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相邦和丞相有何区别?

作者&投稿:牟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可以把丞相理解为相邦的副手,相邦在官职和地位上都比丞相高一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再设相邦一职,而是设左右丞相,秦始皇去世时,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是右丞相,秦始皇统一天下实际彻底的郡县制,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在郡守之下设置郡丞,作为郡守的副官协助郡守管理,同样,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或者县长,下设县丞、县尉来协助管理。
所以丞这个字,在当时有辅佐及副的意思,辅佐之相可以理解为副相,在相邦一职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相邦与丞相同时出现的话,丞相可以理解为副相邦,或者辅佐相邦的相,而相是百官之首,所以相邦这个官职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官职。

~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答:对于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西汉建立后,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地位上,“相国”是在“丞相”之上的。最后,自汉朝...

吕不韦是怎么成为相国的
答: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

战国商人秦国丞相吕不韦生平资料
答: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

吕不韦对秦国有什么贡献
答: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异人)继应,吕不韦开始为秦国相邦,直到秦王政十年(前238年)免相,在秦国执政达十二年之久(秦王政因年幼,至九年方亲政,其间悉委国事于大臣)。吕不韦于秦不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而言,都颇有建树贡献。吕不韦入秦之初,从公元前251年至公元前247年,在四年...

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
答: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 笔者认为,到秦始皇嬴政登基之后,因为吕不韦已经在朝野上遍布党羽,势力根深蒂固,有把持朝政之嫌,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野心勃勃,是秦始皇统一集权的绊脚石,终究是要被秦始皇除去的惨淡结局。以上就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一点观点,不对之...

在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都在变化呢?
答:在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都在变化呢?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设置相邦,秦武王时期设置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吕不韦被免除相邦之后,秦始皇不想再看到权倾朝野的人存在,就没...

古代皇朝的相国和国师谁大
答: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有时也作为僧官的一种。国师就是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权力,如刘伯温。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如秦国吕不韦。汉高祖刘邦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相国即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

在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都在变化呢
答:在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都在变化呢?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设置相邦,秦武王时期设置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吕不韦被免除相邦之后,秦始皇不想再看到权倾朝野的人存在,就没...

吕不韦相秦文言文
答: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 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

司马,太尉,丞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答:随着时代的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断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正式出现。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等等。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