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以及昔日的辉煌?

作者&投稿:招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如今中日甲午之战,已经成为很多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次的中日对决将中国的海军梦彻底击碎,让中国海军失去了100年。对于这次的残败很多人都将失败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
她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了。可是慈禧太后在晚清,掌控清王朝权利近半个世纪,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的成功的政治家,难道她就不知道以国事为重?她真的会为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首先由于晚清海军衙门档案早已全部遗失,颐和园与海军经费的关系实并未官方史料记载。我们现在的说法,大都是根据两个的说辞。
梁启超
一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避居日本的梁启超首先在《瓜分危言》一文中揭露:“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土木之用,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割千余里之辽、台,偿二百兆之金币;元气尽断,国丑全露。”
二是,曾任光绪帝内侍王世龢曾爆料:由于内廷大修,内务府颇获厚利;续修西苑,奉宸苑堂司大饱私囊。海军衙门看见如此得益,便谋修颐和园,动款3000余万两白银。
还是帆船和蒸汽动力一起的
后来,“颐和园系用海军经费修建,北洋海军因此不振,失去发展机会”的说法便被许多近代史专著广为采用。但是就这两个人身份而言,以及他们对慈禧太后的仇恨,本身就让他们对有关慈禧的言论,带有极大的水分,站在我们如今客观的角度来说,其实慈禧太后,不大可能挪用海军经费,来修颐和园,而这个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
1.颐和园对慈禧来说,越没钱修,对他越有利
在权力交接期间,慈禧的夫人外交
1895年前后的,正值光绪帝亲政,全国上下一致要求慈禧交出权力的时候。尝遍了权力滋味的慈禧自然不肯交出权力,于是慈禧就策划了一个缓兵之计,要光绪先进孝道,先修颐和园!等到修建好了园子,等给自己庆祝完大寿就把权力交给光绪。
然后颐和园的修建工程贪腐就变得极其严重,被官员们刮掉的钱甚至是真正工程花销的数十!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一看报上来的票据一下就火了,命令凡是颐和园交上来的票据通通不予报销!慈禧太后早就知道这些人的品性,所以也乐见他们这样搞,反正一直修不好就对了,到时候慈禧又可以借口光绪“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继续掌握权力。
奕譞
但这个时候却有两位新官员突然上任,一位是光绪的帝师,新任户部尚书翁同龢,另外一位就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海军衙门大臣兼颐和园督办醇亲王奕譞。这项任命可以说是朝堂斗争的典型产物。修颐和园需要大笔经费,而太后一群人,对此完全不上心。要知道颐和园的完工,意味着慈禧太后将远离权力中心,光绪皇帝可以渐渐独立,这对光绪皇帝的生父、同时有掌管海军衙门的奕譞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动力。
颐和园
果然,接手颐和园修建工作后,醇亲王和翁同龢陆以为“增加海防”为名义,通过海军衙门大肆的向各地官府募捐钱款,为了名义上说得过去,甚至在颐和园中修建昆明湖,对外宣称操练水师之用,而当地官员在给钱之前其实早已是知道具体怎么回事了,也心甘情愿“上贡”修园子。而同一时期北洋海军的军费,其实是走的户部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占,海军衙门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显然不是一个东西。
所以其实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在翻修完工的颐和园中游玩,是一件“脸上笑嘻嘻,心里MMP”的事情。
2. 慈禧对海防的建设也是尤为上心
当时国产的岸炮
洋务运动以来,满清的“淮军派”和“湘军派”就有着“海防”和“塞防”之争。而在这场关乎国运的争论中,无论是光绪皇还是慈禧太后,都无一例外的支持了“淮军”的海防,所以才有了李鸿章在满清末年的崛起。如果当时的慈禧太后不重视海防,那么京畿重用的估计就是左宗棠而不是李鸿章了。
福州船政局
而且在甲午战争前,大约三十年,因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局给朝廷提交了一份图纸,想自行设计制造一艘钢甲巡洋舰。满朝文武皆不以为然,都认为这是不自量力,异想天开,统统予以驳斥。但这位慈禧太后却力排众议,一锤定音批示道:“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何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促,毋得草率偷减,乃至有名无实。”
中国第一艘国产战舰
而该舰也最终建成,成为了北洋水师八大远字号主力舰中唯一的国产战舰——平远号装甲巡洋舰,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造船业最高的水准,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创举。显然,历史上的慈禧,有很多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一面。
洋务运动是在慈禧的支持下展开的
所以虽然慈禧太后的确是穷奢极欲,但客观的来讲,甲午战败和海军发展受阻,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她的身上,要知道,在那些年光绪帝婚礼耗资就达500万两,户部又因黄河决口,拨郑州河工600万两,山东河工200万两……大清王朝的财政状况,可想而知。所以虽然很多人愿意相信,甲午之败,源于慈禧太后的颐和园,但历史有些时候,却会给出一个我们所不想知道的答案。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了清漪园,作幻消夏游东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这些东西是在我们自己面前一直没有的事

的车拔牙蜡辣吃了一个阿娜的啦

颐和园是什么时期建造的,历史来源于那里?~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那时,中国的清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当时执掌朝政的是清王朝第四位皇帝乾隆,他凭借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国库大量的存银,以“兴修水利、为母祝寿”为名,选定燕山脚下一处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绝妙之处,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精华,继承了历代皇家园林的成就,荟萃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连续施工15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苑,当时名为“清漪园”,成为三山五园中最能彰显皇家气派的一座园林。
其实不光是清漪园,在大部分的园林题名中,乾隆大都赋予深意,而清漪园则是直接以景观特征命名,没有沿用惯例。这是因为自宣布建园祝寿开始,乾隆就立刻确定了山名和水名,并且写下了《万寿山昆明湖记》,其中深意已经说尽,所以概括整体风貌的园名反而难以确定,曾有“金海龙王庙行宫”、“万寿山行宫”、“万寿山别墅”等代称,他们或从水论,或从山论,动工一年之后乾隆皇帝才把园子的名称确定下来。
“清漪”一词强调了园中的水景,毕竟这一景观在皇家各园中最为突出,乾隆诗咏道:“一字由来不曾著,风流尽是得昆明!”。另外在三山五园中,清漪园不属于朝政居住的离宫,这也是以景命名的原因。由于“万寿山”名称出现的很早,更适合祝寿初衷,因此在皇帝诗赋、宫廷记载或档案中,“万寿山”之名常常代替“清漪园”使用。乾隆时候每一座新园的建成,都要制作一方公文印玺,唯有这座清漪园制作了两方,分别为“万寿山昆明湖宝”和“万寿山清漪园宝”。
自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题名开始,至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宣布改名为止,“清漪园”这个名称沿用了137年,乾隆皇帝御笔“清漪园”匾文收藏于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和咸丰也都曾游幸清漪园,不过他们留下的清漪园痕迹非常少。不幸的是,这座举世无双的清漪园在1860年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一起,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大量抢掠并且焚毁。
不过幸运的是,清漪园最终被重建。1886年,慈禧太后下令在清漪园的遗址上将其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颐和园”。颐和园相比清漪园,减少并改变了不少建筑,规模比起清漪园相差了不少,毕竟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无力复原曾经的清漪园。
在颐和园名称之前,清代皇家宫苑中已经有数处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同名殿堂,寓意相同。位于紫禁城的颐和轩,避暑山庄的颐和书屋,都是乾隆皇帝预备自己归政之后的颐养住所。而乾隆皇帝最早命名的“颐和殿”则是为皇太后所建,位于沈阳故宫,、是乾隆皇帝北巡盛京时为母亲修建的寝宫。历代清朝皇帝都注重孝行,康乾二帝更是身体力行,为后代所尊崇,尤其是乾隆皇帝为母祝寿的盛况,更是后来慈禧重修颐和园的借口。
曾经,这里为庆祝崇庆太后60大寿,从紫禁城到清漪园沿途设置万寿彩棚,此后又在园中举行了崇庆太后的70、80大寿。咸丰十年清漪园被毁后,同治皇帝曾经想修复圆明园供慈禧享乐,但是由于财政困难,户部拿不出银子,外加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此事才作罢。后来慈禧找了个理由,她表示“载湉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而自己要规整养老,于光绪十四年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昭告天下: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为乾隆皇帝为母三次祝寿之地,她想继承先辈典范,于是改清漪园为颐和园,殿宇适量修葺,以备临幸。
光绪“遵循”祖上的孝行,慈禧“效仿”乾隆皇帝的归政。于是挪用了乾隆皇帝的旧题以及海军军费的园林,就这样名正言顺了。随着工程的完成,光绪十九年慈禧太后常驻园中,每年十月十日群臣再次祝寿。光绪甲午年还曾准备仿乾隆皇帝为母祝寿那样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搭万寿彩棚,但由于那年甲午战争战败,所以只好停止。
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西逃,颐和园又一次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此后在1902年清政府又一次部分重修。纵观三山五园的命运,颐和园算是经历最大规模恢复的园林。清朝政治中心圆明园被毁之后,建筑仅存遗迹,而且其文物流离失所了150年,而康乾时期辉煌一百多年的畅春园甚至连一个地名都没有留下来。但颐和园经历1903年重建以及后来共和国的修缮和复原,恢复了不少曾经的建筑。另外颐和园是当今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皇家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98年,颐和园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方皇家园林文化的代表。

圆明园的毁灭的时代背景
答:清朝末年,国势日渐衰落。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

颐和园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急啊,555
答: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的罪恶之火、耻辱之火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

圆明园的资料和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历史简介
答: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最后毁于英法联军大火。圆明园的资料和历史背景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又称圆明三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圆明园的...

圆明园的资料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万国公墓的历史背景
答:作为名闻遐尔的上海一流公墓,墓葬者有清朝、国民政府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其中有曾任清政府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李鸿章之弟、曾任清政府邮政大臣的李伯行,清政府上海道台袁伯夔等。墓葬者还有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名人和进步人士,如宋庆龄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

中国园林体系的背景渊源和主要流派
答:光彩夺目。山前湖岸的木构长廊全场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内绘花卉、人物、故事画八千多幅,堪称“艺术画廊”,1990年被收入英国《吉尼斯世界大全》。园内昆明湖东的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背景古桥中最大的一座,如此宏大壮观的规模、灿烂多彩的建筑也只能在皇家园林中才能见到。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全部过程
答: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

圆明园的毁灭的历史背景
答: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圆明园仍属皇家禁苑,管理事务大臣及以下官员职务都有保留。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