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亏一篑特别令人难过,历史上功亏一篑的事件有哪些?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呢?

作者&投稿:萧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荆轲刺秦王。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既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样对付这件事情?”

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得以听闻教诲!”于是就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

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希望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促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负剑于背!”“大王负剑于背!”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扩展资料:

荆轲刺秦王历史意义,对燕国来说,目的就是延缓秦国统一步伐,事关家国安危,存亡断续;

对荆轲本人来说,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对太史公来说,则是一种侠客精神的寄托,更是其对悲情英雄的同情;

对中国传统来说,这就是一个精神符号,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对中国历史发展潮流来说,这是逆潮流而动,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谁也无法阻挡。

但不管怎么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成了永恒的艺术题材和话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荆轲刺秦王



黄天荡之战。

十万金军在完颜宗弼也就是兀术的带领下南下攻宋,攻破建康,直趋临安。高宗赵构一路逃窜至海上,韩世忠部趁金军主力追击高宗之际,率八千水军战船百余艘趋向镇江,试图截断兀术归路。

完颜宗弼知道后,率军回师,企图渡江北归。兀术到达镇江后,江面已经被韩世忠部封锁,兀术登上银山龙王庙观察地形时,差点被生擒,一度惊慌掉落马下。

完颜宗弼逃回后,金宋双方在江面激战,韩世忠亲自乘艨艟指挥水师迎战金军,其妻梁红玉擂鼓助战,金军大败。兀术提出,归还所有掠夺人畜财物,换求渡江,被韩世忠拒绝。

金军于是另寻其他渡江之处,在宋军水师的一路追击逼迫下,仓皇驶入了死水港黄天荡。宋军紧随而至,韩世忠命船队封锁荡内唯一入江水道,并针对金军多操轻舟的特点,令工匠赶制大批铁绳、铁钩。

兀术发现出不去之后,再次向韩世忠请求借道,韩世忠回复: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因为宋军和金军兵力相差悬殊,所以韩世忠没有选择主动进攻,而是准备困死金军。

被困一个月余之后,兀术采纳当地乡民建议,利用老鹳河故道,连夜挖渠30余里,连通江口,终于在第二天冲出黄天荡,逃回建康。

韩世忠发现后,继续沿江而上拦截兀术。完颜宗弼下重金求破海船渡江策,一王姓福建人贪赏献策:海船无风不动,以火箭射其篷帆,不攻自破。

四月二十五日,天晴无风,宋军海船庞大,难以行驶。完颜宗弼以轻舟载善射兵士靠近宋军船队,用火箭射燃宋军船篷,宋军惨败,金军乘势追杀70余里,韩世忠率领少数将士弃舟登陆,从陆路逃回镇江。

黄天荡之战至此结束。

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利用长江地形,以少扼多,拦住金军四十八天,数胜一败,差点生擒兀术、全歼兀术主力,但最后还是被兀术冲出包围,功亏一篑。

前秦的苻坚攻打后晋,结果悲剧地几十万人团灭啊= =想想就悲剧

荆轲刺秦皇,吴三桂放清兵入关,等等

项羽啊,功败垂成,真的很可惜,刘邦小人得志

有关功亏一篑的事例~

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乌江之战,还有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项羽当时是很有实力夺得天下却因为这一战死在乌江,街亭更是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有关功亏一篑的事例
答: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

功亏一篑的成语故事
答:功亏一篑 [gōng kuī yī kuì]生词本 基本释义 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出 处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例 句 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但因她的疏忽,终于~。

首次北伐的刘裕,功亏一篑是因为哪些因素造成的?
答:刘裕无奈,只得放弃发兵益州的计划,先转过身去对付南燕。▲ 南燕势力范围 刘裕率大军向北出发,一路上攻城陷寨取得了不少战术性的胜利,但由于军队挺进的速度太快。这不免引起了刘裕麾下许多将军的不解,大将叩马对刘裕问道,如果敌军坚守在大岘山,并且对我们进行肃清壁野,到时我军粮食匮乏,应当如何...

功亏一篑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我们都知道,大德是小德积蓄而成,这如同筑起百尺高的土山,土要一筐一筐地推上去,哪怕仅仅差一筐土,也还是没有达到百尺的高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天子,您是周朝的开国圣明君主,不能犯功亏一篑的错误,否则可是追悔不及呀!”周武王听了召公的这番话,从心中感激...

功亏一篑的故事
答: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的挑土,眼看着只差一筐土的工夫山就修筑好了。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他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吃饭去了。此后,他总认为只差一筐土而偷懒,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九仞的高山还是没有堆成。成语功亏一篑意思是堆九仞高...

袁绍本来最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最后功亏一篑?
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本来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惜的是,袁绍最终是功亏一篑,没能成功。袁绍之所以功亏一篑,最直接的原因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上,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袁绍之所以一败涂地,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太过自负,不重视、不听取手下的意见和建议。袁绍,是三国里面最终登上历史舞台的人...

成语"功亏一篑"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结果枉费工夫。读音:gōngkuīyīkuì。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功败垂成。出处:先秦诸子《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译文:要建造九仞高的山,如果最后一筐土石不倒在山顶上,那么山的高度就不会...

功亏一篑什么意思
答:在这种情况下,功亏一篑这个成语就很合适用来形容你的经历。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在一个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如果在最后关头没有把握好,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化为乌有。因此,这个成语告诫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始终保持谨慎和专注,特别是在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的造句:1、他在比赛中功亏...

推翻了明王朝的李自成,明明可以功成名就,为何却最终功亏一篑?
答:之所以推翻了明王朝的李自成最后功亏一篑,是因为李自成的军队不够强悍,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由难民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面对满清军队的时候根本就不堪一击,再加上吴三桂向清军投降,他们联合在一起,李自成根本就抵抗不了。明朝是一个存在了200多年的王朝,后来在明朝末年的时候...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为何功亏一篑?
答:而周瑜的军队则是江南地区的人,江南地区人的水性就特别好,所以在当时三国之中水师力量强大的就是东吴。赤壁之战不同于曹操之前的战役,赤壁之战是发生在水上的。所以曹操对于赤壁之战也是非常头疼,周瑜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就将计就计给曹操献上了一个铁索连环。就有了我们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