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吗? 的地得 用法?

作者&投稿:秦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 “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如:

① 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闯”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的”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这里“的”是代词,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对象,就不再赘言了。

(三)“的、地、得”的用法

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

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比如。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结构为动词(或形容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的、地、得”的用法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名词之前“白勺”的,形后动前“土也”地,动后形前“双人”得。

也有特殊情况。
比如:他高兴地(得)笑了。既可以用“地”,也可以用“得”。到底用哪一个?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用法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
1、他高兴地笑了。是在表述一件事情。也即是说,你现在是要表述这件事,那就用“地”。
2、他高兴得笑了。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他为什么笑了。是因为高兴所以笑了。或这可以理解为,他高兴的结果是笑了。若你此时是要告诉读者,“他”高兴的程度或高兴的结果,就可以用“得”。

(四)“的地得”的用法

名词前面用“的”,动词前面用“地”,形容词前面用“得”。

使用时,只要分清“de”后面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就行了。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 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例:美丽的花、我的衣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例:紧张地进行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例:痛苦得想哭

“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比如: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五)的地得的用法

暑假后,迎来了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不明确,出错率太高。因此,特给学生整理了三个字的用法。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

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六)简单地说说“的”、“地”、“得”的词性和用法

一、的——助词,读音为“de”
1.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语的领属关系。如:这就是我的博客。
2.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词组之间的修饰关系。如:诗集中的格律诗词写得真美!
3.附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事物。如:我的诗不如各位高手的写得好。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博客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5.用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我是2006年11月10日建的博克。
“的”这个助词发音为“de”,但唱歌时基本唱成“dì”。

二、地——助词,读音为“de”
用在词或词组的后面,在句子中间作状语。如:我认真地品味、欣赏博友们的美文、美诗。

三、得——助词,读音为“de”
1.用于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如:那些古色古香的格律诗只有造诣极深、积淀深厚的高手们才作得出来。
2.放在动词后面表示行为、动作的进行状况、结果、影响等。如:高手们的诗词作得非常好。
3.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 程 度 或结果、影响等。如:有些博友们的博文字号太小,小得都看不清楚了。

“的”、“地”、“得”在具体的句子中到底用哪个,其实有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这就是:“的”后是名词,“地”后是动词,“得”后是形容词。反过来说,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形容词前用“得”。如:才子才女们的诗词写得美,我非常地欣赏!

(七)
笔者看电视有一个好看字幕的毛病,每每看到字幕中乱乱地用“地”代替“的”,“的”又代替了“得”,就很不舒服,很憋气、很难受,简直要暴跳如雷!
这样的错误竟然都是在国家的文化教育阵地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出现,且层出不穷,屡教不改,吾不得不呼,不得不提,这样的现象起码有两大恶果:

一、误导少儿及各阶段学生“的地得”的使用。三者用法本来在计算机普及前是很分明、严格的,现在却一遍遍被电视、电脑误导得乱了分寸,恶习一旦形成,一辈子都难改了,君不见许多大专家、大科学家、名人、明星至今还在念着他们那个时代的错别字吗?小的时候不抓就晚了。

二、破坏中国汉语语法有关助词的系统性、逻辑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的地得”都可以乱用,“着了过”也可以乱用,“关于、而且、然而、可是、所以”等等都可以慢慢乱用、变着用,则汉语语法还不溃如决堤之水?

“的”字前一般是名词、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形成“定语+的+中心词”的语法结构。“地”字一般在动词、形容词后,作状语,修饰动词,形成“状语+地+中心词”的语法结构。“得”字则是在动词、形容词后,“得”后再跟补语,是补语的特定表示。

希望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措施,严格限制“的地得”的用法,不要以为一闪即过了,无所谓,时间长了,则中国文化大坏也!我们的后代长受其乱,恐怕打也打不回来了怎么办?现在的小学生作文中“的、地、得”的用法已经混为一谈了,叫我哭笑不得、难受至极!

(八)“的、得、地”用法及其区别

不少同学对“的”、“地”、“得”这三个词的用法含混不清,乱用一通。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它们的用法,特查找到此文。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二、修改病句,强化认识
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以强化已有认识。
1.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 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正确用法应为“考得”、“紧张地”和“助人为乐的”。)

以下信息来源自由自在小鱼儿
主谓宾与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语前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这些标志要记清。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地+动词
动词+得

(九)“的”、“地”、“得”的用法(2)补充两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副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二、强化认识

1.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得特别出色。

2.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地收割麦子。

3. 助人为乐的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4.她是一位性格开朗(描写性定语)的女子(名词,中心语)。

5.颐和园(限制性定语)的湖光山色(名词,中心语)美不胜收。

6.她愉快(描写性状语)地接受(动词,中心语)了这件礼物。

7.天渐渐(限制性状语)地冷(形容词,中心语)起来了。

8.他们玩(动词,中心语)得真痛快(补语)。

9.她红(形容词,中心语)得发紫(补语)。

10.民主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各种势力和谐相处,最大程度(状语)地实现(中心语)多数人(定语)的民主(中心语),让农民活(中心语)得有尊严、有微笑(补语),才是最终(定语)的目的(中心语)。

11. 四大名山(名词)的佛教寺院(主语)大都是重要的观光景点。

12.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13.她兴奋(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次邀请。

14.天渐渐(时间副词)地暗(形容词,谓语) 了下来。

15.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16.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像桃花一般(补语)。

17.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地强化安全意识。

18.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19.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得很好。

20.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的铁车梯。

(十)助词“的、地、得”的一些用法及区别

最初注意到关于助词“的、地、得”的错误用法,是两年前在一个朋友的MSN上,后来发现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将这些助词混用或错用,有的人,干脆都使用“的”,一的到底。

“的”、“地”、“得”作为助词,在句子中起着结构的作用,都读作“de”,而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混淆。有的时候,用不同的“de ”,尽管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例如:

看着他的背影,她难过得哭了。

看着他的背影,她难过地哭了。

前一句强调“难过”,“哭了”是对难过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难过”是对哭这一动作的修饰。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放在名词的前面,如:漂亮的女孩、高大的身材、聪明的孩子、可爱的宝宝、火红的太阳……
可以发现,“的”后面的词都是名词,也是中心词。“的”前面的词对其起修饰的做用,是定语。

“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痛苦地挣扎、认真地思考、大声地唱、急速地滑落、飞快地行驶……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词性,“地”前面的词均用来描绘、限制他们,做状语。

“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如:难过得泪流不止、累得吐血、疼得撕心裂肺、打扫得干干净净……
其中,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在补充说明它们时,要用“得”做助词,及表示程度的词来做为补语。

综合以上关于助词的用法,可以简单归纳为:
  定语+ 的 + 名词
  状语+ 地 + 动词
  形容词(动词)+ 得 + 补语

(十一)“的地得”的具体用法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

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是由形容词或词组(有时也由动词)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

总之,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十二)“的”的其他用法,比如:

1、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这里“的”是代词,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2、另一类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 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4、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5、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6、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7、同“得”,后面带补语,这是未规范化以前的用法。如: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十三)

助词“的、地、得”在语文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当它们作为结构助词时,都念轻声“de”。怎样准确运用它们呢?按照汉语语法,一般说来,名词前用“的”,如美丽的地球;动词前用“地”,如快速地奔跑;动词后用“得”,如笑得开心。一般句式如下:

的+名词;地+动词;动词+得。(注:以上说法只是大致而言,并不代表全部;代词前面也用“的”。)

小练习:用“的、地、得”给下面的句子填空。
1、爸爸( )手机正快乐( )唱着歌。
2、为了赶上班车,我们走( )很快。
3、“嫦娥”顺利( )升入了太空,开始了我国( )探月之旅。
4、勇武( )鲁提辖打( )镇关西趴地求饶,为受欺( )人们出了一口气。

(十四)“的”、“地”、“得”的用法(1)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修饰限制+的+名词。

比如说,有趣的小说,漂亮的姑娘,我的大学,你的样子,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比如说,狠狠地打,飞快地跑,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

比如说,打得漂亮,唱得动听,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

总之,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的:用在名词之前,做定语,说明名词是什么样的,如:美好的景色
地:用在动词之前,做状语,说明怎样做的动作,如:慢慢地吃
得:用在动词之后,说明动作做的怎样,如:吃得饱

“的”形容词后用
“地”带有动作使用
“得”表程度



1、“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我的太阳,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

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

补充两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总结:“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的地得”的用法~

的地得 的用法之“地”的用法

有谁知道河北地名的来历啊
答:河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是个古老的名称,最早以地域名称见诸于战国史籍,唐初始成为大行政区的名称,中华民国(1928年)由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职方》,中有“河北之地”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则有“赵有河北,齐有河东”。《尔雅·释丘》记载:“天下有...

请问谁知道ab式的词语有哪些,也就是两个字的那种,给我一点!
答:地地道道、多多少少、躲躲闪闪、风风雨雨、分分秒秒、缝缝补补、方方正正、臻臻至至、祖祖辈辈、扎扎实实、仔仔细细、影影绰绰、密密麻麻、疏疏朗朗...不破不立 一起一落 无时无刻 有偏有向 大红大绿 自觉自愿不衫不履 一张一弛 无依无靠 有凭有据 大澈大悟不闻不问 一上一下 无拳无勇 有条...

请问下有谁知道三国时期的经典名言,或者词语,或者在三国时期的经典对话...
答:二人皆有匡扶国家之大智大勇,非比那欺弱怕强、苟安避祸之人。(表情严肃地转向步骘,孔明一边说,步骘一边跟着后退)君等未见曹操一兵一卒,便闻风丧胆、畏惧请降,如此还敢嘲笑苏秦、张仪么?! (薛综马上跟上来接话) 薛综:请问,孔明以曹操为何等人也? 孔明: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薛综:哼,公言差矣。汉祚至今,...

有谁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人文特点?
答:并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图”教师提问:有谁能够指图向大家说一说南北方的位置...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五:辩论交通(角色扮演形式)黄帅:Hello,大家好!你问我是谁?告诉你吧,我是“泰坦尼克二号”...

有谁知道《海的女儿》这篇童话的?
答: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海的女儿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

关于安徽发展战略?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安徽发展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搞得...
答:1. 安徽省的发展战略,早期在1984年由程必定等人提出,涉及“合肥经济区”的概念。2. 经过22年的发展,到了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省会经济圈”的构想。3. 尽管“合肥经济区”与“省会经济圈”的地域范围可能相似,但它们所代表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从关注单个城市到全省发展的...

有谁知道得世通导向通风地板的好处及购买途径
答:与传统通风地板相比开孔率大幅增加,特殊倾角设计将精密空调送风精确地导向机柜表面,更多的冷风直接对机柜进行冷却,提升了单机柜的冷却能力。精确送风完成了从机房级制冷到机柜级的转变,随着冷热风混合现象减少,精密空调的回风温度也相应提高,从而提升了空调制冷效率,同时能耗显著降低;也令老机房经过技改...

有谁知道“南”姓的家谱?还有姓氏的来源?
答:因改姓南。历史上南姓在汝南、河东(今山西永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等地形成望族。历史名人:春秋鲁有南蒯。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给事中南巨川、名将南霁云。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

有谁知道地藏王菩萨的来历?
答:我念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烧光王。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一王发愿:若不先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令其实乐,得至菩提,绝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萨是。 这个故事反映...《占察经》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云何开示求大乘者?地藏菩萨答说:应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地藏...

有谁知道“BB”周笔畅的资料啊??
答:笔畅听记者问起此事,大方承认,“比赛有输有赢,只要大家都能在比赛中成长,没什么好介意的。”记者印象本色女孩周笔畅在平日的工作中采访过很多乐坛新人歌手,歌唱得一般,却大都说着一口港台腔,“耶”、“啦”、“哦”等助词不断,这种腔调让人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这样的采访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得紧,然而忽然来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