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是从哪里得到的?

作者&投稿:翠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比如螃蟹一开始人们都不敢吃,但第一个人实践了“吃螃蟹”,人们“认识”到螃蟹是可以被吃的。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哥伦布曾是海边的一个穷孩子,他热爱大海,渴望航行。

航海的梦想鼓舞着他悉心研究地理,千方百计存照契机,他先后到葡萄牙、英国、法国,但均被拒绝,后来他得到西班牙国王支持,率领船队四次驶进茫茫大西洋,临近千心万苦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

3、司马迁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听说秦为了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来淹魏都城大梁。

为了弄清史诗,他亲临大量,来到城墙上,爬高走低,寻找当年的痕迹,又找当地老人耐心调查,终于掌握了大量资料,证实当年秦国确实水淹大量,这才把这一史实记入《史记》。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

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

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实践



~

关于实践---你认为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答:每个人都是经过不断的尝试,实践与研究中得到正确的认识与真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无可挑剔的真理.

无明缘行,行缘识…
答: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

五蕴中的识,是指从眼识至阿赖耶识等八课吗?
答:身心再细分,就是“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此中所说的“色”就是“身”,其它四蕴就是“心”。身心或五蕴合在一起就是“我”,或“我相”(我的相状、相貌)。 惟有以佛慧来观察,方能对此身心有深入的了解。以佛慧观察,知此身并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但如此,而且还可以清清楚楚地分别、了知身心...

什么是知识?
答:命题的知识:关于描述的知识(知识为什么),命题知识包含了描述、推理,也就是我们得道为什么,或者从哪里我们得到了这个知识。例如,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 图片截自超星课程-江怡《知识论导论》 二、什么是真理? 刚我们提到,传统哲学对知识的定义,认为知识包含三个成分,真理、信念和确证。那么,到底什么是“真理”?或者...

老子《道德经》的惊天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答:,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间,但却没有人能谋算得过它。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数据库,只要掌握了开启它的途径,就能从中得到无穷的知识,领悟无尽的智慧。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正是以此。

问认知的形成与发展.
答: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讷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叫再认,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出现时仍能认识。例如认出过去见过的人、记过的外语单词,或认出走过的地方等。 认知的形成与遗传...

正确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答: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认识运动总规律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总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古人从哪里得到性知识?
答:小说,春宫图,父母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