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 怎样禅定 体方法师的介绍

作者&投稿:检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禅修——体方法师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
为什么要专注在这些情绪当中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禅修者必须与它们相处。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遇,并能与其平等相处,而非逃避或排斥,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
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也不能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
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只是漠视,或者对其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一定会失去观察它们的最好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很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生气,接下来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意识。
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他与情绪的关系,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接近;如果一直不能贴近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是面对它,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面对负面情绪,抗拒与回避都不是恰当的态度,但是,未经禅修训练的人,在无意识中一直是采用这两种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
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
放松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
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
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像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疼痛、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才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觉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勇猛的精神专注于它,并进行观察的活动。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这就是说,你有处变不惊的能力,稳定在各种情绪当中而不排斥回避。只有做到这种程度,禅修者才可以进入情绪之中去了解它的实相。
当这一类情绪展现时,多数禅修者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安住在身心现象当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们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有理由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模式,为烦恼找出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进行排斥。当一位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这种贯用的狡猾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似乎要与这种人类的本能较量一番。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安住当下的能力多么困难。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习者,训练出这种能力尤为必要;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抵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地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改变对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以前对身心的错误认知,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心理是否清净,情绪是否好,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能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当中。不论感受好或不好,念头多或少,心理混乱或清净,都能安住在那里而不动摇,这是禅修者需要长期磨练的一种能力。

体方法师开示,禅定只有当下!当听经闻法时,不颠倒,正智正念现前,这个当下就是定!
体方法师的禅定方法:
1.在决心打坐以前,宜及早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只有戒行清净了,打坐念佛才能有效果;
2.不管是得遇明师的法缘、对佛法的信心、还是打坐的境界觉受,都和平日的心行,所累积的福报分不开;
3.注意饮食,饭后不要立刻打坐,也不要吃过於刺激或者太难以消化的食物;
4.注意睡眠休息,不要在很困很累的时候打坐,甚至试图以打坐代替睡眠;
5.参加共修活动或发愿自修需要圆满一定数量的,计数只计座上不计座下;
6.念佛时,最好在佛(坛、龛)前,或者在面前放置阿弥陀佛佛像,作为所缘境,也可以帮助摄心。

外不住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体方法师 的禅定方法:
一、在决心打坐(假定无师承情况下念佛)以前,宜及早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只有戒行(比较)清净了,打坐念佛才能有效果。戒定慧,是佛法一切法门宗派共同的次第。
  
二、于现实生活中,不忘以正知正见调伏烦恼,累积福德资粮。不管是得遇明师的法缘、对佛法的信心、还是打坐的境界觉受,都和我们平日的心行,所累积的福报分不开。也就是说,学佛修行,不限於坐上的那半小时一(几)小时,而是尽量落实到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三、注意饮食,饭后不要立刻打坐,也不要吃过於刺激(如五荤)或者太难以消化的食物。
  
四、注意睡眠休息,不要在很困很累的时候打坐,甚至试图以打坐代替睡眠。如此,会养成打坐时堕入昏沉的条件反射。
  
五、如果参加共修活动或发愿自修需要圆满一定数量的,计数只计座上不计座下。打坐念佛,如果计数,宜手持数珠。
  
六、念佛时,最好在佛(坛、龛)前,或者在面前放置阿弥陀佛佛像,作为所缘境,也可以帮助摄心。

体方法师有关居士在家修行戒律~

  在家居士的戒律
——摘自"佛陀教导的佛教"之"大地:佛教在家者的戒律训练'
戒的种类
戒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出家戒此不论,受戒者须依止三师七证剃度和亲近教师学习五年等等;此处论在家戒,在家戒分:
  六无间戒、根本五戒、梵行五戒、梵行八戒、梵行十戒、应学法六大类。
1.什么是六无间戒?说犯此者不悔过必堕阿鼻地狱;即悔过,也在今生无望证解脱果,以彼罪大恶极,自、他力无法救。
  ① 恶心杀父。
  ②恶心杀母。
  ③ 恶心杀圣果证者。
  ④ 恶心分裂合和僧团(如举不实怪论、谬论、道外论、辱骂长老、上座,引起僧团分裂;或以名、利等诱使僧团不和,乃至分裂等等)。
  ⑤ 追随道外人士,恣意攻击佛教;或偷盗佛教三藏伪称道外法;或以道外法伪编佛经、论;或偷盗毗奈耶传承至道外流派等等。
  ⑥ 往昔佛陀在世时为恶心出佛陀身血,今佛陀四大身已灭,故无此戒。但可以另戒补,即:无知、恶心谤佛陀、辟支佛陀、阿罗汉、乃至预流向等无智、无德、非圆满、不良、未究竟等等。不过此条无间戒经过净化是还有可能今生解脱的。另有强暴出家比丘尼,也属于犯无间罪业.
2.什么是根本五戒?这是佛教居士遵守的:
  ① 杀生戒 重犯为杀人。至于杀生物(如大到牛羊,小到鸡鸭)等也应该尽量避免。 意外为过失杀人或动物。 自卫时误杀,不犯。 特殊者中:教唆他人杀和用诅咒类皆为重犯;劝人死,或以邪见为人说燃指、刺血供佛皆为重犯;自杀者为重犯。
  ② 偷盗戒 非己之物,强夺、巧取、暗取等使为己有。 意外为误取,发现后应交还原主;不可能的当布施与己无关系之人;如发现了仍据为己有即是犯。 借他人之物在约定时限外不还是犯。如极亲善的亲戚和朋友之物,虽取无犯。以不分彼此故,已曾默许,不必拘束。
  ③邪淫戒 这主要是指婚姻关系外的性关系和婚外情。 夫妻配偶外的性行为,强迫、骗诱他人的性行为等皆重犯。 特殊者如同性恋等重犯。
  ④妄语戒 未证者自言己已证阿罗汉果乃至预流果及种种未证之三摩地,甚或自言为佛陀等为重犯。 又有对人作无根据的诽谤、恶言,在人与人之间搬弄是非,挑起不和;以种种语言毁伤、无凭之嘲讽、讥笑他人,令人生起烦恼等等;又或对人说谎、恐吓、欺骗等。 特殊的妄语为增上慢,即行人获证三摩地明觉误以为解脱果而说。佛陀制为可以谅解,但今后应谨慎言语,此则不是妄语重犯。又行人实证三摩地或初果等时不甚起慢心,他人不坚持问或不是为证明于法义而轻率言说己已证、所成所证者是为轻犯。
  ⑤ 酒戒 凡不良麻醉品、酒精类之使用或饮用引起失控等,重犯。未醉者中犯或轻犯。《小部.经集》载佛陀语“酒使人迷醉,迷醉使人犯罪”,在此即使不犯罪也难免轻忽言行,给自他带来问题。 生病用药时如必须和酒,可也;但服药酒壮身则轻犯。
3.什么是梵行五戒 除根本五戒中邪淫一戒变为严格之独身梵行戒,其余四戒相同。今论梵行戒,余戒参前。梵行戒即行者要拒绝任何方式之性行为,禁欲、独身而处。
4.什么是梵行八戒?即梵行五戒加以下三戒:
  ① 不卧高广大床,意指单人床。古时尚有云床具限离地八指等,今已开许。
  ② 不涂香、不饰等戒是不使用化妆品、护肤品、首饰等等用品,但可以用肥皂等。
  ③过午不食戒,指太阳过中天二指量即不食饮(约中午一点为时限,包括饭食、果汁、牛奶、茶叶,过此时限皆不食用),除白开水、服药、因病、事不适于饥者等。 此八戒,愿意或者有可能的在家人可在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或三十)四个在家者布萨日受持;勤勇并有条件之在家者也可终生守持,或在数月、数年中发愿守持,是为可赞。
  5.什么是梵行十戒?即八戒加以下二戒:
  ① 不视听歌舞,此者现包括电影、电视、闲杂小说、跳舞、歌唱等娱乐放逸之活动。又,在四布萨日所持八戒中不涂香、不饰与此合为一戒。
  ② 不触金银,此者包括不使用货币、不蓄存货币。此事在家人极难终生守持,也不要求守持,但有行者愿持也可以,一般可在四布萨日。如终生守持,则如出家未具足戒(沙弥戒),《中部》载迦叶佛陀时其在家弟子陶工终生持此十戒,为三世佛陀所赞。
6.什么是应学法?应学法包括戒制外的可作和不可作,极为广大,今略论数项:
  ① 尊敬比丘,见比丘行礼;与比丘共坐取蹲踞或跪坐,不用脚对着比丘;如有问题,当先思考好再简洁发问;不对比丘作怪论、嘲讽;言行自护,不使比丘觉有不好的表现。
  ② 尊敬于法,即听、问佛法时听、问者要脱鞋,并取低座,尽量不打断说法;另未听懂之法不可胡解,不知当知不知事。
  ③ 女性在家者应知,不可单独与比丘共处,此对其比丘是犯重戒,至少旁边要有一个七岁以上的男性在家行者伴坐。 《长部.涅磐》中载,佛陀入灭前告诫阿难尊者:尽量回避与女性交往,不能回避则当不语,不能不语则当谨慎自心。此者实非女性之过错,乃某些比丘其心尚未调伏,有失误之可能,故如此作。
  ④ 正确的职业。佛陀告诫在家行者不作不良职业,如:酒店、歌舞场所、妓院、刽子手、投机者、杀畜者、收税员等等。总之,使心污染之职业应尽快回避。
  ⑤ 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安排清净、整洁之起居环境,尽量避免与不良言行者和持道外异见者频繁交往,不与烦恼且执著者交往。常与禅者共处,有利修道。
  ⑥ 四威仪(行、住、坐、卧)要念念分明,使之端正、不放逸、不懈怠。又如《纯真经》所云守护根门、警觉精进、饮食知量等。
  ⑦ 尊重道外宗教人士,不要因宗见不同便恣意、非客观地攻击、辱骂、诽谤、嘲讽;不要把自派宗教强加于给他人,造成争论。须知:无论如何,他派宗教其目的也是在追求永恒之真理,并向于善。只是他们没有发现我们之道路,但就其本意也是好的。有些宗教的人士也获得了许多外在和内在之成就,故没有必要贬低他派人士。《小部.法句》云:“征服己者,世间最胜”。
  ⑧ 避免迷信等法,不作占卜、天象、咒术、说鬼神、附身等事,见《长部.梵网》。
如是,行者明晓于此,更应使之实行。在日常当量力布施、慈善助人,并忆念佛陀、正法、僧伽之善德,使心合于道。

体方法师,法号性广,俗姓刘,亲近台北县“福慧寺”开山和尚慧三长老,出家前即长期带领居士学习佛法,1993年依止福慧寺第二任住持钦因和尚披剃,1994年8月于高雄县妙通寺受具足戒。 法师立志弘法利生,受戒后第二天即开始说法,由于深感自己在浩瀚法海探索二十馀年,因接触印顺导师“妙云集”后,对佛法方能清晰明白,为感恩印顺导师抉择佛法之启发,发愿推广介绍印顺导师思想,遍洒导师法雨甘露,广播世间菩提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