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术是什么?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术?

作者&投稿:姬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除了X射线、CT之外,医生们还有一种“神秘武器”,这就是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MRI。这是在磁共振频谱学及CT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成像技术。

我们知道,构成我们机体的70%是水分,其分子式的H2O。在这个分子结构中,“H”原子具有一个不对称的质子,而质子具有自身旋转的特性,同时也就产生电磁效应。但在通常的情况下,许多质子皆是无规律地排列,因此各个质子所产生的磁效应相互抵消,表现不出具体的磁性来。然而当外加一个磁场时,各个质子所产生的有如一个个小磁体的磁矩便会排列成为一个方向,此时若再加一个脉冲磁场,就会使这些方向一致的磁矩产生一定角度的回旋运动,而且随着这个脉冲磁场的变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电磁波,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磁共振现象”。另外,科学家们将一个回旋运动时20世纪80年代,一个崭新的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MRI)出现了间称为质子的“驰豫时间”。

人体由各种器官及组织构成。因此,在磁共振的过程中,不同组织有不同强度的磁共振信号,以及不同的“驰豫时间”;另外,即使同一组织,在病理及生理状态下,磁共振信号强度及驰豫时间亦不相同。这些差异可由磁共振信号反映出来,这样便构成了磁共振成像而成为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再者,由于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状态下质子密度不同,因而通过MRI还能提供组织器官及病灶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生化等方面的信息。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在操作过程中,MRI不造成放射性损伤,还可以从任何方面作断层分析,因此MRI技术“异军突起”,在当代医学诊断中愈来愈显出它的特殊地位。MRI几乎可用于全身各处疾病的检查与诊断,如脑内、胸腔内、腹部、盆腔等。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医学影像学的巨大成就除了上面提到的CT及MRI以外,还有一种最新技术叫放射性核素发射计算机断层,简称为ECT。它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简称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简称SPECT)。ECT综合利用了核医学的示踪技术和CT的图像重建原理,兼有二者之长,既具备形象化显示活体生理和代谢功能的能力,又有分辨率高、能进行立体探测和断层显示的优势,是目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中的后起之秀。

近几年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一种比CT清晰1000倍的成像新技术,叫做离子微层析扫描,简称IMI。它是利用有丝加速器发射出细微的离子来,让这种离子束通过组织,再用特制的硅探测定出它通过该组织时损失了多少能量,而后再由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从不同角度显示该组织的结构或病变。科学家们相信,IMI甚至可以识别出早期癌细胞的变化,如果真是这样,将大大提高癌症早期的诊断率,挽救更多的生命。



磁共振成像(MRI)是什么?~

磁共振MRI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术,是一种揭示人体“超原子结构(质子)”相互作用的“化学图像”的技术。
要了解这一技术,就需要知道什么是核磁共振现象。
我们知道,任何原子,如果它的原子核结构中,质子或中子的数目是奇数,或两者都是奇数时,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就具有带电和环绕一定方向的自旋轴自旋的特性。这样,原子核周围就存在着一个微弱的磁场。而我们可以把每个原子都看作具有一定磁矩的“磁针”。在我们人体的组织中,有不少具有这种特性的原子,例如氢、氟、钠、磷等等。医学上核磁共振技术就是利用人体内蕴藏量最大、占人体体重70%的水中氢原子核,也就是它的质子的共振成像的。
那么,人体内的氢质子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不显出磁性呢?这是因为这些质子的自旋轴排列紊乱,没有一定的方向,彼此抵消了磁矩。
如果把人体放在一个强大的外磁场里,情况就不同了。这时,体内各个自旋带电磁的质子的磁轴,就会按外磁场的方向或反向,相互平行地重新排列,磁轴顺应外磁场方向者,处于低能状态,反之为高能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互垂直的短暂的射频脉冲,激发自旋质子获得横向磁矩,并产生推进运动,部分自旋质子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跃迁为高能状态,以至脉冲暂停,散发出电磁波信号,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磁共振现象。自旋质子从发出共振信号,到完全恢复到受射频脉冲激发前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人体组织器官及其疾病,在磁共振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其磁共振信号强度不同,弛豫时间也不同,从而显示不同的图像。这种图像不仅可提供清晰的解剖细节,还能提供组织器官和病灶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化等方面的诊断信息。
做核磁共振检查时,要拿掉身上各种带金属的物件,平躺在检查床上,徐徐送入“小屋”即可,它不必用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等结构。核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没有损伤,可以从任何方向作切层检查,成像有高度灵活性;分辨率高,而且10~20秒种即可成像。

核磁共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应用价值?
答: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

核磁共振能检查什么?
答:磁共振成像术(MRI)也有称之为核磁共振,英文缩写为MRI。其基本原理是在强大磁场的作用下,记录组织器官内氢原子的原子核运动,经计算和处理后获得检查部位图像。检查目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什么是核磁
答:核磁是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也称作核磁,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对物体内部的氢原子进行定位并生成图像。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帮助医生了解病人身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特别是在脑部、脊椎、关节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核磁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的应用领域
答:核磁共振的应用领域:化学上解析有机物分子结构,医学上探测人体内水分的分布和肿瘤诊断,地质上确定某一地层下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孔隙率等地层结构信息。

mri什么意思
答:MRI的意思为磁共振成像。MRI即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内的氢原子进行定位,并获取其信号,进而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这种技术对于诊断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如脑部疾病、脊柱疾病、关节疾病以及肿瘤等。下面将详细解释MRI的工作原理和它的应用领域...

什么叫核磁共振?物理学是怎么理解的?医学上是怎样应用的?拜托各位了...
答: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

医学上的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答: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

...SWI分别是什么意义?各自特殊作用是什么?磁共振0.5、3.0分别指什么...
答:1、磁共振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意义: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技术特点是: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

什么叫磁共振
答:建议: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而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因此,也称自旋体层成像、核磁共振CT。MRI可以使CT显示不出来的病变显影,是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又一重大发展。它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影像诊断新技术。与CT相比,它具有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

mr扫描是什么
答:mr扫描指的是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