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

作者&投稿:隆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酷说老子》第一章合集(1~7):道可道,非常道!(言说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说,但说出来的道并不是永恒之道!)


《酷说老子》第一章(1)✦马尔克斯:人类与黑猩猩的区别究竟在哪?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不妨先来听三个故事。

1、

1939年的一天,一位12岁的少年正在哥伦比亚的街头散步。突然,一辆疾驰的自行车朝着他飞奔而来,就在快要发生“交通事故”的瞬间,一位路过的神父大喝道:

“小心!”

骑自行车的人闪避不及,在慌乱中应声倒地,这个少年躲过一小劫,但也在惊吓中愣在原地。神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随口丢下一句话,就悄然远去。

没想到,正是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这个少年的灵魂。二十多年后,这个少年已然变成中年,当然,神父当年在他心里播下的那一句话早已经发芽开花,长成了参天大树。准确的说,这棵“参天大树”就是1967年在墨西哥刚刚出版的一本书,名字叫做《百年孤独》。

没错,这个少年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

那么,当年的神父离开前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竟然支撑着穷困潦倒的马尔克斯坚持创作二十年呢?


2、

大约在公元十三世纪,那个时候的欧洲还处在黑暗时期。当然,时代之所以黑暗本质上是由于人心的蒙昧和不堪,当时的罗马帝国就出现了一位残暴的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1250)。

他残暴在哪里?残暴在竟然用人做科学实验!而且,是婴儿。

怎么做呢?

腓特烈二世找了一批刚出生的婴儿,然后安排给一批保姆去抚养。但是,必须按自己定好的规则抚养。当然,婴儿的饮食、穿衣和居住环境样样都是上乘,保姆必须及时给婴儿洗澡,而且绝不允许虐待。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一批婴儿应该会开心快乐的长大成人,并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实验中的婴儿全部夭折了!没有一个活过一岁。

为什么?因为腓特烈二世给婴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营养之外,还宣布了一个听起来温和无害的规定,正是这个规定,扼杀了所有婴儿的生命。

那么,这个规定究竟是什么呢?


3、

2005年9月1日,全世界的学术界轰动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是世界两大顶级科研期刊《自然》和《科学》同步发表了一项由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国共67名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研究的成果。

正是这一项科研成果,轰动了学术界:

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组的DNA序列相似性——高达99%。

没错,在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组的30亿个DNA碱基对中,其中存在差异的一共只有3500万~4000万对。我们要知道,这个基因差异仅仅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差异的10倍。而在600万年以前,人类和黑猩猩还是同一个物种,拥有同一个祖先,居住在同一片原始家园。但是,人类最终走向草原进化成了万物之灵,黑猩猩却留在森林里依旧冥顽不灵。巧合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

恰好在600万年之前,人类的身体里有一组基因发生了变异。

那么,这组变异的基因是管控什么功能的呢?


4、

好,三个故事讲述完毕,答案又都分别是什么呢?其实不用分别,因为三个故事的谜底是同一个。

5、

先说第一个故事,12岁的马尔克斯当年躲过“交通事故”之后听到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神父是这样说的:

“瞧见了没?语言的威力有多大?”①

没错,正是这句话,让少年的马尔克斯第一次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不是吗?神父只说了“小心!”两个字而已,却惊醒了车主的眼睛,改变了自行车的轨迹,阻止了一场“交通事故”。

所以,马尔克斯才会觉得:

本质上不是神父挽救了他,而是神父的“一声断喝”挽救了他,换而言之,是“语言”挽救了他。

所以,马尔克斯才会下定决心,用一生的勤奋和才华去回报语言,用自己创作的不朽名著实现“语言的永生”。

6、

接下来看第二个故事,残暴的皇帝腓特烈二世为什么能在保证婴儿的饮食、穿衣和生活环境均属上乘的情况下,依然置婴儿于死地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给保姆制定的规则当中有一条:

“禁止跟婴儿说话!”②

没错,这就是悲剧的真相!婴儿们虽然吃的好,穿得暖,却天天二十四小时遭受着冷暴力的摧残。人类就是这么脆弱,仅仅由于得不到语言的交流,就足以让衣食无忧的婴儿失去活着的意义,放弃生命的希望。

看来,语言不仅“挽救”过少年的马尔克斯,还挽救了人类世界当中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7、

最后再来分析第三个故事,600万年前的人类身体里究竟是哪一组基因发生了变异?我想你已经猜到了,没错,是一组关于语言和发音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它位于人类第7对染色体上。科学家称之为:

“叉头框P2(FOXP2)”。③

其实,这一组基因在所有哺乳类动物身上都有。人类和老鼠的“叉头框P2”基因只有三处氨基酸不同,跟黑猩猩只有两处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叉头框P2”基因遗传出现问题,还会造成语言障碍。

但是在600万年前,只有人类这一组基因发生了变异,于是改变了体内相关蛋白质的形态。从而使人类祖先能更高水平的控制嘴的发音,更灵活的控制喉咙的肌肉、从而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语调。久而久之,大约在2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群落里开始催生出语言,语言又催生出神话,神话又催生出一套虚构的信仰和价值观,比如宗教、爱情、友谊、正义等等,从而使成千上万个素未谋面的陌生者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集群化合作,以多打少,以弱胜强,最终击败了无数种凶禽猛兽以及其他人种,成为地球霸主,这个种群,被称为智人。

而今天的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

8、

好,三个故事讲完了,三个故事的谜底也揭开了,毋庸置疑,每个谜底都在举着双手向世人证明着“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将这三个故事的内在的脉络做一次抽象梳理:

语言先是帮助人类从众多物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后又搀扶着人类的婴儿从蒙昧和混沌的世界中站起来突围,最后又指引着像马尔克斯这样的成年人从平淡如水的生活里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文学奇迹。

可以说: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升华和传承。

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才惊呼:

“人类之所以高于蜂群和动物,就在于拥有语言。”④

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经学家谷梁赤也曾感叹: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⑤

那么问题来了,语言的威力如此巨大,对人类如此重要,可以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举世公认的思想巨人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直接给“语言”判了死刑?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不就是“道可说,但说出来的道绝非永恒之道!”吗?要想知道答案,下一节揭晓。


【参考资料】:

1、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致语言之神的漂流瓶•1997年4月7日(墨西哥)》

2、[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第一章•1.1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3、叉头框P2(FoxP2)基因与鸟鸣[J]. 生理科学进展, 2009, 040(004):369-371.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章二》

5、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酷说老子》第一章(2)✦老子:教导黑猩猩和改造人类,二者的难度竟然一样?

1、

上一节我们讲到,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可说,但说出来的道绝非永恒之道!”但举世公认的思想巨人老子为什么会在《道德经》的开篇就直接给“语言”判了死刑?

其实放在文化史上看,老子对“语言”的态度还算比较客气,无非是口头批评一下,不会动真格。但有的人对“语言”可就没有那么多好脸色了,不仅动真格,而且动起刀来都毫不手软。历史上就真有这么一个禅宗公案:

话说唐朝有一个老和尚,住一个破庙,学佛几十年也不曾悟道,还时不时遭人耻笑,连过路的尼姑都会欺负他不懂佛法,百般刁难。后来,终于来了一位游脚僧点醒了他,怎么点醒的呢?很简单,这个游脚僧在老和尚出门迎接自己的时候,突然竖起了一个手指头,老和尚见状,如遭雷击,当下便觉悟了。从那以后,凡是有人来问佛理,老和尚都会竖起手指,几年下来,老和尚的行为艺术引起了人们的哄传,被称为“一指禅”。

后来有一天,老和尚出门远游,留小和尚看家。又有人上山来请教,来人见老和尚不在,就调戏小和尚说:

“你师父是怎么说法的?”

小和尚灵机一动,也竖起了手指。没多久,小和尚的行为艺术也轰动了十里八乡,几乎被传成了“小菩萨”下凡。几天后小和尚洋洋得意的把自己替师父传法的事情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点点头,转身回到屋里,不一会儿又走出来问:“什么是佛呀?”小和尚熟练地竖起手指,老和尚突然从袖子里抽出一把刀,瞬间斩断了小和尚的指头,小和尚叫唤着跑开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南宋成书的《五灯会元》本,一个是北宋刻录的《景德传灯录》版。这两个版本的共同点都是:

小和尚被斩断手指之后,经老和尚一开示,当场悟道。

那么悟道的过程是什么情景呢?这个留在下文再讲。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指禅,算不算语言?

2、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理解另一个问题:

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难以想象,可谓是:

“语言如此多娇,引无数先哲吵的不可开交”。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吵了两千多年,竟然没有吵出一个普遍的共识。反而越吵越凶,越吵分歧越多,直到今天,全世界的语言学流派至少有十几个,每一派都各执己见,自认正统,看其他流派怎么看都像是误入歧途的“传销组织”。不过,我们只讲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个派别:

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和语言本体论。

3、

首先,语言工具论是什么意思呢?其很简单,只要是正常人都会认为: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有问题吗?完全没有!而且值得庆贺的是,如果你支持这种观点,那么你的背后将会有几十个思想大师自动站成两排,为你呐喊助威。他们当中有的是白皮肤蓝眼睛,有的是黄面孔黑头发,可谓中西汇集,老少俱全。

如果你向左回头,看到的将是:

苏格拉底、柏拉图、莫尔、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卢梭、列宁、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①

如果你向右回头,看到的将是:

管子、孔子、文子、邓析子、墨子、庄子、尹文子、荀子、韩非子、杨雄、王弼、刘勰。②

没错,你的阵营绝对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强大脑团队,像滔天洪水一样足以无差别地覆没当今世界最顶尖、最坚固的任何学术组织。他们的呼声可以用一句话来代表:

“思想如人身,语言如衣服。”

诚然,人类不穿上衣服,不能走出大门;思想不披上语言,亦无法走出大脑。唯一的区别是:

思想是透明体。

但是,当“思想”披上“语言”出门逛街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人们只能看见彼此身上的衣服,而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思想的裸体——却无法看见。换而言之,语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解放了思想,同时又遮蔽了思想;它既给人们提供了便利,同时又给人们增添了误会。

再加上,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加深,发明的字词愈来愈多,语言的样式也跟着愈来愈精巧和繁复。最后,语言从一件轻便的衣服,渐渐地演化成了轻薄的罗纱,透明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思想”的可见度越来越低。

4、

我们把这个场景置换到生活当中就会发现:

在一个群体里大家谈论的话题越低俗,谈话的氛围就越热闹。

因为越低俗的话题,有同感的人越多,所以才会有越多的“思想”可以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走出大脑,才会有越高频率的碰撞和交流,于是就越热闹。如果有人非要谈论诗歌、绘画或者音乐,那么周围的空气会立马降温,因为越是高端的思想,其维度越多,因此就越需要精巧细致的衣服搭配才能出场。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思想的仓库里根本找不出这样玲珑剔透的薄纱,所以他们的思想无法走出大脑,以至于插不上话,氛围自然就变得冷清。如果有人胆敢谈论哲学,甚至谈论道、佛或者上帝,那么所有的人,哪怕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只能选择闭嘴。

因为,如果你能给上帝穿一件衣服,说明上帝的身高和三围可以被测度。如果上帝可以被测度,说明什么?说明上帝不是无限的,而是一个有限的个体(这里的上帝等同于道、佛)。

那么问题就来了:

有限的个体怎么可能是上帝呢?

所以只有一个可能,你给上帝穿的任何衣服,统统都不合身。甚至,你根本就没有穿上去,因为“有限的衣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穿到“无限的上帝”身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5、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位男子捧着99朵玫瑰,送给一个女孩,此时女孩的内心中有两个想法:

“要么收下,要么拒绝。”

因为这个女孩知道,收下就意味着接受了男子的爱,拒绝就意味着拒绝了男子的爱。但是,这个男子明明送的是玫瑰花,不是爱。玫瑰花是可测量的东西,是有限的,而爱是无法测度的东西,是无限的。请问,女孩是怎么知道这一束“有限的玫瑰”代表着“无限之爱”的?

或许你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想吗?

错了!这件事情绝不简单,因为黑猩猩就不懂,而且永远也学不会像人类一样在求爱之前送花、在结婚的时候买金戒指和钻石项链。也就是说,黑猩猩终其一生都法理解——玫瑰、金戒指和钻石项链这些东西竟然能代表爱?!

玫瑰不是一株植物吗?金戒指不是一种金属吗?钻石项链不是一块石头吗?

没错,如果你不甘心,非要用黑猩猩的“语言”去教导它们学习人类的浪漫,甚至学习人类社会里自由、正义、公平、国家等等这些抽象的价值观,那么无异于痴人说梦! 此事的难度就相当于是老子用汉语教中国人学“悟道”,释迦牟尼用巴利语教古印度人学“成佛”。有成功的可能性吗?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可以说——几乎没有。其实在“觉悟者”的眼里,世俗的人类跟黑猩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唯一的区别恐怕是:

黑猩猩固执的认为金子是金属,钻石是石头,而人类恰好相反。可见,教导黑猩猩和改造人类,二者的难度相当。

6、

所以,语言作为工具来说,其实只适合居家日用,不适合出门远行,更不适合爬山登高,如果你想去思想的荒野中探幽,或者去智慧的高山上冒险,那么语言——这一件薄纱——除了能膨胀你莫名的自信以外,既无法抗风御寒,也做不到结实耐用,最终,甚至会成为你前进的拖累和障碍。

所以老子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语言工具论解答不了“道”这个终极难题,语言符号论能解决吗?请看下一节。


【参考资料】:

1、依排列顺序依次是: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二•克拉底鲁篇》、莫尔《乌托邦•第二部•在乌托邦的旅游》、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二章》、霍布斯《利维坦•第四章语言》、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三卷•论语词》、卢梭《论语言的起源•第一章、第二章》、罗素《人类的知识•第二部分•第一章》、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一部分•120节》、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作者前言》。

2、依排列顺序依次是:管仲《管子•九守第五十五》、孔子《周易•系辞上》《论语•卫灵公》、《文子·上仁》、《邓析子·无厚》、《墨子•经说•下第四十三》、《庄子•外物》《庄子•天道》《庄子·至乐》《庄子·逍遥游》、《尹文子•大道上》、《荀子•正名第二十二》、《韩非子·奸劫弑臣》、杨雄《法言•问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作者: 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道德经》相传是老子避祸出函谷关时,应当地总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不是很了解,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隐晦的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一个职业场上成功的人,就要不按常理出牌,韬光养晦,不走寻常路。世间一切规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世间一切道理(真理)也不是绝对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大道如果可以言说,那么这个道就不是恒常不变之道。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表现了老子核心的哲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意思是:
人世间的道理需要不断修正完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出处
《道德经》
属性
哲学思想
涵义
人世间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意思是:“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解释为: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己经所认识的事物了。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开篇。
《道德经》主要述“道”与“德”: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
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句子,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作为道家哲学思想来源的先秦著作,《道德经》开篇有点不友好。很多人一翻开就晕了。老子五千言,既命名为《道德经》,自然是阐述道、德的内容,虽然是韵文,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可千人千解。

这里讲一点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道德经》这本可以称得上中华文化之源的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道德经》整篇分很多小章节,但这些章节是平行的,并非有前后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你从某个章节单独去读,也没有问题,所有章节都是对老子核心理论的不断阐叙说明论证。我们要理解开篇无头绪的这么一句话,不妨先看第二十五章,来理清一下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这么个东西,浑然天成,生于天地之先,无声无形,无需外力辅助,独自周而复始的运行,从不停歇。可以视为天地之根本。 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权且称之为“道”,再勉强取个“大”的名(所以我们应该叫它“道大”么……)。
它广大无边,运行不竭,连绵扩展到至远而反,再从本原开始运行,在时间和空间里里周而复始,从不停歇。所以我们称宇宙之道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为“王大”。
老子很坦白,我知道有这么个万物根本,生生不息的东西,但我也不知道叫他什么,就叫他“道”吧。
我们从上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粗浅地理解,“道”是规律。所谓“得道”就是顺应规律。可“道”是不可捉摸和表述的,我们只是指代,当我们说出“道”是规律的时候,这个“道”就变成了一种“术”,即方法。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用这种“术”来顺应“道”,以求合乎“道”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你把“道”总结、指代出来的时候,这个已经不是“道”了,或者说你不过是发现了一个小规律而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大的“道”在后面运行,生生不息。

其实老子的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道,顺应道,发现道不是道,求得思维上更大突破的哲学过程。所以他的“无为”也是“有为”,通过“无为”这种有为法来尽可能地参悟接近终极的“道大”。
回到题主问题,也就是第一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就好理解些了:“能阐叙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术而已;名可以用来命名,但并不是这个物件的本质,称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