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优劣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作者&投稿:罗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在,总结本章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下:
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44亿亩,具有如下主要特点:其一,山地多(含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地少(占三分之一);其二,较难利用的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地的面积较广,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8%;其三,在可供农用的土地中,草地比重最大(占土地面积的41.58%,约60亿亩),林地次之(占17.95%,约26亿亩),耕地最少(仅占14.21%,约20亿亩);其四,耕地质量不高(高产田不及三分之一),退化严重,可耕地的后备资源少。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土地资源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减,主要类型包括:水土流失(或称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以及土壤污染等。
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粗略估计,1949年前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9%。目前每年新增流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50多亿吨,其中入海泥沙量约20亿吨,年均损失粮食30亿公斤左右。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如太行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山区和东北黑土区以及川、滇、藏接壤的横断山区。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面积的70%,年土壤流失量23亿吨,入黄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已扩展到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年流失土壤达22亿多吨,通过三峡下泄泥沙近6亿吨。仅黄河、长江两流域一年流:失氮、磷、钾4400万吨,超过中国化肥一年的施用量。
我国耕地的土壤流失面积达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年约流失土壤10亿吨,这部分耕地的土壤流失量每亩达1.66吨,已超过临界标准。土壤侵蚀造成表土流失,使其肥力减退、乃至丧失殆尽,完全失去生产力。如此将难以恢复和更新。仅1957—1987年,我国就因水土流失而减少800多万亩耕地,加重了耕地资源的危机。
目前,我国所有贫困县中,近90%处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还造成下游河道、湖泊、水库、渠道的淤积,影响水利工程发挥作眉,增加洪涝灾害对下游地区的威胁。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500多个。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库容累计达200亿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问题。
水土流失的成因,除了地质和水文等自然影响因素外,人口增长过快,耕地不足,导致毁林和陡坡开荒、森林过伐和草场过牧以及开矿、修路等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土保护措施,这些人为作用乃是中国近二三十年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垦殖,破坏了原本比较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得原来并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生态危机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资料,全球受到荒漠和土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有32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55%分布在非洲,:i5%分布在亚洲,并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下世纪初,全球将要损失的土地相当于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及荒漠化土地分布较广的国家,已经荒漠化的土地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约5万平方公里为近50年形成,另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资料,我国50—70年代,土地荒漠化速度为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增加2100平方公里;目前扩展到每年增加2460平方公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目前,我国约有6000万亩农田处在荒漠化威胁之中。虽然有些局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但从总体土看,土地荒漠化仍在加速扩展和蔓延。若将其与沙漠和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干旱多风与疏松沙质的地表是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类的强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土地,是近期土地荒漠化过程的直接原因。严重的荒漠化可以使土地生产力全部丧失,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土壤盐碱化
盐碱化通常是由于灌溉不当、用水过量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中的盐分积聚。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滨低地。我国盐渍土地总面积14.87亿亩,其中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2.6亿亩;全国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1.4亿亩,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15%。
在我国的盐碱耕地中,73%属轻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严重;其余27%为中强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在耕地次生盐碱化的过程中,灌溉用水过多是主要成因之一。由于管理水平低,不少农区灌溉定额偏高,如新疆农区毛灌定额每亩1000立方米,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容易带来耕地次生盐碱化,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也会提高作为农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矿化度,危及居民与牲畜的健康。
草地退化
粗放经营和放牧超过草地资源的承载力,加上鼠虫等自然灾害,会破坏草地的再生能力,产草量节节下降,这种退化现象在我国呈增长趋势,极大影响牧业生产。80年代,中国草地严重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30%的草场遭受鼠虫害:破坏。目前,全国草地以每年2000万亩(1.33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退化。近20年来,我国务类草地产草量下降30—50%。牧草质量也明显降低。
由于植被受到破坏,草地沙漠化与盐碱化随之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全国草地不同程度沙化的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50%,全国牧区至少有4500万亩草地发生次生盐碱化。近些年,鼠虫危害严重的草地面积已近5亿亩。草地退化加重了鼠虫危害,后者的发展又加剧草地的沙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我国草地危害甚大。
我国草地退化或半退化面积的上限为37.8亿亩,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66%。为稳健起见,可取50%为适中的退化率估计值,则草地退化面积在30亿亩左右。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由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等造成。目前,中国约有20—30%的地表水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染导致农用水质下降,所涉及的农田面积约5000万亩。另外,城镇、工矿区附近农田上空二氧化硫及酸雨污染相当严重。受这两种污染影响,广东、广西两省农作物减产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和12.6%。乡镇建材工业是主要的氟污染源,特别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浙江省,成为我国主要的氟污染区。
由于大气粉尘、灌溉超标污水、施用污泥与垃圾、工业废渣堆放以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影响,我国农田污染十分严重。目前,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约1.5亿亩,较80年代初期增长了2.5倍。受农药和劣质化肥严重污染的农田有2.4亿亩。两者合计已近4亿亩。
包括农田土壤在内的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土地资源的质量,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并且通过污染农副产品而损害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我国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的面积高达80.88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亿亩(18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5.01亿亩(33.4万千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14.87亿亩,草场退化面积30亿亩,土壤污染面积4亿亩。这些退化过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
考虑到对上述分类加总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复计算,以10%扣除后,则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面积为73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7%。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土地资源退化面积(80.88亿亩)中减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面积之和(31亿亩),再加上沙漠和戈壁的面积(约18亿亩),得数为67.88亿亩(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7.14%);再减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和草场退化面积之和的10%(其理同上),得数为63亿亩,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4%,已经接近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一半。这意味着风沙已君临干旱缺水的北方大地。
目前全国300个贫困县的1.7亿人口,在风沙地区艰难地生存。沙漠化(或荒漠化)年扩展速度由5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2460平方公里,年均扩展近370万亩。自50年代以来,全国造成重大损失的沙尘暴就有70多次。目前,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40多亿元,相当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全国有2.4万个村庄和城镇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危害。
从全国看,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大体上南北方各占一半。风沙侵蚀(包括沙漠和戈壁)和其他各类侵蚀所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主要祸及北方。这又直接、间接地与北方干旱缺水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我国国土资源整治与水资源调配、使用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有利条件: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
不利条件: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楼上说的极对呀
不过详见初高中地理课本

我国土地资源优劣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有利条件: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
不利条件: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是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是:①人均土地资源量少.②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③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人均土地资源量少,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

我国地形构成的主要特点及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急aaa
答:(2)地形的影响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

高分:北京市或中国土地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答: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

日本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及其特点,并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三、有利条件 1、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2、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国,于1989年创下1190万吨渔获,浅海鱼占50%总量养殖鱼则占33%以上,最受欢迎的有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牡蛎、秋...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不利影响:1、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2、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

如何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土地法?
答: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截至2014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8亩,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8亩的警界线。2.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和复杂的地形、地质组合,我国有多种多样...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答: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沟系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扩大农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目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对其进行不...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有什么利和弊?
答: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

从土地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土地所有制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完善?
答: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列为农村重点普法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知识竞赛等宣传媒体及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采取层层落实任务和组织法制宣传队深入到村、屯与群众面对面宣传的办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地进行学习、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环境...

分析贵州地理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答: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耕地不足:贵州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2002年底,贵州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2001年减少6.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中国平均水平。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