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标准

作者&投稿:保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以判断对象美丑的审美尺度。我国战国时期的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 中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何以会成为宋玉眼中的天下最美的女子呢?因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是一位身材适中,肤色适度,体态婀娜,笑容妩媚的姑娘,所有这些就是宋玉断定她为天下之美人的标准。

审美标准不是抽象的概念、数据或条文。它是存在于审美主体心目中的各种美的事物的具体“样子”,或称之为“审美心理模式”。当审美对象的感性外貌特征与审美主体心目中的审美心理模式相契合的时候,审美主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给它以一定的审美评价。

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它是审美经验历史积淀的成果。它既有对客观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的概括,又有主体审美体验的凝结,是美的存在的必然性和审美体验的普遍性的统一。美的事物的审美属性对审美心理模式的构成具有客观的规定性,因而也决定了审美对象对人的审美感受发生作用的普遍有效性。

审美标准是通过个体的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中反映出来的。在日常的审美活动中,常常产生这种情况:同一个事物有人认为它美,有人却认为它不美;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也会出现有时认为它美,有时认为它不美。这使人们感到审美判断好象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似乎判断事物的美丑完全由个人的好恶而定。

审美标准确实存在着相对性、差异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拿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来说,北魏时期的石雕体现为“瘦骨清相”的美;唐代石雕则为“丰肌秀骨”的美。审美标准还有民族的差异。“一个欧洲美人不会叫一个中国人乃至亚洲霍腾套特族人喜爱,因为中国人的美的概念和黑人的不同,而黑人的美的概念和欧洲人的又不同。”审美标准还存在着阶级的差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俄国上流社会,美人的标准是四肢纤细、面色苍白、耳朵小,甚至还要带点偏头疼,而在普通农民那里,美人的标准则是四肢强壮,面色红润。至于审美标准的个体差异性,更是普遍存在。有人爱春兰,有人好秋菊,有人喜欢优美,有人欣赏壮美。在这不同的审美趣味里,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标准。

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总是以客观审美对象为前提和基础的。意识只能是意识到的存在。审美感受不能不受客观审美对象属性的制约,美的事物的审美属性对主体的审美感受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审美感受必然反映一定的客观内容。审美对象的特定属性是制约着审美主体的特定感受的。只有符合客观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才是正确的。符合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实际审美价值的审美标准才能认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来自于对审美对象的客观审美属性的概括,审美对象及其属性的客观性必然决定着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受制于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都是在一定社会实践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所展开的丰富性才能培养出或引导主体的即人的敏感的丰富性。

人类的共同社会实践必然产生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从主观方面规定了审美标准的客观共同性。事实证明,审美标准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正是审美标准的时代共同性、民族共同性、阶级共同性的表现。同一时代,如果没有大致相同的审美标准,也就构不成审美标准的时代性。同样道理,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如果没有大致相同的审美标准,也构不成审美标准的民族性和阶级性。审美标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所谓“共同性”是异中求同的一致性;所谓“差异性”也是同中见异的差别性。世间没有绝对不变的审美标准,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审美标准,不过,变中有不变,差异中有普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道:“后世所下的最后的判断,可以用判断的过程证明判断的可靠。先是与艺术家同时的人联合起来予以评价,这个意见就很有力量,因为有多少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思想感情共同参与;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审美实践也是检验审美感受与审美标准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审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千差万别中,一定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社会历史之客观标准。



~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对象
答: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对象 美作为对象存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与人们形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特定的情感反映。所以,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人类社会之前的客观现实,由于没有同人构成对象化的关系,因而不能构...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意识
答: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意识 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并支配着人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的思想、观念、意识。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美的反射和能动反映,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和其它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广义的审美意识指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答: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

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要素
答:美学理论:审美活动与美学理论密不可分,美学理论为我们评价艺术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判断标准。美学理论包括审美经验、审美哲学、美学范畴、艺术理论等。审美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综上所述,感官认知、情感体验、文化背景、艺术技巧和美学理论是题艺术审美活动的重要...

确立最基本的审美形态需要哪些标准
答: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标准:(1)优美价值形态:是最常见的形态,在感性形式上一般都表现出平静,和谐,完整,一致的美学特征。(2)崇高价值形态:它的特征是无形性,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3)悲剧价值形态:悲剧必须经过形式化,焦虑,恐惧等要通过...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感觉
答: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感觉 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与周围世界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关系。他每天都在观看、倾听、品尝和触摸外物,而由这种种渠道得到的感觉,就构成了他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由于人是在地球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劳动和实践生成的,所以他的各种感官似乎生来就十分...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趣味
答:产生不同的兴味和不同的评价。所以审美趣味有着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它不能强制,也不能一律化。但是审美趣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可争辩,没有标准的,而是在人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美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受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制约;同时由于审美趣味以主观...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差异
答: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差异 指人在审美中选择对象的差异和审美感受的区别、矛盾乃至对立。它包括选择审美对象和美感的差异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含义。审美是一种自由的同时又有一定限制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无条件地、同时、同质、同量地进入人的审美领域,而是有着客观的制约性和...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优美
答: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优美 指审美对象处于矛盾相对统一的和谐平衡状态,而呈现出来的具有柔媚、秀丽、幽雅、宁静等特征的审美素质。优美也常被人称之为纤丽美、典雅美、阴柔美、秀美等,是与崇高相对应的最为常见的美学范畴,等于人们一般所理解的狭义的美的概念。优美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