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斗士也热爱生活,鲁迅在京吃过100多家馆子,他都喜欢吃什么

作者&投稿:父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一直是一位横眉冷对的文学斗士,名满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细研究鲁迅日记,就会发现鲁迅的另一面,相当有生活情趣,因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货。

有人统计过,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从他的日记里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北京馆子包括:广和居、致美楼、便宜坊、集贤楼、览味斋、同和居、东兴楼、杏花村等等。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据说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一百家。作为文学家中最用功的吃货,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广和居。前边说过北京餐饮业最高档位“堂”,次之是“楼”,再次之为“居”,居与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只办宴席,不办堂会,因此相对规模较小,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秀才落脚之地。清未民初号称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单的沙锅居。

鲁迅当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记中记下“夜饮广和居”。根据《鲁迅日记》以及邓云乡的《鲁迅与北京风土》等相关资料记载,广和居是鲁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厅,它靠近鲁迅住的绍兴会馆,很方便。朋友来会馆拜访鲁迅,到了吃饭时间,通常就去广和居。鲁迅一人独居时,也常去广和居,广和居当成了他在绍兴会馆的“食堂”。

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原名叫盛隆轩,居历经嘉、道、咸、同、光、宣,一直到民国十六年北伐前后,根据历代贤臣大儒逸士名流私家记载,凡是雅集小宴,都离不开广和居。从翁同龢、张之洞等公卿要臣,到谭嗣同、杨锐等革命党人,再到后来的鲁迅,都喜欢光顾广和居。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鱼。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当官的和文人都好这口, 社会 上,附庸风雅的,也喜欢往这儿来。

鲁迅刚到北京时,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时还要购买书籍、小古玩、文具等,因此在广和居几乎不点“潘鱼”这样的名贵菜肴,而是随便炒几个菜。如果不点那些名菜,广和居的花费并不高,三人吃一桌丰盛的酒席,花费3元。

鲁迅喜欢的另一家饭馆是同和居。也是北京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始于光绪年间。当年各位朝臣散了早朝,会在附近找个地方聚会议事,于是同和居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广和居的头厨二厨后来去了同和居,同和居除了传统鲁菜,也延续了广和居的一些招牌菜,比如三不粘,这是鲁迅最爱的一道菜,“三不沾”指的是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齿。材料无非是蛋白、猪油、白糖、桂花卤子,分量调配、火候拿捏,却是外人不得而知的。

最近笔者特意到什刹海荷花市场北边的同和居吃了一回著名的“三不沾”,并没有觉得特别出色,感觉就是一道甜品。鲁迅青睐这道菜可能和他爱吃糖和点心等各种甜食有关,据记载,鲁迅喜欢吃柿饼,晚上加餐通常是奶油蛋糕。

还有一种说法,鲁迅爱吃“三不粘”与他爱喝酒有关系,据说此菜可以解酒。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史料记载,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郁达夫1933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写道:“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泰丰楼”是另一家鲁迅常去的店,这是家老字号,1876年开业,原来位于北京前门煤市街。清朝时宫里的王公大臣、贝勒及豪绅权贵都来这里吃饭。民国时期,泰丰楼是孙中山、宋庆龄等一大批国民党元老常去的地方。这里的招牌菜主要是有油爆肚仁、油爆鳝鱼,炸八块,九蒸鸭子的著名菜式。这家老店现在还有,在前门附近的杨梅竹斜街,没进去吃过,味道不得而知了。

鲁迅在日记中记载他常去的还有一个地方是前门大栅栏附近的青云阁。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一,按今天的话说,是高级综合商业 娱乐 场所,集 娱乐 、购物、饮食、品茶、服务等等于一身,是文士、官员、商贾、贵胄的消遣之所。如今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由青云阁引领京城的 时尚 潮头。青云阁内的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留下了鲁迅与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 历史 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

鲁迅很喜欢逛青云阁,他在日记里就记录过自己从1912年到1922年这十年里到青云阁喝茶、见朋友、买东西、吃饭有三十四次。他最常去的是青云阁里的玉壶春茶楼,最爱吃玉壶春的春卷、虾仁面等名点。值得一提的是,讨袁名将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先如今,青云阁的建筑还在,在杨梅竹斜街可以看到它的后门。

据鲁迅日记记载,西城一家叫做和记小馆的餐厅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当于他的工作食堂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的东西可口,价钱便宜。鲁迅在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实际上和记以卖牛羊肉出名,鲁迅最喜欢吃这里的清汤大块牛肉面。如今这里也有一家卖牛肉的饭馆,只不过是潮汕牛肉火锅。

一句话总结吃货鲁迅,那就是“有钱任性爱下馆子”,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抗战之前的民国时代,大学教授收入不菲,还有优厚的稿酬,鲁迅月入数百元算是高薪阶层,所以,他经常可以光顾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楼这些名菜馆,爱吃会吃讲究吃,笔书檄文也不耽误享受生活。

~

鲁迅传的读后感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他赶赴日本学医,梦想通过学医医治国人,当发现救治身体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时,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唤醒...而多年来,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文章中读到的鲁迅,往往都是一个横眉怒目的斗士的角色,不苟言笑,运笔如...

谁有《朝花夕拾》的名段赏析?
答:同时我们也由此见出鲁迅先生大憎大爱、爱憎分明的心灵。 《解读 呐喊 ,朝花夕拾》 鲁迅和他的《朝花夕拾》 鲁迅在现代文坛上是个异数,其异在于他以“斗士”形象卓立于现代文坛;而其《朝花夕拾》又是他作品中的异数,其异在于文章的随和又亲切。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

“吃人”鲁迅的文章,今天,为在什么教科书里没有了?被谁删去了?谁知道...
答:”就《祝福》而言,除过那个老六以外,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人,鲁迅对于他们就是满腔的愤怒。为什么好人的结局都是惨不忍睹的。因为你们不抗争我就让你们死,这就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本质。鲁迅要的是和他一样的斗士,而不是所谓的好人所谓的碌碌无为之辈,这就决定了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也决定了鲁迅作品...

写出你眼中的鲁迅
答: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母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

现在还有人读鲁迅作品吗?
答:喜欢鲁迅的人,依然会喜欢鲁迅。不知道鲁迅的人,说了也不当回事。我无意标榜鲁迅的斗士精神,即使社会...先生在新编里特意创作了墨子和弟子们的生活对话,有一段很有意思: “这是什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中学时,学鲁迅的课文,总觉得很神奇,每篇文章都有很多“错别字”,老师却告诉我们那叫通假字,而我们...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答:而提及鲁迅,那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民族斗士,他的文采、视野...周建人也曾希望如两个哥哥一样去南京,进洋学堂,学新知识, 但却因为母亲的一句话留了下来。 那时周...之后,周建人在上海兢兢业业地进行编辑出版和科学研究工作,而羽太芳子则在北京过着安逸舒心的生活,她不仅...

现在我们知道鲁迅不仅是爱憎分明的文化斗士,他还是?
答:我们知道鲁迅不仅仅是个爱憎分明的文化斗士,更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学识的文化巨匠

读鲁迅传记有感
答:少年鲁迅便生活在这种颇为繁华而宽厚的环境中读书长大,调皮好斗,有着少年所特有的骄傲。但祖父却因为一次科场行贿案下狱,父亲也吐血并终于去世,亲戚便不再对鲁迅家客气,分房子的时候给鲁迅家最差的房子。这种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封建社会反儒家的困顿的斗士。

鲁迅《朝花夕拾》十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鲁迅,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我知道他是一位以文字当“匕首和刀枪”去“刺穿敌人的胸膛”的先锋斗士,他的文章朴实无华,却犀利尖锐。但是对于他的文章,我只限于《少年闰土》和《朝花夕拾》。所以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我游览了他丰富多彩的童年世界,感受到了他...

文学巨臂鲁迅 晚年是怎样度过的?
答:鲁迅的性格,在晚年尤为刚烈,后人对其看法每每不一。文人喜其文字老辣,斗士热爱其横眉之态,学者又欣赏那通脱、清峻的哲人之风。同样是写先生的晚年,人们的观点如此有别,也证明了他的博杂。读者至今仍对其褒贬不一,不仅缘于对历史判断的差异,也缘于对个人主义限度的不同理解吧。鲁迅的晚年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