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作者&投稿:经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唐代经济: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定“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4、宋代经济:
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路体系。宋代的商业繁荣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表现在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重点:早市和夜市、最早纸币交子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5、元代经济:
农业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且不汉化 土地兼并的问题严重在此方面对经济无促进作用 主要是商业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因此受上述经济利益吸引 扬州泉州温州等外贸港口商业繁荣 再加之大运河的改修 元朝统治最远远达奥地利的影响 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出现 使得中国物产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概就这样了
6、明清时期经济特点: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络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

秦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1、先秦商业模型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巨集观调控和规范。“考先秦前之商业,自秦火过,无覆信矣!商业之贯通,要在交通之贯通,古今莫不其然。”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师。”先秦还是出现了不少商业思想,和商业兴荣的苗头,秦之统一在于商鞅,商鞅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最终只算得是农业社会而已,是农业而非商业,农业兴而秦乃霸天下。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
商业要繁荣, *** 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 *** 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6、“明清时期”
*** 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明清时期, ***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 *** 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联络隋唐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等内容,总结概括出商业继续繁荣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7、总结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春秋时出现了钜商和商业中心。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达,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及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势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还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1.欧洲文艺复兴.
2.宗教革命.
3.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
4.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5.麦哲伦驾船证明地球是圆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6.欧洲强国全球争夺殖民地,大航海时代到来.
7.法国爆发大革命,处死国王路易十四.

西苑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即西苑)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宋元明清时期的朱姓文学家

1、朱肱 北宋 1050年-1125年 今浙江湖州 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2、朱熹 南宋 1130年-1200年 今江西婺源 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3、朱淑贞 南宋 约1135年-约1180年 今安徽歙县 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4、朱思本 元代 1273年-? 今江西抚州 地理学家。
5、朱彝尊 清朝 1629年-1709年 今浙江嘉兴 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特点: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空前繁荣;
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发展
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菸草、花卉)
⑵手工业进步
①工具革新——“纱绸机”
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
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⑶商业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
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
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列举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唐宋诗词元曲明小说

羁糜政策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我国古代羁縻政策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元、明、清是其走向衰萎的时期。所谓“羁縻政策”是今人在研究古代民族政策时,对这一型别的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羁縻是系联牵制的意思。这种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史相始终。它的演变过程特点是由松到紧、由间接治理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但是在历史上,羁縻政策因朝代不同、中央王朝与同一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不同和双方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即使同一朝代,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居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其羁縻政策也不尽相同。
一、 羁縻政策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羁縻政策是对古代这一类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边疆少数民族应与中央王朝保持一定的联络。于是,中央采取了贡赐、互市、和亲、通使、朝聘、盟誓等措施,来保持这种联络。(二)是以夷治夷与以夷制夷。就是对少其采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直接统治的治理方法,而是运用间接统治。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以夷治夷”的战略,往往是通过加强中央 *** 对“四夷”首领的联络和影响的方法实现的。同时,“以夷治夷”的前提是允许少数民族拥有有限度的自治,所以中央王朝对其只能适度而治。(三)是土流并治或土官的流官化。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统治。因此,随着中央王朝力量的强大和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络的加强,“以夷治夷”的土官制向流官制的转变,成为必然之势。早在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属国制的羁縻统治方式中,就已有直接统治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属国制的官僚体系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派遣的汉人担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中也有“华官参治”或汉官“监领”。清代的改土归流、伯克制、札萨克制的变化,更是反映了这一点。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总体而言,上述三个层次是始终存在的,他们之间往往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了羁縻政策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
二、 羁縻政策的演变及其内容
如果我们追溯羁縻制度的来源的话,其雏形应当是夏商周时期的要服荒服制。因为在周代的五服制中有关要服荒服的规定,是允许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有限度的自治。周代同时还规定了对违反朝贡制度的蛮夷戎狄酋长的处理及惩罚办法。
汉朝是继秦之后的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汉代的羁縻政策的实施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较弱,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举兵进攻匈奴,而羁縻政策就是伴随着汉匈战争而实施的。由于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羁縻政策实施也随之打开了局面。羁縻政策的实施不断稳定了汉朝的后方,同时对战争的胜利推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朝的羁縻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厚赂为主的经济羁縻,一种是以和亲、册封、结援为目标的政治羁縻。无论是经济羁縻还是政治羁縻都要通过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来完成,所以通使是汉时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沿用、承袭。
汉朝实施羁縻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册封。册封是历代中央王朝惯用的一种羁縻手段。通过册封可以确定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君臣、隶属或藩属关系。一般册封的物件主要是降服、归顺或有藩邦关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主要有三等,第一等为:王、单于、君长;第二等为:侯;第三等为:邑君、邑长、邑侯。其中还包括不同民族名目繁多的称号。这种对民族内部官吏实行册封的等级、称号,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逐步约定成俗,并为后世所沿用。两汉时期主要册封物件是西域各族、匈奴、乌孙以及东北和南方各民族的上层人物等。这些册封表现了受封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同时也表现了册封对维护汉王朝的统一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设定属国。一般认为,属国的设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主要是为了安置匈奴的降众,以后逐渐成为了定制。就其性质而言,它实际上是汉王朝中央管理匈奴降众的一种羁縻措施。现在有证据证明,秦朝时已经设定了属邦,其性质和汉时的属国相同。西汉时期共设定属国七个,由最初安置匈奴降众,发展到安置羌等其他民族。西汉末年,王莽曾计划设定西海属国,但因次年爆发了西羌大起义,而成为泡影。东汉建立后,承袭西汉的属国和属国制,并加以发展,主要表现为比郡属国的出现。比郡属国,就是在已经设立边郡的地方,将郡内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划分出来,设定属国。在两汉时期,在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实行属国制之外,还实行大量的郡县制,少数的郡道制,也有都护制和藩属制。一般来说,郡县制的地区,多为农业为主或者农牧并重的定居民族;郡道制的地区民众的定居程度稍差,常进行小范围的迁徙。至于藩属制主要用于那些一时难以完全征服的势力强大的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等。都护制一般用于西域地区,这些地区离内地较远,不适合设定郡县,因为各项开支太大。汉王朝中央 *** 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宽严程度上是不同的,属国制地区和置道地区宽于郡县制地区,严于都护地区和藩属地区。这种宽严程度的不同,正体现了汉王朝对居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羁縻程度的差别和统辖深度的不同。(三)是和亲措施。和亲并不始于汉代,早在先秦时期都已经出现了。汉代的和亲,完全依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为转移。在汉朝初年,汉处于被动地位,和亲是不得己而为之。到汉武帝中期,汉朝的和亲开始以接援为目的,寻求军事同盟。其主要物件是乌孙,通过和亲实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到了汉元帝末年,由于民族政策的重心由武力政策转为与民为静与以和为主的对外方针,所以这一阶段的汉匈和亲正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产物。此时的和亲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贵族上层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两族友好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互市措施。它是指在中原王朝 *** 的主持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虽然是由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互市往往由官方垄断,从而成为中央王朝调节和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手段。由于少数民族的牧畜经济的不完整性和脆弱性,所以他们对中原农耕经济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决定了中原王朝在互市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互市来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控制和羁縻。
总之,两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与武力征服交错使用,为汉朝的武力拓边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拓边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两汉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关系极其复杂。但无论是王朝或政权的递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较注重调节和处理该政权管辖下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期,既有对秦汉时期统治经验的借鉴,也有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民族政策并未因社会的动荡而中断。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国时所采取的“恩威并用”“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正是唐朝羁縻州府制的蓝本。
随着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民族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一方面继承了秦汉、魏晋以来的“因俗而治”等统治方针,创设了羁縻府州,同时也延袭了册封、和亲、互市等传统的统治方式,并创设节度使制,对民族地区,慑以兵威。
羁縻府州的设定是基于唐王朝的强大,弱小民族归附可以得到唐的庇护,势力较强的民族,则可借唐的声威以自重。同时,这也跟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初年,羁縻府州多集中在西南地区,数量较少,范围也较小。到了唐太宗即位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接踵而至,数量猛增,分布范围迅速扩大,遍及北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几乎涵括了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但自“安史之乱”起,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民族分裂势力抬头,中央对一些府州已不能完全控制,大多逐渐废置,数量锐减。唐代的羁縻府州不同于正州,它们设定在四周边境地区。它也不同于“藩国”,它与朝廷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朝廷主要在羁縻府州行使行政领导、实施法律、征调兵马、收取贡赋等权力。它的设定实际是“分而治之”的结果。羁縻府州都以土酋为官,赐予他们封号爵位,世代沿袭。对于内部事务,朝廷很少过问,任凭土官裁处。从而朝廷可以“坐而制服”边疆少数民族。唐代的羁縻府州,上承两汉时的属国制,下启元、明、清时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土官统治为核心的羁縻政策的发展完善阶段。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登峰造极的时期。传统的羁縻政策也在这一时期有完善鼎盛,走向了衰弱。这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高度发展和强化的结果,也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结果,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络日益密切。民族地区最终被纳入到封建大一统的体制当中。到了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羁縻政策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名存实亡。
清承明朝体制,保留了土司制。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等地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它用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这种制度以任原有酋长为官,统治其固有土地及人民,不变更或调整其领土,官职世袭。经过明请的不断完善它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官职体系。这套体系异常严密,这也反映了中央对土司控制的严格。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加大对土司地区直接统治的标志性措施,但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土司复兴的现象存在。
盟旗制度也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羁縻政策。它的设定与蒙古各部归附清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清朝加强对蒙古各部统治的结果。清 *** 根据各部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功绩大小及忠顺程度等,把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行八旗制度,为直接管辖的旗,不设盟。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统治相对松散一些。清王朝通过会盟、课税、派差、调遣等手法来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盟旗制度主要表现在,盟长按清 *** 的规定定期会盟,朝贡互市,将军、都统或大臣节制各盟旗,分而治之等几个方面。盟旗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助于消除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和维护清王朝北部边疆的稳定。
三、 古代羁縻制度给我国民族政策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笼络、恩抚、怀柔等羁縻政策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传统的羁縻政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不改变周边少数民族政策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来加强中心对边区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格局。古代羁縻制度中这些合理成分,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和借鉴,为我们国家当前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

唐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相似特点;1.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3.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4.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商业发展等。

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和小说有?

小说:儒林外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聊斋志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 开物,西游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
戏剧:牡丹亭,琅嬛文集,



~

简述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5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呈相应变化 6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商业:1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 商业活动的形式有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 3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4 ...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③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④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⑤中国古代对外...

西汉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西汉经济发展情况 一、牛耕普遍,铁农具推广 西汉时,由于黄河流域的地形更适合耕种,因此牛耕逐渐盛行起来。因此又促进了铁制农具的制作与改良,铁制农具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仅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地也得到推广。二、水利工程...

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在不同文明间产生交融和借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综上所述,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对后来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1、赋役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什么?
答: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是限制了经济发展,不能生产出更多的交易品,生产能力比较低下。所以中国长久下来都以轻工业为主。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的经济特征是什么`?
答:我们所说的中国区别于欧洲等地封建国家,主要是指这第二阶段,即中国地主制经济同欧洲中世纪领主制经济比较,主要特征是土地买卖、农民经营和实物地租三个方面。与中国比较典型的成熟形态的地主制经济比较,一般封建国家或者是没有经历过这一发展阶段(如德国和俄国),或者是这一阶段与资本主义关系同时(也...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答:土地制度则经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第二,关于古代手工业。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实力雄厚、...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答:最后,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政权为了争夺资源和发展空间,往往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也导致了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呈现出南方发展迅速、北方逐渐恢复的特点。同时,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

我国古代经济特点是什么
答:商:土地国有,没有农民,奴隶集体劳作;周:土地国有,井田制,后期出现土地买卖,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故而出现农民;西汉武帝后: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土地集中,农民大量流失土地,只能充当大地主的家奴,为其耕作,有些农奴的味道,这种状况到东汉后更加严重.唐:武则天沉重打击世家大族,还农民以土地,推行均田制.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