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音尺是什么?像闻一多的《也许-葬歌》中说是每行诗有四个音尺,一字尺、二子尺、三字尺组成。 请问诗歌里的“音顿”是什么?

作者&投稿:郁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音尺也叫音顿,就是在读诗的时候应该在哪个字或词后略作停顿或转调,现在叫音节,所谓的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实际上就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像闻先生的这首诗里就包涵了这几种音节,如:也许(双音节)你(单音节)真是(双音节)哭得太累(多音节),也许(双音节)你该(双音节)睡一睡(多音节),在该停顿的地方就要停顿,不然诗的意思就变了。

音尺是一种诗歌的韵律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音尺通常由一个音节或一组音节组成,可以通过计算每行诗中音节的数目来分析诗歌的韵律。
在中国新诗中,音尺通常被称为“字尺”或“音步”。闻一多所说的“每行诗有四个音尺”指的是每行诗由一字尺、二子尺、三字尺组成,其中一字尺算一个音尺,二子尺算两个音尺,三字尺算三个音尺,因此每行诗共有四个音尺。
以下是一个例子,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中的一行诗为例:
“一叶扁舟卷莲花”
这行诗由五个字组成,其中“一叶扁舟”和“卷莲花”各算一个音尺,因此这行诗共有两个音尺。

你不懂我的爱》诗中的音尺是什么?音尺是指诗句中的音节长度和重音的排列规律。在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通常有“平仄”之分,即平声和仄声的排列。而在现代汉语诗歌中,音节长度和重音的排列更为自由,这也创造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闻一多的《也许你不懂我的爱》中,采用了一定的音韵技巧,常用的有押韵、对仗、起承转合、顿挫变化等等,这些技巧和手法,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刻,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感受。以下是该诗的部分片段,供参考:也许你不懂我的爱,像阳光,像空气,热烈到燃烧,却又自由自在。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韵规律。如“阳光”和“空气”押韵,都是双音节的仄声;“燃烧”和“自在”也押韵,都是双音节的平声。此外,在“热烈到燃烧”的句子中,也有“烈”、“燃”这两个重音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通过这些音韵和节奏上的变化,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你会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我》音尺是指诗歌中的韵律规律,包括诗句中的音节、重音、押韵等。在《也许你会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我》中,闻一多运用了较为自由的韵律,没有过于强调押韵及定式的节律,而是注重用传达情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由诗”或“自由体诗”。

何谓“二字尺”“三字尺”~

二字尺、三字尺实际上就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工尺谱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晩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燕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新诗“音尺说”是闻一多先生的发明。 “音乐美”,一是指每一首诗的音步(顿)一致或变化有规律,二是讲究间行押韵,允许节节换韵。
比如闻一多的死水中:“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划分出来就是“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是二字尺、二字尺、三字尺、二字尺。

不少研究新诗格律的论著只要一谈及新诗节奏,大都言必称“顿”,即“音顿”,于是“音顿说”便成为颇为流行的一种节奏理论。 所谓音顿,又称音尺、音组、节拍等,是作为诗歌节奏的单元,由诗人把一个个音组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之连续等时反复,从而形成固定的程式化的诗歌节奏。由于这种节奏体系的核心是等时性,说得完整一点,应叫做音组等时排列节奏。闻一多的《死水》、何其芳的《回答》是典型的音顿节奏代表作品。试看《死水》第一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诗中每节四行,每行四个音顿,每个音顿有二字尺或三字尺组成,闻一多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实验”。可是连他自己也不能在其他诗中完全做到,有时会出现一字尺或四字尺。就是这首诗中的“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如果看作四字尺也未尝不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完整的四字词组,人们在生活中决不会把它们读成两截。

澳门回归的歌曲《澳门之歌》的歌词是什么?
答:《七子之歌澳门》容韵琳 作词:闻一多 作曲:李海鹰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

闻一多评价写诗歌如带着两个缭铐是什么?是哪两个缭铐?
答:作者作品: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1946年7月15日,在西南联大为悼念被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

闻一多的《死水》
答:《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

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对新诗的影响
答:关于音步(或音尺),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不是不涉及、不重现,而只是不像闻一多那样既在理论上加以系统阐述,又在实践中刻意追求罢了,应该说,徐志摩诗歌中不乏重视音步排列的例子,如《渺小》: 我们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 从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音步来丰富诗作的节奏可...

静夜 闻一多
答:《静夜》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1928年之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文: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答: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答: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四、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的解释
答:《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

对闻一多“新三美”诗歌理论来源之研究
答:就不会玩出什么乐趣来的。于是,他便在文中提出了新诗需要遵循的三个美,也即上述“新三美”,并对这“新三美”的具体内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大家可以查阅闻一多《诗的格律》来进行了解,我这里不再重复)“新三美”理论诞生后,其实践者主要是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领导的“新月派”...

闻一多诗歌理论中的"三美"指的是什么
答: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