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 态度对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

作者&投稿:勾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态度会影响行为,特别是在下面的三种条件下:
当外在因素对我们的言行影响很小时:发微信朋友圈时,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会比较不保留的,展示出自己的态度。在熟悉的人面前,通常比较隐晦。
当针对行为的态度比较具体时:人们宣称喜欢运动,但却不参加锻炼。但是他们对慢跑的态度,可以更好的预测他们是否会慢跑。
当我门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时:当我们的态度将要指导我门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停下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态度时什么。
2.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角色扮演:如果我扮演自己是一名成功的ol,那么演着演着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所言即所思:你所说的,所写的的东西,都会影响你的思想,不论是不是强迫造成的。
登门槛效应:先请人帮个小忙,就更容易请人帮大忙了。在买下低价车后,办手续等环节,销售人员会在可选择项目上加价,一般用户都会同意。
3.邪恶行为和道德行为,都会塑造自己:
英国人对付殖民地等人民,用的是枪炮,后来升级直接用机关枪,认为第三世界的人,根本就是低等的人,所以更加没有顾忌。这就是邪恶行为会塑造我们。
严厉威胁一半孩子对比温柔的劝解孩子,“不要在大人不在的时候玩玩具”,在当时,起到了同样的效果。两周后,让孩子在相同的房间玩玩具,被温柔劝解过的孩子,有更多比例坚持不玩玩具,这些孩子是有意识的不玩玩具,他们内化了自己的决定。道德行为,特别是当可以选择而不是被强迫接受时,会影响道德思维。
4.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当我门感觉的到认知和行为失调时,我门就会产生改变自己的压力。我们需要维持一致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这会促使我们采取一种能让我们的行为合理化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摇摆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并推测自己的态度。

我不确定我是否喜欢以前的工作,但是一到上班我就皱眉头,整个人身体都不好了,抽离身体观察自己,发现我不喜欢。

态度是一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内在心理倾向。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总是显露在外部表情、谈吐与举动中,这称为态度行为。其实态度也可以不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藏于心中。而且态度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经过丰富社会实践才形成的,是一种人的后天心理反应倾向。态度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如民族、种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态度的对象指的是与态度主题相联系的、被主题所指向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事、物、关系、价值等。他们一旦成为态度的对象,就称作态度客体。任何一种态度总是对一定的客体而发生的,它反映了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
再有,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叫态度的抗变性。但并不意味着态度就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是随着人们社会互动的对象以及互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是指它不易改变。
最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过程。因此,态度作为“心理反应倾向”,会有不同的内容。有以认知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倾向,如社会理想,对某人的看法等;也有以意向和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动机倾向,如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您好哦~
态度决定行为吗?
我们内在的态度是如何与我们外部的行为相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留学的大众观点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令人惊奇的是,态度一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感情-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经常言行不一的原因,最终,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
(1)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
(3)我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情况下,我们的所想所感与我们的所为会紧密相关。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事、物的一种评价和倾向性,是一种心理准备或倾向。态度往往会影响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意愿:态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意愿,即他们是否愿意采取某种行动。例如,一个人对环保持积极态度,可能更愿意采取环保措施,如减少用塑料袋、回收废品等。

2. 行为方式:态度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即他们采取何种方式去实现某种行动。例如,一个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可能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完成工作任务。

3. 行为结果:态度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即他们采取某种行动后所得到的结果。例如,一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锻炼频率,从而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

4. 行为后果:态度还可以影响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后果的看法和反应,即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态度。例如,一个人对道德负责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反应方式,如是否感到内疚、是否采取补救措施等。

总之,态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因此在教育、管理、广告等方面,需要重视对态度的引导和培养,从而达到更好的行为效果。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首先,态度是一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内在心理倾向。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总是显露在外部表情、谈吐与举动中,这称为态度行为。其实态度也可以不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藏于心中。而且态度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经过丰富社会实践才形成的,是一种人的后天心理反应倾向。态度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如民族、种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态度的对象指的是与态度主题相联系的、被主题所指向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事、物、关系、价值等。他们一旦成为态度的对象,就称作态度客体。任何一种态度总是对一定的客体而发生的,它反映了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
再有,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叫态度的抗变性。但并不意味着态度就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是随着人们社会互动的对象以及互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是指它不易改变。
最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知、情感、意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向三种心理过程。因此,态度作为“心理反应倾向”,会有不同的内容。有以认知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倾向,如社会理想,对某人的看法等;也有以意向和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动机倾向,如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态度的构成因素
尽管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弗里德曼的态度组成理论:态度包括认知、
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等。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着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则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
三种构成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3 态度与行为预测
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态度与行为是紧密相连。通常,我们假定态度能够至少是部分决定人们的行为。对此,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西方学术界曾掀起以态度为中心的研究热潮。
3.1态度能预测行为吗
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景中的人的行为,才能可能测量一个人的社会态度。 3.2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考察三个变量:态度的激活、态度的特性、行为的情景界定。
(1)态度的激活:每个人有成千上万中态度。在多数时候,特定的态度并不进入我们的意识域,并且许多时候我们的行为也是无意识的或自发的,即我们无思而行。而某一态度要影响行为,它就一定要被激活,从记忆中进入意识域。态度要被激活的一种途径是安排一定的场景,呈现态度对象。当然不同的态度被激活的容易程度不一样,也就是它们有不同的态度可及性。一些态度如刻板类型可及性高,只要态度对象呈现即会被自动激活。而一个态度可及性越高,它对我们太度对象的分类、判断和我们的应为影响也就越大。态度的可及性通过激活速度来测量。
(2)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特性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①情绪-认知关系的一致性。态度的情绪性涉及对态度对象的情感评价,而认知成分指有关态度对象的一种信念。这两者之间一致性越强,态度与行为的联系就越强。在面对队里说服信息时,高一致性态度持有者往往会贬低对立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态度的抗变性;②直接经验。在与行为的一致性上,直接经验的的态度往往比间接获得的态度一致性要高。这是因为直接经验的态度大多数根源于过去的行为,建立与过去行为体验基础上的态度在将来的重复发生的概率要高;③强度。建立在直接经验上的态度,其强度高,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紧密(也就是说,某态度的经验强度高,态度行为一致性高)。一个态度的情绪度高,或与个体自身利益关系高导致态度的重要性和确定性提高(它们都是态度的结构强度变量),那么,它对行为的预测性就好。 (3)行为的情景界定:我们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态度所影响,而且受他人的行为、他人发现我们的行为动机的可能性、情景限定等影响。情景限定指的是他人了解你的行为并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的可能性。情景限定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再有他人互动的场合、群体压力场合或参照群体的场合,个体与他人对立态度尤其是弱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弱化。
另外,内在态度结构与行为预测也有密切关系。内在态度被激活的结构层次没有必要与个体决定要怎样行动的结构层次一样,也就是说,在同一时点,态度评价和实际行为结构可以不一样。但只有两者结构一致,例如这两者的认知层面、情绪层面结构上是同质的,有态度的结构去预测行为的可能性才高。

一个人的态度和他的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经常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吗?如,你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这句话对吗?

实际上态度和行为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说吧,态度是行为的函数,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很大,但并非等同,即态度好并非行为好,同理态度不好行为就一定不好。比如说领导安排任务,一个人态度很好,愉快的接受了,但由于他的能力有限,采取的行为方法不正确,结果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这种情况能够很好的说明态度不能简单等同于行为。





因此,态度是行为的函数,不是简单的正比函数或反比函数。这两者之间还与很多因数有关联。也就是说,这些因数影响着态度和结果的关系,下面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影响因数:





1、重要的态度影响行为;

2、稳定性的态度影响行为;

3、认知和情感保持一致的态度影响行为;

4、直接经验得来的态度影响行为;

5、具体的态度影响具体的行为;

6、没有社会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态度会影响行为;

7、态度对象典型影响行为。

人们的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什么影响态度
答: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体现都是由态度决定的,而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态度,都深深植入在人格当中,这就是我们有的时候再说这个人的态度怎么这么坚决这么固执,怎么苦口婆心的去劝他,和他讲道理,而他却一点都没有改变,这就是态度的根子,深深的扎在相对稳定的人格里,所以你让他突然的改变那是不可能...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答:《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为何突然跌破100美元大关?张三讲法 2022-07-26 · TA获得超过19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35.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1、向“大众”借力规律:人类的行为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围的...

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制约?并举例说明。_百度知 ...
答:社会影响和压力:人的行为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压力。例如,在团体中,个体的行为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为了适应团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另外,社会的期望和压力也可能导致人的行为受到限制,例如社会对于性别、年龄等特征的刻板印象和期望。个体差异: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还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例如...

为什么人际吸引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答:- 熟悉与邻近:熟悉感能够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人们往往更喜欢熟悉的人。- 相似性:人们在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吸引。- 互补性:互补性是相似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当人们的性格或需要互补时,彼此之间的吸引会增强。- 外貌:外貌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吸引人的外貌通常能...

如何正确认识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智力的影响
答:首先,来单独看看遗传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著名的行为遗传学专家Plomin指出,不论遗传影响的大小如何变化,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

个性特征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的?
答:(1)态度。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态度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程度以及组织承诺的高低来影响行为的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态度可以决定个体行为是否发生。态度通过一些中间变量对行为产生影响:①态度的重要性。重要的态度指基本的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应,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看重的...

个人特征如何影响管理者的道德行为?
答: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1)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2)控制中心...

人的知觉有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什么影响
答:管理:知觉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3、感情的影响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知觉的过程中,往往会渗入不同程度的感情成分,从而使得每个人的知觉结果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管理实践中都比较常见。例如,一位处于热恋中的男子,往往会受感情的驱使,认为自己的恋人聪明、美丽、举止...

心理共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
答:孟母三迁的故事同样体现了共振,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共振并非孤立的事件,它需要在适宜的环境和思想交流中发生。例如,一个封闭在孤独世界中的女人,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互动,最终成为了一个心智受限的人。这表明,共鸣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只有真诚接纳他人的观点,才能...

权力距离和社会距离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言语行为的
答: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大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距离较远,缺乏互动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保持距离,而不是亲密关系。权力距离和社会距离都会对中国人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在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保持距离,避免冲突和对抗。在社交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