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流桥 KBPC与kbp有什么区别?能相互替换吗? 葵青区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凤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两种参数都是一样的,外形不同而已。前面字母表示外形,后面字母表示参数。都是3A1000V,KBPC是方形的,KBP是扁的,看适用在什么地方,只要线路板允许,都可以用的

葵青区的介绍~

葵青区是香港十八个行政区域之一,位于新界西南面,由葵涌区(面积1023公顷)及青衣岛(面积960公顷)组成。根据政府统计处按区议会分区划分的人口及住户统计资料,2007年中葵青区的人口约为516,600,超过75%的居民在公共房屋居住。葵青区除有一个全世界最繁忙的货柜码头外,香港多项重要基建工程亦坐落于此,包括机场铁路、三号干线及青屿干线,故使得该区成为香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此外,区内亦保留了不少历史遗迹和传统风俗。

“葵涌”一名最早见于明朝郭棐编撰的《粤大记·广东沿海图》[4]内,同图在“葵涌”旁有一个岛屿名“春花落”,现时青衣岛东南方有一个小山峰亦称春花落,相信“春花落”是“青衣”的古名。清朝康熙年间王祟熙所编的《新安县志·都里》中的“官富司管辖村庄”记载有“葵涌子”及“青衣”。葵青区是由葵涌区和青衣岛组成的,所以区名取前两个名。19世纪末,荃湾分为四个“约”:海坝、葵涌、青衣及石围角,四约首领组成“荃湾安全局”,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当中葵涌约及青衣约位于今日的葵青区。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并把新界分成“八约”管治。现时的葵青区连同荃湾被划入“九龙约”。1906年,政府开始成立“理民府”制度来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两约,荃湾以北之地归“北约”,荃湾则属“南约”,所在地设在香港岛。1941年12月,日本领占香港,荃湾被归入九龙,自成一区称为“荃湾区”。1948年,立法局通过“新界行政法例”,荃湾再次归入“南约”管辖。1966年,荃湾从“南约”分治出来,独立成约,称为“荃湾约”。1977年,政府宣布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区的谘询委员会,在荃湾设立“荃湾地区谘询委员会”,巩固了日后成立“荃湾区议会”的基础。1985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区议会”从荃湾区中分拆出来。1988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区议会”改称“葵青区议会”。1990年,新都会广场启用,同年4月20日,87年首季动工连接沙田的城门隧道通车。1997年,青屿干线、长青隧道及青葵公路通车。1998年,东涌线及机场快线通车。1999年,葵青剧院及青衣综合大楼启用。2002年2月,青衣北岸公路通车。2009年,昂船洲大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