好的供养。只要能够令众生欢喜,佛菩萨就会为之欢喜。

人相,我相,众生相,如来相,平等无二别。清净心观一切,一切皆清净。
个人妄断,随缘取舍。阿弥陀佛!

浅显地来说,如果一个国家里面,人民都快乐欢喜,安居乐业,国王自然也会开心欢喜。当然这里面还有更深刻的道理,由于篇幅所限,难以尽述。

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作佛,可以说众生就是未来的佛,所以众生欢喜佛也欢喜

此非佛说,以何为证?

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无喜无嗔诸法不生。是为正命。

只今便道句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是什么意思~

聪明人抓著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该句出自《弘一大师晚晴集》,作者为石屋禅师,原句为: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释义: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著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弘一大师晚晴集》中的另外一些名句: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上面这一段有点长,但是说清楚了 菩提心的情况。
菩提心是通向解脱之路。

菩萨也要积累资粮吗?为什么
答:《普贤菩萨行愿品》云:【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

佛家静心禅语
答:3、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4、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5、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别人...

经典佛学哲学名言
答:5.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6.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7.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8.如来者,即诸法如义。9.菩萨于法...

佛学知识: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不只笑口常开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弥勒菩萨就是为了随顺众生,令众生生起欢喜心,他认为能够令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弥勒菩萨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对众生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宁愿自己受...

生欢喜心出于哪部佛典
答:生诸佛境界生欢喜心。入一切诸菩萨数生欢喜心。我离一切惊怖毛竖等生欢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得欢喜地。所有诸怖畏。即皆远离。】类似的还有:《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

净土五经精华摘要
答: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

佛教经典励志语录大全
答:佛教经典励志语录精选 1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2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3 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禅语人生经典语录
答:3、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在佛教里有没有要给人欢喜一说?有,原话是什么?
答:〔二、语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语赞叹,彰其实德;他不闻者,令他得闻;复读诵经典,昼夜精勤,令他欢喜,是名语业行慈。〔三、意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不生妒害悭嫉之想,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起利益心,令他欢喜,是名意业行慈。〔...

佛理感悟
答:3、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4、学会把自我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我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5、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6、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