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时间的称呼是什么?比如午时12点等等。 古代的时间分别是怎么称呼的呢?,比如“子时”是几时

作者&投稿:烛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具体称呼如下: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 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是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

一小时是半个时辰,一刻为十五分钟。


扩展资料

时辰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 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是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
一小时是半个时辰,一刻为十五分钟。

福尔发的大多数都发广告

12时辰计时法 按地支排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内用刻 一刻15分钟 比如著名的午时三刻 开刀问斩 不过到了9点开始按更次计时 戌时是定更 一个时辰一个更次 一直到5更是天亮 因为古代计时是按天阳的轨迹 晚上看不见太阳 所以需要用更夫记更次来计时
下面有详细叙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代时间段的叫法~

1、日
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
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
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2、候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
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3、周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4、旬
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
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5、月
月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
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6、度
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7、年
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8、年代
我们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年代,依次分别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9、世纪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0、千年
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年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开始的争论。
一派观点认为,由于阳历历法从公元1年开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个千年,而第二个千年开始于1001年,这样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间单位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23-1时
丑,1-3时
寅,3-5时
卯,5-7时
辰,7-9时
巳,9-11时
午,11-13时
未,13-15时
申,15-17时
酉,17-19时
戌,19-21时
亥,21-23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古代人对时间的称呼是什么
答:古代时间称呼:1. 子时:23时至01时 2. 丑时:01时至03时 3. 寅时:03时至05时 4. 卯时:05时至07时 5. 辰时:07时至09时 6. 巳时:09时至11时 7. 午时:11时至13时 8. 未时:13时至15时 9. 申时:15时至17时 10. 酉时:17时至19时 11. 戌时:19时至21时 12. 亥时:21...

古代的时间怎么表达?
答:【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 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称呼的,好象有什么几时几刻,分别代表现在的几点啊...
答:4. 五时辰制:另一种古代时间划分方式,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每个时辰有特定的名称,如晨明、朏明等。5. 百刻制:将一天分为一百个刻度,每个刻度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这种制度可能起源于商代,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应用。6. 其他常见时间称呼:古代还有许多其他时间称呼,如日出时称为旦、朝、晨,...

古代时辰如何称呼?
答:中午,又名正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为一天的正中。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早晨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辰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07:...

十二时辰别称
答:【巳时】隅中,日禺等名称,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是临近中午的时刻。【午时】日中,日正、中午等别名,时间为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日跌、日央等称呼,代表太阳偏西的时刻,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日铺、夕食等名称,对应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日落、日沉...

古时间,时段称呼
答:是时辰吧,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但是我不明白打更……

古代时辰怎么称呼
答:古代时辰对照表如下:【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

古代关于时间的称呼都分别代表如今哪个时间
答:【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一天24小时都怎么称呼?拂晓是几点到几点,傍晚是几点到几点,一天24小时...
答:一天24小时在中国古代就是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一个时晨,也是现在的2个小时。子时是23:00—00:59,丑时是01:00—2:59,寅时是03:00—04:59,卯时是05:00—06:59,巳时是09:00—10:59,午时是11:00—12:59,未时是13:00—14:59,申时是15:00—16:59,酉时是17:00...

一日不同时间的称呼
答:古代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子时是凌晨23:00-1:00,以此推算,申时是15:00-17:00点.【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