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及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作者&投稿:寸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地质灾害成灾过程与灾情构成

灾情是指灾害的情况。由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表现等都具有多方面特点,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灾情是一个具有广泛而又复杂内容的概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角度,界定地质灾害灾情的范围和构成,是进行灾情评估研究的基础。要界定地质灾害灾情范围与构成,首先要认识地质灾害的成灾条件与成灾过程,然后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确定评估内容。

如前所述,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致灾体和受灾体两方面的条件。前者是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后者是人和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只有这两方面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出现灾害过程,形成灾害后果,即形成灾害。这两方面条件不但决定了灾害是否发生,而且决定了成灾规模的大小。通常情况下,灾害活动或致灾体的规模越大,受灾体密度和价值越高,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成灾越严重。因此,地质灾害的致灾体与受灾体是成灾的基本条件,是地质灾害灾情基础。它们相互作用过程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后果,是地质灾害的集中表现,因此是灾情的核心内容。

毫无疑问,无论是致灾体,还是受灾体,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看,地质灾害活动实际上是地球(主要是岩石圈和水圈)能量聚积和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具有比较广泛而又深刻的背景下出现的。受灾体的种类很多,除一部分属于自然资源外,大部分属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劳动的结晶。因此,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因素。它们影响了致灾体的规模和受灾体的易灾程度。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灾情来说,虽然无需对灾害的背景条件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但对其中对成灾后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同任何现象一样,一个完整的地质灾害事件,在经过一定的孕育阶段和发生过程以后,进入灾后阶段。该阶段属于灾害的恢复时期。从自然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得到释放,达到暂时平衡,同时新的下一次灾害活动又开始孕育。从受灾体方面看,在灾害活动的同时和停止以后,人类采取各种力所能及的措施进行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把灾害的破坏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由于这一阶段的情况对于灾害的成灾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尽管不是灾情的核心要素,但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综合上述,可以把地质灾害的全部过程概括为灾前孕育阶段→灾害活动阶段→灾后恢复阶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出发,在地质灾害整个成灾过程中,灾害活动阶段情况是灾情的中心内容,是灾情评估的重点。灾前孕育阶段情况和灾后恢复情况是灾情评估的背景内容和辅助内容(图4-1)。

图4-1 地质灾害成灾过程与灾情构成示意图

二、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和灾情构成,把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灾害背景要素或孕灾环境要素

反映地质灾害形成的要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评价区地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等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地形高差或切割深度等因素;气候因素——气候类型、降水量、暴雨程度等因素;水文因素——所属水系、水位流量变化等因素;植被因素——植被类型、覆盖程度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城镇及重要企业、工程设施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工程及减灾能力等。

2.致灾体或灾害活动要素

反映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亦称为灾变要素。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次、密度、成灾范围、灾变等级等。

3.受灾体要素或承灾体要素

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对不同灾害的承御能力和灾后的可恢复性等。

4.破坏损失要素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和损失构成;受灾体种类、损毁数量、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灾度等级、风险等级等。

5.防治工程要素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防治投入、防治效果与防治效益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工作。

从一般意义上说,灾情评估的范围应该包括灾害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不同目的的灾情评估,其侧重点不同。以灾害管理服务为中心的灾情评估,主要内容是灾害破坏损失情况。然而对灾害破坏损失的分析评价,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在分析灾害背景条件基础上,深入调查和研究灾害的活动强度以及受灾体破坏损失情况,才能核算灾害经济损失,确定灾度等级或风险等级。

图4-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内容与评估系统结构示意图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构成和灾情评估过程,本课题将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分析称为危险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的活动条件,确定灾害活动强度(规模)、频度、密度、危害范围;将孕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受灾体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损毁价值;将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分析称为破坏损失评价,其基本任务是核算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度等级和风险等级;将防灾抗灾工程分析称为防治工程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的可防治性,评价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4方面内容的大致步骤是: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这4方面内容围绕地质灾害灾情构成,逐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多层次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图4-2)。对此在后面有关章节还要详细论述。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4个方面,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等,1998)。
表4-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评价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应急抢险、救援、灾害预判等服务。
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为活动条件等。评价潜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治理、防治、避险、灾后重建服务(张梁等,1998)。
(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三)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定量化分析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程度的过程,利用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绝对损失额和相对损失额来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程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的基本途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
成本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房屋、道路、桥梁、生命线工程、水利工程、构筑物、设备及室内财产等绝大多数受灾体均可采用该方法进行价值损失核算。
收益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
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例如,土地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成本价值和效益价值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为建设交通、能源、通讯设施等投入的费用,后者包括可能的商贸效益、工业效益、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目的: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优选和方案优选提供依据(潘懋等,2002)。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并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梁等,1998)。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一)根据评估时间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3种类型(张梁等,1998)。
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
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一是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二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
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3种类型(表4-1)。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4个方面,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等,1998)。

表4-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评价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应急抢险、救援、灾害预判等服务。
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
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例如,泥石流形成区山坡坡度多在30°~60°,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的供给区,沟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较顺直,沟槽坡度大多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是固体物质停积的场所,位于冲沟的下游或沟口处,多呈扇形、锥形或带形。
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出的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
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的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重点。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
1.崩塌调查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特点、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崩塌的力学机制、力学属性。
4)地下水的影响,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地下水(降水)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以往灾害发生及治理、防护的情况等。
2.滑坡调查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山体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等。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边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分析滑坡的成因机制、滑坡的类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灾害的发生。
3.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1)调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调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物源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类型、结构、性状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雨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调查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态特征、流速流量特征、直进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1)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4)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5)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矿体的埋藏位置、分布、矿体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2)查明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6)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5.地裂缝调查
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4)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调查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系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类,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3)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4)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A.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a.岩石物性:岩石类型、组分、结构、工程地质特征。
b.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
c.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
d.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
e.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流速与流量等。
f.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
g.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h.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和规模。
B.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C.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总体的分区段划分。
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及进而出现的不稳定状态,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危害性初步评价
答:从定量化评价的要求看,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需要通过具体的指标予以反映。深圳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为区域性调查工作,只对地质灾害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拟选取地质灾害已造成的人员伤亡,现状经济损失、受威胁人数、预估经济损失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初步评价。 (一)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标准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目前大多采用实物...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对策
答:1.危险性大区;2.危险性小区;3.危险性分区界线;4.崩塌;5.湿陷性黄土;6.风蚀沙埋;7.地裂缝;8.采空塌陷;9.输气管线;10.输气管线建议避绕线;11.活动断裂;12.分输站 根据上述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灾种有:采空塌陷、崩塌、地裂缝...

地质灾害评估的定义
答:学科:自然灾害与防治词目:地质灾害评估英文:geological disaster assessment释文: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是调查地质灾害活动规模,...

地质灾害造成的价值损失评估
答:本节编写主要参考了张梁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 地质环境事故危害计算,包括对突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危害带来的价值(经济)损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和经济损失评估,以及缓发的地质环境事故所引起的地质环境功能退化带来的地质环境价值损失和人类经济损失的评估、地质...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③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a)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预测方法:一一定性分析方法一一半定量分析方法一一定量计算预测方法b)地质灾害险情计算方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受威胁人数=?受威胁财产=?一一统计分析计算法一一层次叠加计算法参见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新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地质灾害共分几级,分别指向什么程度。
答:1、特大型地质灾害 (1)、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2)、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2、大型地质灾害 (1)、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答: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实施
答:2019-02-17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1 2020-02-04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体系 2020-02-04 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及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2020-02-04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2020-02-05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 2020-02-03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答:依据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访问资料及对历史、区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考虑该成品油管线工程项目具有路线长、经过地形地貌单元多、地质环境变化大等特点,由于管道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敷设方式采取埋地、地面、地上3种方式,一般埋地深度2m左右,管道对土层增加的荷载很小,工程穿越河流、铁路、国道采用盾构法或顶管法施工,对...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答: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