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读书的三个原则分别是 朱熹倡导读书要做到三到,哪三到

作者&投稿:佟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分别对应“巩固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积极性和目的性”原则。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朱子读书法》
是六个原则,而不是三个。楼上总结了一下而已。
如果是三原则的话,可能是“心到、口到、眼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训学斋规》

朱熹有没有提出过“读书法,有三道”~

提出过。
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1,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2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注释
1.心不在此。此:这里。 2.决:一定 3.心到最急。急:迫切、重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希望采纳!谢谢!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在书本上,眼睛仔细看,读得字字响亮。
宋代:朱熹
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释义: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扩展资料: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熟读精思。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虚心涵泳。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读书有三到
百度百科——朱熹

周国平:读书的原则是“三不主义”
答: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先生曾在一次座谈会上上提出他读书的原则——“三不主义”:第一不务正业,博览群书;第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所谓“不务正业”,就是读书并不只求“知识”,不能只读本专业的书,他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都要读,而且要多读”,只读与专业...

古人谈读书一则全文翻译是什么?
答: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原文:《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敏而好学...

读书名言
答: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3、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之其理”。...

有哪些名人读书经验和方法?
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 “朱子读书法”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

曾国藩的三个读书原则是什么?
答:——引自《曾文正公全集》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现在对于有见识不可速求,...

孩子不爱读书咋办?使用3T原则进行分享阅读,轻松让孩子爱上读书
答:3T原则中的T是三个英文词语的首字母,分别是: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第一个T:共情关注(Tune in) 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核心目的在于父母对孩子真正的诉求、心情和状态的有效回应。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观察,理解,行动。简言之...

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消化吸收?——《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书笔记
答:作者把有这么高效的工作归功于独特的将书中知识“留在记忆中”的读书方法。 一、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三个基本原则与两个关键词 第二章和第三章讲的是过目不忘的读书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和两个关键词,而两个关键词是包括在三项基本原则里面,只是作出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我在这里把两个章节合起来讲。 原则1,留在记忆...

指导儿童阅读的三大原则
答:第一次,我重点谈在亲子阅读中如何选择书籍,如何尊重孩子的兴趣;第二次,我更多讲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读书,进而引导孩子坚持写作。所以,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尊重、引导、坚持,不仅是指导孩子阅读和写作的三个重要原则,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一直念兹在兹的。 一、尊重是让儿童爱上阅读的基础 从儿子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