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常识

作者&投稿:南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2. 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3.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

文言文讲课要点
答: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

文言文断句口诀
答: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

文言文各种题如何讲
答: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

写文言文的方法
答: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3.学写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古文语法我且谈谈我的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得那是上高一,我在古文方面还是小白.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

做文言文方法
答:(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文 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 ,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

文言文对文章的理解
答: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

初中文言文考查哪些题型
答: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

"什么是文言文
答: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

文言文的考察
答:《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

中考课外文言文主旨
答:中考课文文言文考试内容: 1.考查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进而不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并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