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影响 魏晋时期有哪些重大的改革?

作者&投稿:靳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目的  为了革除鲜卑旧俗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 顺应历史的潮流
改革的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编辑本段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政治及经济方面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习惯与文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後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伟大的祖先。
编辑本段改革内容
  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去的控制
  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 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
  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政权。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迁都洛阳原因:
  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五,减小改革阻力。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迁都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史实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

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改革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革的措施

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1)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2.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3.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性,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主要内容:
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去的控制
  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 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意义: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求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他的祖母文明皇后是个很厉害的人啊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正式废除了宫刑。

(2)形成了五个刑种:死、流、耐、鞭、杖。

(3)规定了刑等
2004年司法考试中外法制史授课提纲






一、古代立法


1.法制指导思想


2.西周的礼


(1)礼的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


“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礼”、“刑”关系:出礼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春秋战国立法


(1)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郑国的“铸刑书”、邓析的“竹刑”、晋国的“铸刑鼎”。


(2)《法经》


(3)商鞅变法


4.汉律儒家化


(1)汉律的儒家化:1)上请原则(开始于汉高祖);2)恤刑原则(开始于汉景帝);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开始于汉宣帝)


(2)春秋决狱:论心定罪


5.魏晋南北朝


(1)《曹魏律》:18篇;具律——刑名;“八议”


(2)《晋律》与张、杜注律:20篇;泰始律;刑名+法例;“准五服以制罪”


(3)北魏律:20篇;官当


(4)《北齐律》:12篇;名例;“重罪十条”;立法成就最高


(5)魏晋南北朝时法的儒家化:“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和“重罪十条”


6.《唐律疏议》及唐律特点、《唐六典》


7.《宋刑统》与编敕


8.《大明律》和《明大诰》


9.《大清律例》和例


10.明清会典




二、古代民事制度


(一)婚姻


1.西周时期的结婚:三大原则;“六礼”


2.宋朝结婚制度


3.“七出”与“三不去”的离婚制度


4.宋朝离婚制度


(二)继承


1.传统的继承原则


2.宋代的继承制度


(三)契约


1.西周的契约形式:“质剂”与“傅别”


2.宋时的契约立法


(1)债的发生;(2)买卖契约;(3)租赁契约:“租”、“赁”、“借”;“庸”、“雇”;


(4)租佃契约;(5)典卖契约;(6)借贷契约:“借”“贷”“负债”“出举”。




三、古代刑法制度


(一)刑罚适用原则


1.唐律:区分公罪与私罪


2.唐律:自首


3.唐律:对化外人法律适用


4.唐律:断罪无正条情形下法律适用


5.大明律的刑罚适用原则:从新从重;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二)各朝代重要罪名


1.西周的“五过”


2.秦朝的重要罪名:盗、贼:不直、纵囚、失刑:见知不举:逋事、乏徭


3.“重罪十条”与十恶


4.六杀


5.六赃


6.明“奸党”罪


(三)刑罚制度


1.奴隶制五刑


2.秦朝的刑罚制度


3.汉初的刑制改革


4.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


5.封建制五刑


7.折杖法


8.刺配刑


9.凌迟刑


10.充军刑




四、古代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审判机关


1.西周:大司寇


2.秦汉:廷尉


3.北齐:大理寺


4.唐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


5.宋时刑部、大理寺与审刑院


6.清刑部(审判)与大理寺(复核)


(二)监察机关


1.秦:御史大夫


2.汉: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司隶校尉、刺史。


3.魏晋南北朝监察机关:御史台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


4.唐御史台: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巡按使。


5.明清都察院:左右都御使


(三)地方司法审判机关


1.宋提点刑狱司


2.明地方司法机关:省、府、县(州)


3.清地方司法机关:州县、府、省按察司、督抚


(四)诉讼程序


1.“狱”与“讼”


2.“五听”


3.“三刺”


4.秦律之“公室告”、“非公室告”


5.汉秋冬行刑制


6.南北朝时的死刑复奏制


7.唐“保辜”


8.唐刑讯


9.宋“翻异别勘”


10.明管辖


11.明“廷杖”


12.明“厂”、“卫”机构


(五)会审制度


1.唐代会审制度


2.明会审制度


(1)“九卿圆审”


(2)朝审


(3)大审


3.清九卿会审


4.清秋审、朝审


5.清热审




五、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律


(一)清末


1.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特点与主要影响


2.《钦定宪法大纲》


3.咨议局与资政院


4.《十九信条》


5.《大清现行刑律》


6.《大清新刑律》


7.关于司法机构的改革


8.领事裁判权


9.观审制度


10.会审公廨


(二)民国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天坛宪草”


3.“袁记约法”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文件


5.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点




六、外国法制史提纲


(一)罗马法


1.《十二表法》


2.法学家活动


3.《国法大全》


4.罗马法的渊源


5.罗马法的分类


6.罗马法的特色制度


7.罗马法的复兴


(二)英国法


1.普通法、衡平法与制定法


2.英国司法制度


(三)美国法


1.美国法的特点


2.美国的特色制度


(四)法国法


1.六法体系


2.人权宣言


3.法国宪法


(五)德国法


1.《萨克森法典》


2.《加洛林法典》


3.《德国民法典》


(六)日本法


1.日本法的特点


2.明治宪法


3.和平宪法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第一,均田制。【选修1】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克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第二,三长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控制人口.逃避赋役。(4) 迁都洛阳 【选修1】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