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理论的光色原理 请问什么是色光,色调三原色。他们的混色原理是什么?

作者&投稿:成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于色彩的研究,千余年前的中外先驱者们就已有所关注,但自18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真正给予科学揭示后,色彩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的由来”自然成为第一命题。
所谓色彩术语,即色彩的专用名词。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基本知识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阐述色彩原理与规律的必要的中介语言,所以应在开始就作为讲解的内容。
经验证明,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是通过发现差异,并寻找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视觉经验得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没有光就没有色。白天使人们能看到五色的物体,但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倘若有灯光照明,则光照到哪里,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7世纪后半期,为改进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的清晰度,牛顿从光线通过玻璃镜的现象开始研究。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将一房间关得漆黑,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让太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三角形挂体的玻璃三棱镜。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奇迹: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一色紧挨一色地排列着,极像雨过天晴时出现的彩虹。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条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谱。
牛顿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告诉我们,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象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种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
光、眼、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亦是色彩实践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光、可见光、光谱色
要了解牛顿发现的光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还须从光的本质中寻找答案。
所谓光,就其物理属性而言是一种电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为人的视觉器官——眼所接受,并作出反应,通常被称为可见光。因此,色彩应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可见光刺激眼睛后可引起视觉反应,使人感觉到色彩和知觉空间环境。可见光很普通,凡视觉正常的人都可感觉到它。可见光又神秘莫测和千变万化,因为除了看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接触、稳定和认识。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曾观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几乎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牛顿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这说成是“破碎了的光”。
很显然,可见光不是固体、液体、气体之类的东西,不是细胞、分子、原子,也不是热能、电能、化学能。
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对光的研究逐渐接触到本质。仍然是牛顿,在1678年首先提出,光是物体射出的一种微粒,称为光粒,它以极大的速度由发光体四向射出,达到人眼就产生光的感觉,被称为微粒说。
1678年海根斯等认为,宇宙间弥漫着一种稀薄而具有弹性的介质叫以太。物质发光,则其电子振动,经周围的以太依次传递到远方,成为一种横波,横波进入人眼引起光感,被称为波动说。
1864年麦克斯韦认为,光并不是以太自身的运动,而是以太之中的电磁变化而引起的传播,以太波即电波的一种,被称为电磁说。
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它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具有的这两种性质,在光学上称为“二象性”。
阳光通过三棱镜时随着波长的不同,行进的线路也不相同:紫色光波长最短,行进速度最慢,曲折最大(折射角度最大),红色光波长最长,折射角度最小,其余各色光依次排列,才形成七色光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的表面时产生粒子“碰撞”,部分反射、部分被吸收,这种反射光作用于视觉器官,形成物体色的概念。这些便是光的色散现象和物体色彩本质性科学解答。
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和可见光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只有从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觉,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即常称的光。
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实际上是不同的射线或电波。波长长于780毫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各种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其大小仍用毫微米来计量。
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来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产生的视觉反映。
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即明度差别。
有光才会有色,光产生于光源。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和所有的灯光都是由各种波长与频率的色光组成的,这些色光依次排列,即所谓“光谱”。不同光谱的灯如白炽灯、荧光灯等所发出的光,其色彩感觉也不同。
太阳光的光谱开始被认为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后来有人提出由红、橙、黄、绿、蓝、紫六色组成,理由是青和蓝色光始终未能测定其确切的波长界限差值。关于7色和6色光谱的观点,在色彩学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论,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与色环便于色彩原理的阐述)。因为光谱色的名称不仅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所关心,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也极为关注,出自他们各自的着眼点,对名称含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亦在所难免。例如橙色以色彩学论实为红黄的间色,也有叫桔黄色的,现实中橙色的果实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浅差别,所以橙色只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个总概念,很难以某一个具体的果子为标准。由此可见,色彩的名称本身实际上就存在着不确切性。又如青色,有人认为来源于蓝晶石,因此应该蓝绿色,而蓝才是正色,所以光谱色中应该去青存蓝。在日本,青天的青实际上是我们认为的天蓝,所以在日本的光谱中习惯于去蓝存青。此外,还有认为光谱只有红、黄、绿、蓝、紫五色组成的观点。总之,有关7色、6色、5色的观点可以说至今尚未定论,很难确认某种说法而否定另两种说法,在阅读不同的色彩理论书时,经常会出现说法不一的现象,原因已如上所述。
用颜料配出和色光标准色相一致的六种色,定为颜料的标准色,即为红、橙、黄、绿、蓝、紫。
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物体色的呈现是与照射物体的光源色、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的。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照射下的白纸成红色,在绿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绿色。因此,光源色光谱成分的变化,必然对物体色产生影响。电灯光下的物体带黄,日光灯下的物体偏青,电焊光下的物体偏浅青紫,晨曦与夕阳下的景物呈桔红、桔黄色,白昼阳光下的景物带浅黄色,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绿色等。光源色的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的物体色会变淡,弱光下的物本色会变得模糊晦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度下的物体色最清晰可见。
物理学家发现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而且,各种物体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以物体对光的作用而言,大体可分为不透光和透光两类,通常称为不透明体和透明体。对于不透明物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对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么该物体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吸收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么该物体就呈黑色。如果一个物体只反射波长为700毫微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它各种波长的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则是红色的。可见,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实质上是指物体反射某些色光并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的玻璃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缘故。照相机镜头上用的滤色镜,不是指将镜头所呈颜色的光滤去,实际上是让这种颜色的光通过,而把其它颜色的光滤去。由于每一种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透射的特殊功能,所以它们在相同条件下(如:光源、距离、环境等因素),就具有相对不变的色彩差别。人们习惯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如白光下的红花绿叶绝不会在红光下仍然呈现红花绿叶,红花可显得更红些,而绿光并不具备反射红光的特性,相反它吸收红光,因此绿叶在红光下就呈现黑色了。此时,感觉为黑色叶子的黑色仍可认为是绿叶在红光下的物体色,而绿叶之所以为绿叶,是因为常态光源(阳光)下呈绿色,绿色就约定俗成地被认为是绿叶的固有色。严格地说,所谓的固有色应是指“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在常态光源下产生的色彩。
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征,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只强调物体的特征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物体色就变成无水之源;只强调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认物体的固有特性,也就否定了物体色的存在。同时,在使用“固有色”一词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勿误解为某物体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偏见就是在研究光色关系和作色彩写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观念”。



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的由来”自然成为第一命题。所谓色彩术语,即色彩的专用名词。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基本知识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阐述色彩原理与规律的必要的中介语言,所以应在开始就作为讲解的内容。



光色的原理是什么样的?~

色彩是人眼认识客观世界时获得的一种感觉。在人眼视网膜上,锥状光敏细胞可以感觉到光的强度和颜色,杆状光敏细胞能够更灵敏地感觉到光的强弱,但不能感觉光的颜色。这两种光敏细胞将感受到的光波刺激传递给大脑,人就看到了颜色。
色彩是通过光被我们所感知的。光是由三种基色光混合而成的,实际上是一种按波长辐射的电磁波。太阳是标准发光体,它辐射的电磁波有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以及无线电波等,而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50~750nm,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随着波长的减少,可见光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只有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光称为复合光。人眼感受到复合光的颜色是组成该复合光的单色光所对应颜色的混合色。
光的波长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按种类可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就色彩的系别而言,则可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他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他化学成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会受到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原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
(2)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色为品红、黄、青(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颜料三间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的三原色。这种交错关系构成了色光、颜料与色彩视觉的复杂联系,也构成了色彩原理与规律的丰富内容。
(3)复色: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青、黄与蓝、绿与洋红)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灰调色。
由于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这样便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色光中没有复色;二是色光中没有灰调色,如两色光间色相加,只会产生一种淡的原色光,以黄色光加青色光为例:黄色光+青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白色光=亮绿色光。

对于光源,其颜色叠加的效果是同时显示出各光源的颜色效果,如红+绿,结果就是黄色。
对于物体,其颜色叠加效果是显示出各个颜色所共同反射的颜色。如,黄色的物体,反射红光和绿光较多,而蓝色的物体,反射绿光、蓝光和紫光较多,加在一起,就是他们共同反射的颜色,也就是绿色了。
所以说,光源的颜色叠加,会越来越亮,颜料的颜色叠加是越加越暗。
另外,光源的颜色是纯色,只与光源本身有关。如,红色的光源,它的颜色就是红色,不管你把它放到什么环境下,都不改变它的颜色。但是颜料的颜色不是纯色,还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学过美术的人就知道这是“固有色”与“环境色”。)
三原色和三基色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说用从理论上讲,如果有三种颜色可以组合成其它任何一种颜色,那么这三种颜色就是三原色或三基色。
从颜色混合原理上讲,一般分为光学三原色(遵循颜色加法原理)和印刷三原色(遵循颜色减法原理)
光学三原色:红(Red)、绿(Green)、蓝(Blue)
组合的颜色:红+绿=黄(Yellow);
绿+蓝=青(Cyan);
红+蓝=品红(Magenta);
红+绿+蓝=白(White)
这里所写的颜色都是100%颜色的叠加。随着它们叠加比例的不同,则产生不同的色彩
印刷三原色: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
组合的颜色:青+品红=蓝;品红+黄=红;黄+青=绿;青+黄+品红=黑。
这里所写的颜色都是100%颜色的叠加。随着它们叠加比例的不同,则产生不同的色彩。由于印刷是通过油墨反射光的原理产生颜色,所以反应出的颜色的纯度与所用油墨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青品黄三色叠加成黑色在实际应用用无法达到纯黑,所以在印刷上会添加一种黑色,形成青品黄黑四色。
电视机,显示器就是光学原理的三原色,颜色是通过三色的不同量的叠加产生的。
书,宣传画等印刷品则是利用颜色的减法原理产生的。
由于光学上的颜色与印刷上的颜色成色原理不同,所以它们所表达的色彩范围(色域)也不同,一般说光学的色域包含印刷的色域。这就是为什么印刷品的颜色有时无法达到显示器或电视机上显示的颜色。
另:印刷的三色中,青色是指一般所说的天蓝色,品红是指一般所说的洋红,玫瑰红。在早期的印刷厂里一般工人称为蓝和红。所以这就造成了印刷三色是:红黄蓝三色的原因。而这与光学的红绿蓝造成了混淆。所以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

简述西方绘画中“点彩派”的主要风格特点。
答:【答案】:(1)点彩派又称新印象派。点彩派在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光色原理,追求外光的表现。他们 不描绘物体的轮廓,而是运用分割法作画,即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地排列在画 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调色更高的亮度。(2)点彩派的基本特征是重科学、重和谐...

多光色是什么意思?
答:在科技领域中,多光色应用非常广泛。科学家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光的传播效应,利用多光色原理研发出LED灯、彩色激光、多彩电视等技术。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究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本质。多光色在艺术领域中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和应用。在灯光秀、音乐会等...

光的色散
答:⑥根据以上各条,可以解释三棱镜使光产生颜色原因与虹的原理等. ⑦自然物的颜色是由于该物质对某种光线反射得多,而对其他光线反射得少的原因. ⑧由此可知,颜色是光(各种射线)的质,因而光线本身不可能是质.因为颜色这样的质起源于光之中,所以现在有充分的根据认为光是实体. (7)牛顿对于光的色散现象的研究方法的...

城市建筑泛光照明设计运用光色的注意点
答:建筑泛光照明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光色成为至关要点,光的颜色具有感情色彩,不协调的光色搭配会使人感到不舒服或不相称,甚至歪曲了建筑的形象。体现建筑物功能 成功的投光照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场所与被照物的特征研究。要懂得“藏拙”,将有缺陷处尽可能令其黑暗而不露。选用白光还是彩光,采用...

色彩点彩派技法
答: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此派比印象派更进一步的运用科学化的描写法追求对外光的表现。运用色彩的分割理论,即分割法作画。从光学原理看,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分割法是色光的混合,能增加...

LED灯光为什么会发出五光十色的彩
答:1.历史上第一个LED所使用的材料是砷(As)化镓(Ga),其正向PN结压降(VF,可以理解为点亮或工作电压)为1.424V,发出的光线为红外光谱。2.另一种常用的LED材料为磷(P)化镓(Ga),其正向PN结压降为2.261V,发出的光线为绿光。3. 基于这两种材料,早期 LED工业运用GaAs1-xPx材枓结构,理论上可以...

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三原色调配出来吗??
答:是的,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通常说的三原色,即品红(相当于玫瑰红、桃红)、品青(相当于较深的天蓝、湖蓝)、浅黄(相当于柠檬黄)。由英国化学家富勃斯特(1781-1868)研究选定的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多种多样的颜色,不过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

荧光黄怎么调出深兰色
答:蓝、黄、红是最基本的三原色,所以不能用其他颜色调和。你可以用这些和其他颜色选择其他颜色。例如,将黄色和蓝色配合调整,可以调出绿色。多放些蓝色,少放些黄色进行调整,可以调出深绿色。多放些黄色少放些蓝色可以唤起柔和的绿色。三原色的原理可以解释如下:自然界的任何光色都是将3种光色以不同的...

谁可以帮我详细讲一下什么是色彩的和谐原则和所谓的均衡原则
答:画面色层平整;“散除法”——笔迹显露,但色层厚薄变化不显著;“厚除法”——色层错综重叠,用色较厚、厚薄相间;“点彩法”——利用光色的空间、初觉混合原理,用密集的小笔触(色点)塑造形象。(这种笔法用得较少,较难掌握,初学时不宜过早效仿) 此外,水粉画也吸收了油画的刀画技法。可用油画刀作画,也可用自制...

法国的哪一位画家创造了点色的画法
答:画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点组成,好似缤纷的镶嵌画,所以该画派又被称为“点彩派”。因为它的理论是色彩分割原理,也叫“分割主义”艺术。最初的分色法,是画家在调色盘上把各种颜色成分找出来放在一起,不作或少作混合,就搬到画布上去,使每一笔颜色都保留本来的色相,使画面色彩生动而丰富。后来雷诺阿等画家用颜色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