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数学】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奇数的平方减1,结果是怎样的数?”.请你解答 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奇数的平方减1,结果是...

作者&投稿:点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方法一】:

  当奇数为1、3、5、时,这个数为0、8、24、,(2分)

  所以这个数应是8的倍数.(4分)

  然后转入代数化,参照方法二给分.

  (注:用-至两个数验算,未回答不给分,回答是整数、偶数给1分,回答是4的倍数、8的倍数给2分;用3个以上的数验算,回答是整数、偶数、4的倍数给3分)


  【方法二】:设奇数为2n+1(n为整数),(1)

  则这个数为(2n+1)2-1=4n2+4n=4(n2+n)=4n(n+1).(3分)

  (到此处:回答是整数、偶数、4的倍数的给4分)

  因为n为整数,所以n与n+1中必有一个偶数.(4分)

  所以n(n+1)是偶数(或者说是2的倍数).(5分)

  所以结果是8的倍数.(6分)


  考点梳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奇数的平方减1,结果是怎样..”主要考查你对  因式分解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因式分解

  考点名称:因式分解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它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恒等变形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因式分解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而在竞赛上,又有拆项和添减项法,十字相乘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对称多项式,轮换对称多项式法,余式定理法,求根公式法,换元法,长除法,短除法,除法等。

  注意四原则:

  1.分解要彻底(是否有公因式,是否可用公式)

  2.最后结果只有小括号

  3.最后结果中多项式首项系数为正(例如:)不一定首项一定为正。


  因式分解中的四个注意:

  ①首项有负常提负,

  ②各项有“公”先提“公”,

  ③某项提出莫漏1,

  ④括号里面分到“底”。

  现举下例,可供参考。

  例:

  把-a2-b2+2ab+4分解因式。

  解:-a2-b2+2ab+4

  =-(a2-2ab+b2-4)

  =-[(a-b)2-4]

  =-(a-b+2)(a-b-2)

  这里的“负”,指“负号”。

  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负号,使括号内第一项系数是正的;

  这里的“公”指“公因式”。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这个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

  这里的“1”,是指多项式的某个整项是公因式时,先提出这个公因式后,括号内切勿漏掉1。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即分解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的意思。

  其中包含提公因式要一次性提“干净”,不留“尾巴”,并使每一个括号内的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

  在没有说明化到实数时,一般只化到有理数就够了,有说明实数的话,一般就要化到实数!

  由此看来,因式分解中的四个注意贯穿于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之中,与因式分解的四个步骤或说一般思考顺序的四句话:“先看有无公因式,再看能否套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合适”等是一脉相承的。

  分解步骤:

  ①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拆项、补项法来分解

  ④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先看有无公因式,再看能否套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相对合适。”

  分解因式技巧掌握:

  ①分解因式是多项式的恒等变形,要求等式左边必须是多项式

  ②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以乘积的形式表示

  ③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多项式的次数

  ④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分解因式前先要找到公因式,在确定公因式前,应从系数和因式两个方面考虑。

  主要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提公因式法基本步骤:

  (1)找出公因式

  (2)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

  ①第一步找公因式可按照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先确定系数再确定字母

  ②第二步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注意要确定另一个因式,可用原多项式除以公因式,所得的商即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一个因式,也可用公因式分别除去原多项式的每一项,求的剩下的另一个因式

  ③提完公因式后,另一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2.公式法:

  把乘法公式的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得到因式分解的公式: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平方式:a2±2ab+b2=(a±b)2;

  立方差公式:。


  3.分组分解法:

  利用分组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其原则:

  ①连续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后每组能够分解因式,每组分解因式后,组与组之间又有公因式可提。

  ②分组后直接运用公式法:分组后各组内可以直接应用公式,各组分解因式后,使组与组之间构成公式的形式,然后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4.十字相乘法:a2+(p+q)·a+p·q=(a+p)·(a+q)。


  5.解方程法:

  通过解方程来进行因式分解,如

  x2+2x+1=0 ,解,得x1=-1,x2=-1,就得到原式=(x+1)×(x+1)


  6.待定系数法:

  首先判断出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设出相应整式的字母系数,求出字母系数,从而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例:

  分解因式x -x -5x -6x-4

  分析:易知这个多项式没有一次因式,因而只能分解为两个二次因式。

  解:

  设x -x -5x -6x-4

  =(x +ax+b)(x +cx+d)

  = x +(a+c)x +(ac+b+d)x +(ad+bc)x+bd

  所以 解得 a=1,b=1,c=-2,d=-4

  则x -x -5x -6x-4 =(x +x+1)(x -2x-4)



一个奇数的平方减是奇数,一个奇数的平方减1是偶数。
设n是奇数,则
n²-1=(n+1)(n-1)
n+1和n-1是两个连续的偶数,它们一定是2的倍数,同时若其中一个被4除余2,另一个就能被4整除,所以说一定是8的倍数。

很简单,奇数平方减一是偶数,而0不能作为最大偶数,其实2,4,6,都可以行得通,但一般来说,是要最大的数,也就是8,而8的倍数也就成了最好的答案。

(2n+1)²=4n²+4n+1,减去1得到4n(n+1),n为自然数时,n(n+1)肯定是2的倍数,那么4n(n+1)肯定为8的倍数。

(2n-1)^2-1=4n^2-4n=4n(n-1)
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n与 n-1 一奇一偶
所以4n(n-1) 是8 的倍数

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奇数的平方减1,结果是怎样的数?”.请你解答这个问题~

【方法一】:当奇数为1、3、5、时,这个数为0、8、24、,(2分)所以这个数应是8的倍数.(4分)然后转入代数化,参照方法二给分.(注:用-至两个数验算,未回答不给分,回答是整数、偶数给1分,回答是4的倍数、8的倍数给2分;用3个以上的数验算,回答是整数、偶数、4的倍数给3分)【方法二】:设奇数为2n+1(n为整数),(1)则这个数为(2n+1)2-1=4n2+4n=4(n2+n)=4n(n+1).(3分)(到此处:回答是整数、偶数、4的倍数的给4分)因为n为整数,所以n与n+1中必有一个偶数.(4分)所以n(n+1)是偶数(或者说是2的倍数).(5分)所以结果是8的倍数.(6分)

是偶数。
因为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1=偶数。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答: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利用...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篇二】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

上数学课时,老师带着做题,自己懂的很快,可是自己做的时候,就蒙了,而且...
答:数学讲究逻辑思维,你其实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啊,解题既然在想着背步骤,那你就是没掌握。你要不自己把公式定理做个整理,来个思维导图,这样就能沿着路线找到家了。做题先分析,已知什么,要求解什么,中间需要证明求得什么 ...

上数学课时,老师的讲解,明明自己理解了,会了,可是到自己做时就不会了...
答:嗯。很正常。有的时候数学题讲究一个步骤。把这个解题步骤记下来。然后再找几道类似的题,做到会做。照葫芦画瓢……所以老师们常说:类型题。记下来就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答:(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

上数学课时,小明说10+4=2,为什么老师说他回答正确?
答:10点+4点=下午2点

上数学课时,老师的讲解,明明自己理解了,会了,可是到自己做时就不会了...
答:嗯.很正常.有的时候数学题讲究一个步骤.把这个解题步骤记下来.然后再找几道类似的题,做到会做.照葫芦画瓢……所以老师们常说:类型题.记下来就好

教育学疑难问题 实例分折七: 上数学课时,老师把圆面积公式S= rr写...
答:启发性原则

六年级数学作文
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作文 篇1 每当上数学课时,总能看到他积极踊跃的身影,他就是我们班的数学小达人——周睿远。 周睿远戴着一副眼镜,显得他更加有学问。记得有一次,戴老师提出一个很难的问题,难得我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就在这时,我们都目...

脑筋急转弯 在上数学课时,小明说10+4等于2,可老师说对,为什么?
答:时间的计算 14点等于2点!

上数学课时,老师带着做题,自己懂得快,可是一些计算题的步骤自己要看很久...
答:说明你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以及逻辑推进能力也不行。所以平常可以多看书尤其是一些推理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