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经验文言文

作者&投稿:一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不学无术文言文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解释

学:学识,学问 术:技术,智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的一个典故,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临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寇准求教》

【原文】 初①,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④,准严⑤供帐,大为具待⑥。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⑦曰:“《霍光传》⑧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⑨,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⑩,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 ① 初:当初。 ② 入相:当了宰相。 ③ 僚属:下属的官。 ④ 罢还:免去官职归来。 ⑤ 严:这里作尊敬解。寇准很恭敬地为张咏供设帷帐。 ⑥ 大为具待:盛情款待。 ⑦ 徐:慢慢地。 ⑧ 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霍光传》出自《汉书》。 ⑨ 莫谕:不明白。 ⑩ 不学无术:《霍光传》原为‘不学亡术’,“亡”通“无”。本指霍光不能学习古人,所行不合道术。后指没有学问,缺乏修养。此文中是指寇准“学术不足”,即学问还不够。

翻译: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张公是这样说我的。”

【赏析】 此文摘选自《宋史·寇准传》。寇准是“奇材”,但“学术不足”,他当了宰相仍虚心请教,值得称颂。张咏示意他读一读《霍光传》,起初寇准不解其意,回到家里一翻书,读到“不学无术”时,方恍然大悟:张咏这是在说我啊。于是欣然接受。

扩展阅读: 1.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2. 有天赋没有学习没有所成就的古文故事

是《伤仲永》。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 找一篇小学没学过的文言文

《左传》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两军交战智者胜 【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①。

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③,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

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

【注释】 ①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

②公:指鲁庄公。(3)曹刿(gui):鲁国大夫。

④乡:春秋时一万 二千五百户为一乡。⑤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

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 可以吃肉。(6)间(jian):参与。

(7)鄙:鄙陋,指见识短浅。(8) 专:专有,独占。

(9)牺牲: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10)加:夸大 (11)信:真实,诚实.(12)孚:信任。

(13)狱:诉讼案件。 (14)情:情理。

(15)乘:乘战车。(16)长勺各国地名。

(17)鼓:击 鼓进军。(18)败绩:大败。

(19)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20)轼;车 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

(21)作气:鼓足勇气。(22)再:第二次。

(23)靡:倒 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出兵应 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

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 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 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 定要忠实诚信。”

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 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 明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 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 一同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

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 出兵了。”

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登上车,扶着车轼了嗏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 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 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

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 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 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③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

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 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

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门智慧的杰作。

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



~

古文中 论经验的句子
答:观苗之弱而得木之荫,非数年不知其形也!……本人写的,不是什么巨作!

古人的经验之语,用古文怎么说
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老马识途

经验文言文
答:一、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也就是说,读文言文要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他曾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前边的没有学会,决不急于求后边的.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同学来说,第一步若迈得不踏实,以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难以提高.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

表明前人比后人更有经验的文言文
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翻译)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古文中 经验 怎么说
答:其实经验也是个古词啊。不过相近的,多数说:“历”。现在说的简历,不就是列举经验嘛

学好文言文方法和经验
答:1. 介绍一下你学文言文的方法吧,你的经验 学文言文的办法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

“传授我经验和知识”这一句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传道授业解惑

揭示熟能生巧道理的文言文
答:1. 说明熟能生巧道理的故事 作者: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

关于经历的文言文
答:1. “回想过去的经历”用文言文怎么说 “忆往昔” *** 《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遥想当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沁园春·长沙》。 回到过去,我...

经验主义和急功近利会阻碍人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经验:阅历。主义(又称之为思想):思。和:与。急功近利(汉朝董仲舒有这样的说法):谋其利……急其功。会:能。阻碍:障。做出:为。正确:然也。的:之。判断:决。“经验主义和急功近利会阻碍人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说:阅历之思与谋其利急其功能障人为然也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