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个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他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有什么变化,他对历史有贡献吗? 朱元璋是好皇帝吗?

作者&投稿:滑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较真实地描写了朱元璋年轻时候的苦难生活,分析了他走上了农民革命战争道路的历程,并对他成了明皇朝的开国皇帝之后的种种表现作了实事求是而又比较辩证的分析。

其一,关于防止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朱元璋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急速医治历经劫难的社会创伤。朱元璋采取减免赋税,清丈田亩,与民屯田,开垦荒地,以及兴修水利等措施,促使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他下令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凡桑、麻、谷、粟、税粮、徭役,免征三年。

朱元璋防止群众造反的另一措施,就是下令取缔一切邪教,特别是白莲社、大明教和弥勒教。认为这些都是“左道惑众”,为首者斩。吴晗指出: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所标榜的就是“明王出世”、“弥勒降生”,朱元璋深知这类预言富有鼓动性。他本人就是尊奉明教和弥勒教获得成功的,因而也决不允许别人利用这种形式来影响他的统治。有人指责朱元璋背叛白莲教,吴晗却认为,明封建王朝用严刑取缔,压制秘密宗教,目的是维护、巩固明封建王朝的统治。也就是说,朱元璋取缔邪教是无可非议的,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其二,关于朱元璋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吴晗认为,地主对封建统治集团和农民来说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他们拥护当前的统治,倚靠皇朝的威力,保身立业。朱元璋让户部保荐交租多的地主,任命为官员,粮长。一面又指责富民多豪强,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他把一部分地主迁到京都,削弱地主在各地方的势力。同时,通过田地和户口的普查,制定了鱼鳞图册和黄册,颁布了租税和徭役制度。大量漏落的田地户口通过登记固定下来,皇朝从而增加了人力物力,稳定和巩固了统治的经济基础。

其三,关于朱元璋采取的“以猛治国”的方针。为了巩固政权、循正吏治,朱元璋采取“以猛治国”的方针,来加强中央集权。他对贪官污吏采取严刑惩治的办法。他说,过去在民间,见官不恤民,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对“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他认为,“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为此,制定了很严厉的法律。朱元璋痛斥这些贪官是“害民之奸,甚如虎狼。”

吴晗指出,应该承认,在朱元璋执政一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因而,吏治也是比较清正的。

其四,关于朱元璋大搞封建集权的作法。除了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外,朱元璋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废除丞相制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权倾一时的宰相胡惟庸,并借此下令取消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吴晗指出,一切大权都由皇帝一个人掌握。“从中书省综掌政权一变而为由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封建专制政权从此更加集中,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诛杀胡惟庸对朱元璋搞封建集权有重要意义,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胡惟庸专权固然当诛,但构成株连的罪证则多属子虚乌有。所以,《朱元璋传》非常明白地指出:“所谓胡惟庸私通日本,串通李善长谋反等等罪名全查无实据。”

为了搞封建集权,朱元璋采取了十分残酷的手段。诛杀胡惟庸之后,又以谋反罪诛杀大将蓝玉,两案被牵涉其中的达数万人之多,几乎把明初的功臣都杀光了。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许多政绩为史家所称许,但诛杀功臣一事却为历史留下不太光彩的一页。吴晗在写了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和蓝玉之后,又写了这么一段话:

不但列将以次被杀,甚至坚守南昌七十五日,力拒陈友谅的义子亲侄朱文正也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被鞭死。义子亲甥李文忠南征北伐,立下大功,也因左右多儒生,礼贤下士,被毒死。徐达为开国功臣第一,洪武十八年生背疽,据说这病最忌吃蒸鹅。病重时元璋却特赐蒸鹅。徐达流泪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不多日就死。

这段话字里行间,对朱元璋诛杀功臣报予极大不满。

特务统治是朱元璋搞封建集权的另一重要手段,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朱元璋搞特务统治是最突出的。吴晗在《朱元璋传》中生动地描绘了朱元璋的特务足迹“无处不到”的情况。其中有这么一段: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吟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元璋对他说:“昨日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出了一身汗,磕头谢罪。国子祭酒宋讷独坐生气,面有怒容。朝见时朱元璋问他昨天生什么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元璋叫人把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他才明白。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朱元璋目的是利用特务网在大臣中构成一种威慑力量,使他们不敢背着他干有损于皇权的事。朱元璋的特务网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组成的,检校是朱元璋专设的特务人员,任务是“专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最著名的特务头子高见贤等人,专门搜集和告发人家隐私的勾当。使官员人心自危,都很害怕他们。朱元璋说:“有这几个人,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确实,在高见贤等人得势时,就连朱元璋亲信的元勋李善长也怕他们,日夜提心吊胆。当然,特务统治名声不好,加上大小特务假借皇威作恶多端,特别是后来迁都北京,演化成东厂,成为明皇朝黑暗势力的一角,遗臭于后代。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吴晗在斥责了朱元璋的特务统治之后,同时对朱元璋使用特务统治加强封建集权,作了颇有见地的评价:

要组织这样的力量、机构,进行全国规模的调查、登记、发引、盘诘工作,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准备周密的计划,以及必须的监督工作。差不多经过三十年的不断斗争,朱元璋和他的助手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自己的统治机构,威慑力量,逐渐发展、巩固,使之比前代更为完善。

至于文字狱,《朱元璋传》见解也有独到之处。吴晗认为这种历史现象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起的。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是一部分旧地主阶级的文人对新兴皇朝臣属关系的斗争。他们的阶级立场很坚定,认为造反的穷苦农民怎能作皇帝,对地主进行统治,因而拒绝和新朝合作。

贵溪儒士夏伯启,苏州文人姚润、王谟都拒绝和新皇朝合作,宁死不为新朝效劳。朱元璋兴文字狱惩处这些对新朝抱敌对态度的人是情有可原的:从历史的进程看,朱元璋推翻腐败的元王朝,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拒绝合作的地主阶级文人,就其立场和态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至于,朱元璋用文字细节和他自己出身经历的禁忌来兴文字狱,把这场本来是新旧势力的斗争,演变成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戮大批知识分子,那又暴露出朱元璋残暴的一面。对此,吴晗指出:朱元璋“用他自己的政治尺度、文化水平读各种体裁的文字,盛怒之下,叫把作这些文字的文人,一概拿来杀了”,从而造成对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浩劫,这是应当受到谴责的。

吴晗认为,朱元璋在巩固朱明王朝政权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手段,有其建树的一面,也有其残暴的一面。他用了无数的功臣、无辜的文人、官吏、百姓的血来巩固他的政权。《朱元璋传》对这段历史作了这样的概括性的描述:

朱元璋用严刑重罚,杀了十几万人,杀的人主要是国公、列侯、大将;宰相、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生、文人、学者;僧、道;富人、地主等等,总之,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他心目中的敌人。他用流血的手段进行长期的内部清洗工作,贯彻了“以猛治国”的方针,巩固了朱家皇朝的统治

是个好皇帝。他领导人民推翻了元朝,(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是蒙古人建立的,他残酷地镇压汉族人民)。朱元璋在位期间严历地打击贪官污吏,对贪官实行了剥皮填草。但他对官员有点过度残酷,忠臣也被他杀了不少。

有啊!1、结束元朝后期混乱局面,避免国家分裂。
2、复兴汉文化。
3、调整阶级关系,农民和奴隶的地位上升。
4、发展生产。
5、北京的紫禁城就是朱元璋建的,明朝初期就搬过去了!
不好的有他大杀功臣。他加强皇权,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但历史上任何一个开国皇帝都会维护皇权而使一些手段,有好有坏,不能完全概括。。。。。。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皇帝。他是乞丐出身,又当过和尚,所以当上皇帝后怕别人提起这些事,别人只要提其与他过去相关的,他就杀无赦。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朱的心理很变态。他在位其间法治高度集中,因为杀了N多人吗。。。。。建议看《明朝那些事》,不错的一本书。

统一中国分裂局面是好的 为滚顾自己江山而杀人夜不能算错 他对历史最大贡献就是统一中国

朱元璋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明朝那些旧事儿一说起来,话就显得长。这里,重复一个被重复了N遍、少说也有600百年历史的话题——朱元璋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因为为身居金陵,在前大明的宝地上生活着,对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自然就有了几分欣赏的欲望。写稿子写得头皮发麻之际,就打开影碟机看几集。剧中,朱皇帝由陈宝国扮演,马皇后秀英呢,由冯小刚的老婆徐帆出任。但我在看了大概后,觉得此剧拍得实在无聊,像当年的富翁沈万三在剧成了“小品演员”钱万三不说,历史上最不好色的皇帝成了风流成性的大色鬼,霸占人家的老婆不说,还要强奸身边侍女,搞得被“破处”女孩要跳井寻死。

  剧中的马皇后没出过坏主意,算个良母,但在朱元璋的“好色”一事上,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生怕老朱废了她似的,断不是良妻。而什么东西一让冯小刚的老婆演本来就会坏事,现在剧本编得有问题,事情就更严重了。马大脚当年是乡下闺女,徐是现代富婆,徐根本就没有找对明妇的感觉,仅徐那细声慢语、半死不活的小资腔调,就让人恶心,毫无一宫之母的威严。

  这样的朱元璋不是传奇,而是离奇了。民间多传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朱元璋的后代,我想不管他是不是朱元璋的后代,把姓朱的祖宗写得这么流氓,他看了心里未必会舒服的,说不定要怒骂——“这完全是豆腐渣作品!”。剧中“好色”形象与民间传说较多的“暴君”版本,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传说,朱元璋杀人如麻,如对贪官,往往是满门抄斩,所以有网友曾戏言朱元璋当反贪局局长最合适,天下的贪官保证吓得尿裤子。不只如此,为了稳定自己的大明江山,对与自己出身入死的哥们大臣也不手软,该杀的杀,该撵的扶,弄得朝里人人自危。最可恶的是,在死后也不让好好地活着,要让后宫群妃殡葬。

  历史上的朱元璋真是流氓成性的帝王,或是一位不通人性的暴君?

  民国时期出版的《明孝陵志》是一本专门记述朱元璋死后事的书籍,从这本书中搜集到的史料里我发现,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坏人”,倒是一位移风易俗的好皇帝。据说,朱元璋生有异象。母亲做梦时梦见一个神仙送给她一粒药丹,服下以后,就怀孕了。晚上出生时,天空突然发亮,如有烛光······

  当然,这些说法不可信,都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的附会之说。不过他小时候家贫如洗倒是事实,全家都因为瘟疫死光了,独剩他一个,当时父、母、哥、兄、弟死后没有棺材,就用芦席子草草包了埋掉。因为自小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朱元璋对天下百姓还是颇厚道的,对鱼肉乡民的贪官决不手软。至于残杀良臣,那是为巩固朱家王朝的需要,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凶残,是另外一回事情。

  朱元璋花了十几年建好了自己的死后睡觉的地方——孝陵。但在临死之前,他留下的“遗留”,并不比现在国家领导家死后要求“丧事从简”逊色,也移风易俗,还忧国忧呢。据《明史·太祖纪》:遗制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可登大位。内外文武官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看朱元璋这遗言,谁还会把他看作是一位好色帝王或暴君?他临死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啊,“奈起自微寒,无古人之博和”,哪像现在的官员,几天官当过,就忘记自己以前是姓什么的了。特别让人觉得了不起(当然不宜用“伟大”一词了,那太肉麻了)是他死后的“丧事从简”和“移风易俗”,且杜绝浪费,可以说在过去的帝王中,鲜有家天下者能做到朱元璋这样。以前用金银财定陪葬的陋俗,朱元璋坚决反对,“丧祭仪物,毋用金玉”。

  正因为这样,包括现在权威的考古学家在内,都认为孝陵内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是明初确实国力不盛,物资不丰;二是因为有他这遗言。对于在钟山造陵,他考虑会破坏山陵,也叮嘱,“毋改作”。现在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明城墙就是朱璋留下的,城墙不是方方正正的,而依山形地形湖形的自然地理面貌修筑,在保护环境上,朱元璋是最好的,用时尚的话说他是绿色皇帝呢,这是有史可查的。

  最让老百姓和大臣心里心服口服,要歌功颂德的是,朱元璋不想因为自己的死而扰民。以前老百姓遇白事,儿子还要守孝三年,一国之君死了,是国丧,天下臣民更要讲究了,注意礼仪行为。但朱元璋一改惯例,破四旧立新风不迷信,人不是能哭活过来的,规定三天后就把白孝服给脱下,该结婚结婚,该嫁闺女嫁闺女,一句话,该吃吃该喝喝,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皇帝,多么难得啊。

  至于最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既是家言,也是国言,朱元璋担心自己的王子回南京奔丧,让外敌乘机入侵,麻烦就大了。后来有史学家考证朱元璋出此言另另有用意,也是为了防止皇子们回来惹事夺权。事实上,当时燕王朱棣确实已带人赶到了淮阴,欲图谋不轨。如果不是朱元璋有先知先觉,恐怕在自己死骨未寒,故宫内就血流成河了,燕王不会等到三四年之后才想到“清君侧”,才把自己的侄儿朱允炆赶出京城,弄得至今下落不明。其实,朱元璋这一点也是历史帝王,包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去世后,都会交代的。根据解密的资料,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八大军区也是按兵不动的,密切注意边境和特殊地区的安全防卫。

  但朱元璋让后人最不能接受的一点,也可以说不得人心的,是他恢复了活人陪葬制。但我翻了许多史书,却没有发现他有这个”遗言”,如果有的话,作为一本集大成式的考证史书《明孝陵志》是不可能不辑记的。根根当时的记载,为朱元璋陪葬的嫔妃确实不少,明确的记载是40个。另外还有10多名宫女,不像民间的传说,有上百的宫女被活活勒死陪葬,这可能是误传。

  我曾向南京明孝陵博物馆专家讨教过此事,他们也不能明确证明,只说是一个历史之谜,因为至今连陪葬坑都找不到。几年前,相关部门请南京大学的地质、历史学家,用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探查到什么,只证明孝陵没有被盗过,惟让考古学家兴奋的是,在陵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些人骨,但因为数量太少,不像陪葬坑。需要说明的,嫔妃和宫女生殉,我认为并非朱元璋的意思,而是继任者朱允炆为显“孝心”,讨好地下的老头子而下的令,如果真是这样,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的朱元璋争议不少,他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确定大中国版图那样有丰功伟绩;也没有成吉思汗横征欧洲、将中华疆域扩至最大的不朽战史。但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肚皮的小和尚,顺利登上了华夏帝国的宝座,而且得到当时人民群众拥护,让中国的帝王社会再现一时封建的辉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嘛,朱元璋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至少是一个好皇帝,肯定不是一个好色皇帝,离大流氓要多远有多远呢!

  明朝那些旧事儿一说起来,话就显得长。这里,重复一个被重复了N遍、少说也有600百年历史的话题——朱元璋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因为为身居金陵,在前大明的宝地上生活着,对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自然就有了几分欣赏的欲望。写稿子写得头皮发麻之际,就打开影碟机看几集。剧中,朱皇帝由陈宝国扮演,马皇后秀英呢,由冯小刚的老婆徐帆出任。但我在看了大概后,觉得此剧拍得实在无聊,像当年的富翁沈万三在剧成了“小品演员”钱万三不说,历史上最不好色的皇帝成了风流成性的大色鬼,霸占人家的老婆不说,还要强奸身边侍女,搞得被“破处”女孩要跳井寻死。

  剧中的马皇后没出过坏主意,算个良母,但在朱元璋的“好色”一事上,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生怕老朱废了她似的,断不是良妻。而什么东西一让冯小刚的老婆演本来就会坏事,现在剧本编得有问题,事情就更严重了。马大脚当年是乡下闺女,徐是现代富婆,徐根本就没有找对明妇的感觉,仅徐那细声慢语、半死不活的小资腔调,就让人恶心,毫无一宫之母的威严。

  这样的朱元璋不是传奇,而是离奇了。民间多传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朱元璋的后代,我想不管他是不是朱元璋的后代,把姓朱的祖宗写得这么流氓,他看了心里未必会舒服的,说不定要怒骂——“这完全是豆腐渣作品!”。剧中“好色”形象与民间传说较多的“暴君”版本,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传说,朱元璋杀人如麻,如对贪官,往往是满门抄斩,所以有网友曾戏言朱元璋当反贪局局长最合适,天下的贪官保证吓得尿裤子。不只如此,为了稳定自己的大明江山,对与自己出身入死的哥们大臣也不手软,该杀的杀,该撵的扶,弄得朝里人人自危。最可恶的是,在死后也不让好好地活着,要让后宫群妃殡葬。

  历史上的朱元璋真是流氓成性的帝王,或是一位不通人性的暴君?

  民国时期出版的《明孝陵志》是一本专门记述朱元璋死后事的书籍,从这本书中搜集到的史料里我发现,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坏人”,倒是一位移风易俗的好皇帝。据说,朱元璋生有异象。母亲做梦时梦见一个神仙送给她一粒药丹,服下以后,就怀孕了。晚上出生时,天空突然发亮,如有烛光······

  当然,这些说法不可信,都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的附会之说。不过他小时候家贫如洗倒是事实,全家都因为瘟疫死光了,独剩他一个,当时父、母、哥、兄、弟死后没有棺材,就用芦席子草草包了埋掉。因为自小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朱元璋对天下百姓还是颇厚道的,对鱼肉乡民的贪官决不手软。至于残杀良臣,那是为巩固朱家王朝的需要,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凶残,是另外一回事情。

  朱元璋花了十几年建好了自己的死后睡觉的地方——孝陵。但在临死之前,他留下的“遗留”,并不比现在国家领导家死后要求“丧事从简”逊色,也移风易俗,还忧国忧呢。据《明史·太祖纪》:遗制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可登大位。内外文武官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看朱元璋这遗言,谁还会把他看作是一位好色帝王或暴君?他临死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啊,“奈起自微寒,无古人之博和”,哪像现在的官员,几天官当过,就忘记自己以前是姓什么的了。特别让人觉得了不起(当然不宜用“伟大”一词了,那太肉麻了)是他死后的“丧事从简”和“移风易俗”,且杜绝浪费,可以说在过去的帝王中,鲜有家天下者能做到朱元璋这样。以前用金银财定陪葬的陋俗,朱元璋坚决反对,“丧祭仪物,毋用金玉”。

  正因为这样,包括现在权威的考古学家在内,都认为孝陵内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是明初确实国力不盛,物资不丰;二是因为有他这遗言。对于在钟山造陵,他考虑会破坏山陵,也叮嘱,“毋改作”。现在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明城墙就是朱璋留下的,城墙不是方方正正的,而依山形地形湖形的自然地理面貌修筑,在保护环境上,朱元璋是最好的,用时尚的话说他是绿色皇帝呢,这是有史可查的。

  最让老百姓和大臣心里心服口服,要歌功颂德的是,朱元璋不想因为自己的死而扰民。以前老百姓遇白事,儿子还要守孝三年,一国之君死了,是国丧,天下臣民更要讲究了,注意礼仪行为。但朱元璋一改惯例,破四旧立新风不迷信,人不是能哭活过来的,规定三天后就把白孝服给脱下,该结婚结婚,该嫁闺女嫁闺女,一句话,该吃吃该喝喝,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皇帝,多么难得啊。

  至于最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既是家言,也是国言,朱元璋担心自己的王子回南京奔丧,让外敌乘机入侵,麻烦就大了。后来有史学家考证朱元璋出此言另另有用意,也是为了防止皇子们回来惹事夺权。事实上,当时燕王朱棣确实已带人赶到了淮阴,欲图谋不轨。如果不是朱元璋有先知先觉,恐怕在自己死骨未寒,故宫内就血流成河了,燕王不会等到三四年之后才想到“清君侧”,才把自己的侄儿朱允炆赶出京城,弄得至今下落不明。其实,朱元璋这一点也是历史帝王,包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去世后,都会交代的。根据解密的资料,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八大军区也是按兵不动的,密切注意边境和特殊地区的安全防卫。


  但朱元璋让后人最不能接受的一点,也可以说不得人心的,是他恢复了活人陪葬制。但我翻了许多史书,却没有发现他有这个”遗言”,如果有的话,作为一本集大成式的考证史书《明孝陵志》是不可能不辑记的。根根当时的记载,为朱元璋陪葬的嫔妃确实不少,明确的记载是40个。另外还有10多名宫女,不像民间的传说,有上百的宫女被活活勒死陪葬,这可能是误传。

  我曾向南京明孝陵博物馆专家讨教过此事,他们也不能明确证明,只说是一个历史之谜,因为至今连陪葬坑都找不到。几年前,相关部门请南京大学的地质、历史学家,用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探查到什么,只证明孝陵没有被盗过,惟让考古学家兴奋的是,在陵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些人骨,但因为数量太少,不像陪葬坑。需要说明的,嫔妃和宫女生殉,我认为并非朱元璋的意思,而是继任者朱允炆为显“孝心”,讨好地下的老头子而下的令,如果真是这样,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的朱元璋争议不少,他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确定大中国版图那样有丰功伟绩;也没有成吉思汗横征欧洲、将中华疆域扩至最大的不朽战史。但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肚皮的小和尚,顺利登上了华夏帝国的宝座,而且得到当时人民群众拥护,让中国的帝王社会再现一时封建的辉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嘛,朱元璋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至少是一个好皇帝,肯定不是一个好色皇帝,离大流氓要多远有多远呢!

明代皇帝简介
答: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总而言之,明世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个无能的皇帝。 明穆宗(隆庆) 明穆宗(1537~1572) 明穆宗庄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

同样是皇帝,更替百姓着想的朱元璋为什么名声不如赵匡胤?
答:待人接物十分的儒雅随和,每一个接触他的人都觉得这一个人非常有皇帝风范。所以这就是朱元璋和赵匡胤之间的区别了,朱元璋出生草莽,赵匡胤出生读书世家。两个人虽然性格差不多,但是底蕴之间就差得太多了。朱元璋是一个莽夫,所以是一个非常粗鲁的人,但赵匡胤却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政治家。

中国古代上一共有几位好皇帝
答:中国历史上10大皇帝 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 【“皇帝...

明朝最差是哪个皇帝?
答:不少对明朝皇帝的评价的文章,大多是分为三种,其一是开国的太祖元璋、成祖朱棣,大家都认为这两位虽然残暴些,但仍算是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祯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进取不肯认输的劲头,同情他到最后敲景阳钟无一大臣至的凄惨。可以说,亡国之君极少有他这样被后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

历史上哪位皇帝最优秀拜托各位大神
答:大明太祖高皇帝 (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讳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太祖高皇帝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明太祖是皇帝吗 明太祖是怎么样的一个皇帝
答:1、明太祖是皇帝,历史上唯一的出身农民的皇帝。2、明太祖即朱元璋。明朝建立者,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 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地)人。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 军,后自立一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

太祖朱元璋一生做了什么?
答: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以平民起家成为皇帝的,除了汉高祖刘邦以外,就是明大祖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得中国封建经济到他统治时期发展到最高峰。当然,朱元璋也并非完人,他最受世人口诛笔伐的事情就是屠杀功臣,但如果不杀掉那些作威作福的功臣,他的改革也将没法...

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
答: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

朱元璋的卑微故事
答:朱元璋不同,他出身寒微,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终成大业,他的个人经历是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传奇。那么作为皇帝的朱璋,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出身的呢? 朱元璋是起兵后打败陈友谅等,建立大明政权的.这里有与众不同处.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的一次,是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其他政权都没有这样的历程.朱元璋还是所有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