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缁衣》诗解6言信行诚

作者&投稿:逄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礼记. 缁衣》 诗解6言信行诚

题文诗:

茍有 其 车 , 必见其轼 ; 茍有 其 衣 , 必见其敝 ;

人茍或言 , 必闻其声 ;人 茍或行 , 必见其成 .

是刈是濩 , 为絺为綌 , 服之无 斁 ,不厌不虚.

从言而行 , 言不可饰 ; 从 行 而言 , 行不 虚 饰 .

君子寡言 , 行以成信 , 言不可行 , 君子弗言 :

行不可言 , 君子弗行 . 君子真诚 , 谨言慎行 ,

言 必 有物 ,言诚 行实, 不大其美 ,不 小其恶 .

愼尔出话 , 敬尔威仪 , 自圭之玷 , 尚可磨也 ;

斯言之玷 , 不可为也 . 无言不雠 , 无德不报 .

允 信 君子 , 展也大成 . 上帝 真情, 割制其义 ,

文王 诚 德 , 大命厥躬 . 先民是程 , 大 道为常 .

温温恭人 , 惴惴小心 . 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罔爵恶德 , 民立正事 . 黩予祭祀 , 时谓弗 敬 .

事烦则乱 , 事神则难 .至恒至常,至常至德,

至德至正,至正至真,至真至道,至道至情,

真情常在真德恒常; 不恒其德 , 或承之羞 ;

人而无恒 ,无恒不正,不正情虚,至德不致.

  全文:

子曰:「茍有车,必见其轼;茍有衣,必见其敝;人茍或言之,必闻其声;茍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分段释解:

子曰:「茍有车,必见其轼;茍有衣,必见其敝;人茍或言之,必闻其声;茍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

  郑玄注: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言凡人举事,必有后验也。“见其轼”,谓载也。敝,败衣也。衣或在内,新时不见。 ○ 轼音式。敝,郑婢世反,败也,庾必世反,隐蔽也。人苟或言之,一本无“人”字。不见如字,又贤遍反。《葛覃》曰:‘服之无射。’”射,厌也。言己原采葛以为君子之衣,令君子服之无厌, 言不虚也 。 ○ 覃,徒南反。射音亦,注同。厌,於艳反,后皆同。令,力呈反。   [疏]“子曰”至“无射”。 ○ 正义曰:此明人言行必慎其所终也;将欲明之,故先以二事为譬喻也。 ○ “苟有其车,必见其轼”者,言人苟称家有车,必见其车有载於物,不可虚也。言有车无不载也。 ○ “苟有其衣,必见其敝”者,言人苟称家有衣,必见其所著之衣,有终敝破也,不虚称有衣而无敝也。 ○ “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者,既称有言,必闻其声,不可有言而无声也。 ○ “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者,人苟称有行此事,必须见其成验,不可虚称有行而无成验也。 ○ “《葛覃》曰:服之无射”者,此《周南·葛覃》之篇,美后妃之德也。《诗》之本意,言后妃习絺绤之事,而无厌倦之心。此则断章云,采葛为君子之衣,君子得而服之无厌倦也。言君子实得其服而不虚也,引之者 ,证人之所行终须有效 也。 ○ 注“衣或在内,新时不见”。 ○ 正义曰:以经云“苟有其车必见其载,苟有其衣当言“必见其著”,今乃云“必见其敝”,以求初新著时,或在内里,人不见也。其敝破弃,时乃始见,故云“必见其敝”。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郑玄注: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从,犹随也。 ○ 行从,下孟反,下“则行”,下注“以行”同。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以行为验,虚言无益於善也。寡,当为“顾”,声之误也。 ○ 寡音顾,出注。《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玷,缺也。言圭之缺,尚可磨而平之,言之缺无如之何。 ○ 玷,丁箪反,又丁念反,下及注同。摩,莫何反。《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允,信也。展,诚也。《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奭,召公名也,作《尚书》篇名也。古文“周田观文王之德”为“割申劝宁王之德”,今博士读为“厥乱劝宁王之德”。三者皆异,古文似近之。割之言“盖”也,言文王有诚信之德,天盖申劝之,集大命於其身,谓命之使王天下也。 ○ 奭音释。周田观文,依注读为“割申劝宁”。召,尚照反,亦本作卲。近,附近之近。王,于况反。     [疏]“子曰”至“厥躬”。 ○ 正义曰:此一节明重言行之事。 ○ “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者,从,随也。谓言在於先,而后随以行之,言当须实, 不可虚饰 也。 ○ “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者,谓行在於前,言随於后,论说於行,则 行当须先实,不可虚饰 也。 ○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者,以其言行相副之,故君子当顾言而行,以成其信也。 ○ “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者,必须以行为验,不用虚辞。为此之故,则人不得虚增大其美事,而减小其恶事。由美恶大小皆验於行也。 ○ “《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此《大雅·抑》之篇,刺厉王之诗也。白圭之玉玷缺,尚可磨而平之。此言语玷缺,不可为而改之,是“无如之何”也。 ○ “《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者,此《诗·小雅·车攻》之篇,美宣王之诗也。 允,信也,言信实矣 。君子,谓宣王。 展,诚也;诚,实矣。而“大成”,大平也。 引之者,证言信为本。 ○ “《君奭》曰:昔在上帝”者,此周公告君奭之辞也。上帝,天也。言往昔之时,在上天也。 ○ “周田观文王之德”,周,当为“割”;田,当为“申”;观,当为“劝”。言文王有诚信之德,故上天盖 申重奖劝文王之德 。 ○ “其集大命于厥躬”者 ,以文王诚信,故天命之。引之者,证言当诚信也。 ○ 注“奭召”至“下也”。 ○ 正义曰:案《周书序》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君奭》经云:公曰“君奭”。是“奭”为召公名也。谓周公既致政,仍留为大师。召公谓其贪於宠禄,故不说也。 周公以善告之,名篇为《君奭》 ,故云《尚书》篇名也。云“古文周田观文王之德,为割申劝宁王之德”者,以伏生所传,欧阳、夏侯所注者为《今文尚书》,以卫、贾、马所注者,元从壁中所出之古文,即郑注《尚书》是也。此“周”字, 古文为“割”;此“田”字,古文作“申”;此“观”字,古文为“劝”: 皆字体相涉,今古错乱。此文《尚书》为“宁王”,亦义相涉也。云“今博士读为厥乱,劝宁王之德”者,谓《今文尚书》读此“周田观文王之德”为“厥乱劝宁王之德”也。云“三者皆异,古文似近之”者,三者,谓此《礼记》及《古文尚书》,并今博士读者,三者其文各异,而古文“周田”为“割申”,其字近於义理,故云“古文似近之”。云“割之言盖也”,割、盖声相近,故“割”读为“盖”,谓 天盖申劝之 。孔《尚书》犹为“割”,谓 割制其义 ,与此不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郑玄注: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於人乎? 恒,常 也。“不可为卜筮”,言卦兆不能见其情,定其吉凶也。 ○ 与音馀。《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犹,道也。言亵而用之,龟厌之,不告以吉凶之道也。《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恶德,无恒之德。纯,犹皆也。言君祭祀,赐诸臣爵,毋与恶德之人也。民将立以为正,言放效之疾。事皆如是,而以祭祀,是不敬鬼神也。恶德之人使事烦,“事烦则乱”,使事鬼神又难以得福也。“纯”,或为“烦”。 ○ 兑音悦。毋音无。放,方往反。效,户教反。《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差,犹辱也。侦,问也。 问正为侦 。妇人,从人者也,以问正为常德则吉。男子当专行干事,而以问正为常德,是亦无恒之人也。 ○ 侦音贞,《周易》作“贞”。干,古半反。

  [疏]“子曰”至“子凶”。 ○ 正义曰:此一节明为人臣之法,当有恒也。 ○ “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者,南人,殷掌卜之人,有遗馀之言称云:人而性行无恒,不可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得知无恒之人,而况於凡人乎。 ○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者,《小雅·小旻》之篇,刺幽王之诗。言幽王性行无恒,数诬卜筮,故云我龟既厌倦於卜,不於我身告其吉凶之道也。引之者,证无恒之人不可以为卜筮也。 ○ “《兑命》曰:爵无及恶德”者,此《尚书》傅说告高宗之辞,云祭祀之末,爵人之时,无复及此恶德之人。恶德,无恒者也。 ○ “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者,纯,皆也。言若爵此恶德之人,则立之以为正事,在下必学之。若每事皆爵此恶德之人,而以祭祀,是不敬鬼神也。言无恒之人,不可祭祀也。 ○ “事烦则乱”者,言若使无恒恶德之人主掌祭祀,其事则烦,事烦则致乱也。 ○ “事神则难”者,若使恶德之人事其鬼神,则难得其福。 ○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者,《恒卦》九三爻辞。言人若不恒常其德,故承之羞辱。引之者,证“ 人而无恒”,其行恶 也。 ○ “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者,此《恒卦》六五爻辞。侦,正也。言恒常其德,问正於人,妇人吉也。以妇人不自专,常须问正於人,故得吉。夫子,男子也,当须自专权干於事,若问正於人,失男子之道,故为凶。引之者,证男子之无恒德,其行恶也。 ○ 注“纯犹”至“福也”。 ○ 正义曰:“言君祭祀,赐诸臣爵,无与恶德之人也”者,此经直云“爵无及恶德”,必知因祭祀赐诸臣爵者,以下云“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故知因祭祀也。云“事皆如是,而以祭祀,是不敬鬼神也”者,言於祭祀之末,不可爵此恶德人也。 ○ 注“羞犹”至“人也”。 ○ 正义曰:此“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者,是《易·恒卦》巽下震上,九三爻辞,得正互体为乾,乾有刚健之德,体在巽。巽为进退,是“不恒其德”也。又互体为兑,兑为毁折,是将有羞辱也。云“问正为侦”者,此“恒其德侦”,《恒卦》六五爻辞,以阴爻而处尊位,是天子之女。又互体兑,兑为和说。至尊主家之女,以和悦干其家事,问正於人,故为“吉”也。应在九二,又男子之象,体在巽,巽为进退,是无所定而妇言是从,故云“夫子凶”也。

参考译文:

【经文】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 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 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①。’《小雅》曰:‘允 也君子,展也大成②。’《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 集大命于厥躬③。’” 【今注】 ①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大雅·抑》。②以上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车 攻》。前一个“也”字,《毛诗》作“矣”。展:诚。③以上三句出自《尚书·君 奭》。奭(shì):召公的名。《君奭》是周公给召公的信。昔在:今本《尚书》作 “在昔”。“周田观”,郑玄认为当作“割申劝”。割:通“盖”,发语词。申:慎重。 劝:勉励。 【今译】 孔子说:“依照所说的去做,那么所说的话就无法掩饰;照着所 做的去说,那么所做的事也无法掩饰。所以君子不必多讲话,而只 是用行动来证实他的信实,这样人民就不能随意地夸大他的优点, 而掩饰他的缺点了。《诗经》说:‘白玉上面有污点,还可以琢磨干 净。但说出的话有了毛病,可就再也无法挽回了。’《小雅》说:‘信 实的君子,真诚而有大成就。’《君奭》上说:‘以前上天慎重地奖励 文王的德行,才将伟大的使命降在他身上。’” 【经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 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①。’ 《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 乱,事神则难②。’《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 吉,夫子凶③。’” 【今注】 ①以上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旻》。②以上六句与今本《尚书·说命 中》的文辞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错乱脱缺所致,这里只能依文解说。纯而祭 祀:郑玄说别本“纯”或为“烦”。今本《尚书》作“黩于祭祀”,黩就是烦,“而”、 “于”古通用,所以“纯”当依别本作“烦”。③以上五句出自《易经·恒卦》,前 二句九三爻辞,后三句六五爻辞。侦:《易经》作“贞”,贞卜。妇人吉,夫子凶: 孙希旦《礼记集解》:“引《易·恒卦》九三爻辞,以明无恒之取羞;引六五爻辞, 又以明所谓恒者,当因义而制其变通,而不可如妇人之专一也。” 【今译】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三心二意,就不能替他卜 筮。’这大概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谚语吧! 这种人的吉凶连龟筮都不 知道,何况是凡人呢? 《诗经》说:‘连我的灵龟都厌烦了,再也不肯 把吉凶的道理告诉我了。’《说命》说:‘爵禄不要赏赐给德性不好的 人,如果赐爵与人,立他为卿大夫,就一定要选那些有恒心而行正 道的人。不断地祭祀求神,是最大的不恭敬;事情烦杂了,就扰乱 了典礼,事奉鬼神也就难以得福了。’《易》说:‘如果不使德性有恒, 就会受到羞辱。’又说:‘依恒常之道行事,女子贞卜,则吉,男子贞 卜,则凶。’”

~

缁衣怎么读
答:5、引申指佛教。(唐)沉亚之《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国已来,国人为缁衣之学多,几与儒等。”6、借指僧人。(唐)刘商《题禅居废寺》诗:“凋残精舍在,连步访缁衣。”例句:1、缁衣,羔裘;素衣,鹰裘;黄衣,狐裘。2、臣诚庸懦,奉教前朝,虽恧《缁衣》好贤之美,敢希《巷伯》...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
答:解释: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出自《礼记·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礼记》中的名言释义
答: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是什么意思
答: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礼记•缁衣》。原文节选:子曰:”有国者章义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

缁衣换却冕旒轻读音?
答:缁衣换却冕旒轻读音是(zī yī huàn què miǎn liú qīng)。

形容很谨慎 很小心的诗句
答:4、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6、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7、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8、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谚语 9、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

言有物(行有格(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的意思)
答:6、言之有物而行有格也。1.“言有物,行有格”意思是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动要讲品格、原则。2.这句话出自《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3.”“言有物”是语言规范。4.即说话必须要真、要实、有根、有据、有实质内容。5.不信口开河,不捕风...

提醒别人行事小心的诗句
答:4、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6、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7、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8、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谚语 9、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

不要乱说话用文言文
答:1.用古文的一句话形容话不能乱说(人言可畏)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的意思
答:出自《礼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实在在,行为循规蹈矩,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言有·“:准;规格。此义最早见于先秦。物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