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是记叙文还是散文? 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班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州园林》是说明文 同时还是散文范围很广泛包括说明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的特征,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说明文
刚刚在学这一课..

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文

《苏州园林》的体裁是什么~

本文是说明文。散文包括说明文,也可以说本文是一篇序,因为本文刚开始是为一篇画作所作。
散文的常见文体是: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
表达方式通常有: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
说明文概念: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向人们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和学习记叙文一样,学习说明文要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明确说明文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起来就不难了。

说明文是客观的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其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

一、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按运用的表达方式分: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在介绍事物、解说事理时更加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较多地采用摹状貌、打比方、拟人、引用古诗、传说等说明方法,是文章更生动形象,更加吸引读者。一般科普说明文常用此法。如《中国石拱桥》第一段,《大自然的语言》第一、二段。

科学性说明文:写法平实,语言简洁,对事物或事理做准确而恰当的说明。常用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画图表、作诠释、分类别等说明方法。一般科技说明文、使用说明书、剧情简介等常用此法。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文艺性说明文里可以有平实的说明,科学性说明文里也可运用生动的说明。

2.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还有一种介绍做事情的程序、方法的说明文叫做“程序说明文”。如《统筹方法》、各种菜谱等。

三、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

1.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常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说明事物。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安排文章。一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因果关系(《万紫千红的花》)、由现象到本质的层递关系(《向沙漠进攻》、《死海不死》)、主次关系(《中国石拱桥》的赵州桥部分、《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总分关系(《苏州园林》)、并列关系、相关关系(《看云识天气》在列举各种云同天气变化的关系时,就说明了这些云互相转化的情况。)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和递进式两种。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四、说明文的技巧。

1.突出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抓住说明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由外部特征到内部特征,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说明。

2.揭示本质:通过对某种事物外部特征说明,进而挖掘其深层意义,即深化思想内涵。如《中国石拱桥》在说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揭示本质,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3.条理清晰: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备的条件。一篇好的说明文需根据事物事理本身的顺序,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

五、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下定义: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某种事物或者某个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说明。如什么是“食物”,“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对内涵和外延要做准确简要的说明。



作者: 小鱼大浪 2006-2-10 06:21 回复此发言

--------------------------------------------------------------------------------

2 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2.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某些方面作概括的解释,或者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如说明“水”,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存在。说明“蚯蚓”,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能伸能缩,好像是条弹簧似的。

3.分类别:按一定标准,把被说明事物分门别类逐一说明。一定要注意分类标准的统一,不能把不同分类标准的结果混淆在一起说。如戏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按剧情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4.作比较:把两个(或以上)的相关联的事物或同类事物中性质完全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如《苏州园林》,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5.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再用较为典型有代表性的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如《中国石拱桥》。

6.列数字: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要注意确数和约数的正确应用。如《中国石拱桥》。

7.打比方: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变得通俗易懂、形象可感。如:石拱桥的桥洞称呼性,就像虹。

8.画图表:用表格、示意图、图片、照片等作为辅助手段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9.摹状貌:对说明对象的形象、情状、特性等进行具体描述,使生动、真切。如《看云识天气》说明云的形状,《中国石拱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千态万状。

10.拟人:运用拟人手法一般写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11.引用: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文献、成语典故、谚语俗语、历史传说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等来说明事物事理,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可使说明生动。如《中国石拱桥》《说“屏”》《死海不死》。

和修辞方法一样,根据说明对象的需要,各种说明方法可综合使用,并非截然分割的。

六、说明文的阅读。

阅读说明文要做到: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特征,明白说明方法。这样解答就不难了。因为一般说明文的阅读题总是围绕说了哪几个特征、按什么说明顺序、文章采用什么结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出的。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是阅读考查的重点。阅读时要弄明白这里为什么用确数或约数来表示数量,要着重领会表示数量、范围、程度等副词的表达作用,要领会弄清表示空间位置的方位词和观察点。

解答阅读题时,先要读懂原文,仔细审察题干,明白命题要求,再去原文找准的相关语句或段落,因为一般答案总在命题的前或后附近。如是选择题,要注意排除干扰性选项,注意和原文比较,有什么改动,如词语增减替换,句子的顺序颠倒等,改变以后意义有什么变化,经过比较分析,找出正确选项。

哪里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知识点总结
答: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

苏州园林课文是哪一篇?
答:小学课本拙政园三年级。《拙政园》一般出现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它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描写了苏州的名胜古迹——拙政园的美景和历史背景。这篇文章通常作为课文进行学习和阅读理解训练。拙政园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建于明代,原名为东园,后来被改名为拙政园。拙政园以其...

关于《苏州园林》的教案
答: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四、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

有关苏州园林的散文
答: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网师园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象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

请比较下《苏州园林》和《春》这两类作品教学上应注意的差别?
答: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2、 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教学设想:1、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2、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

苏州园林是几年级的课文??
答:苏州园林是八年级的课文。《苏州园林》写于1979年2月6日。作者叶圣陶于1894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于此,他早已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尽收心胸,而且由文章可知,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作者由苏州园林想到了童年,然后作者主要围绕苏州园林介绍其种种特征。先是指出...

如何将散文改为说明文?
答:会比较枯燥些。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答: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篇6 《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

记叙文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几种叙述方法本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
答:①从主到次:《中国石拱桥》第9段成就原因 ②从简单到复杂:《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③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④从整体到局部:《苏州园林》全文结构 ⑤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化石—大陆漂移 ⑥从结果到原因:《被压扁的...

初二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二上册《苏州园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上册《苏州园林》教案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 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