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分析 求一国际贸易专业论文的题目

作者&投稿:谏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章 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

  本章将以史实与数据为依据,考察中日经济关系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历程。重新考察这段历史,就是要从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中理清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脉络,考证两国经济往来在各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关系对两国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考证两国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相互影响奠定基础。

  第一节 复交前的中日经济关系

  中日复交之前,经济往来比较简单,主要是贸易往来,而且此一时期的贸易往来受到了政治限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对于没有外交关系的中日来说,贸易往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为政治需要服务的,其象征意义也更大。

  一、50年代的两次贸易协议与两次贸易协定

  1、第一次贸易协议。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占领下的日本当局曾与新中国有着相当规模的贸易往来,然而由于冷战的需要以及朝鲜战争爆发,日本追随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禁运限制了两国贸易的发展。1952年6月,由日本绕道西欧经过苏联访问新中国的三位日本国会议员高良富、帆足计和宫腰喜助代表日方贸易团体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代表中方贸易团体的南汉宸签订了《中日贸易协议》,这是一个以物易物的简要民间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到该年底各出口3000万英镑。随后的11月,根据第一次贸易协议日本“巴商事”株式会社与中国进出口公司在北京签订了第一个38万英镑的进出口合同,然而日本当局不予批准,第一个合同最终未能履约。由于日方执行美欧的“封锁禁运”,导致了两国贸易迟迟没有进展,中方两次同意展延协议。尽管如此,第一次中日贸易协议也仅仅执行了协议总金额的5%。

  2、第二次贸易协议。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在“日中议联” 的推动下,日本国会通过了《促进中日贸易决议》,日本的贸促运动逐渐兴起。同年9月,“日中议联”接受中国贸促会邀请,组团参观访华。访华期间,双方经过20多天的谈判,于10月29日签订了第二次中日贸易协议。这次协议仍然是同类物资交换的易货贸易协议,协议金额仍然是各方出口3 000万英镑。本次协议在14个月期间,完成了总额的38.8%,比第一次协议的执行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3、第一次贸易协定。第二次贸易协议签订后,中日民间友好运动升温,鸠山、石桥两届内阁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政治氛围下,第一次贸易协定于1955年5月4日在东京签订。与以往不同,此次协定是中国具有民间和政府双重性质的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东京期间签订的;而且在日本一方,以鸠山为首的日本内阁首次对协定表示了支持和协助,此次贸易得以由两国国家银行支付清算。称为协定而不称为协议,正是因为已经与官方发生了联系。协定的贸易额仍然是3 000万英镑,依然是甲乙丙类物资同类易货原则,为期一年并在一年届满之后因协定中的双方互设商务机构问题没有进展再延长了一年。第一年完成贸易协定总额的67.2%,第二年完成77.7%。

  4、第二次贸易协定。岸信介上台后,采取了敌视大陆的政策。谈判第二次贸易协定的日本通商使节团迟至1957年9月才到达北京开始谈判,由于双方在中国在日商务代表机构的问题上迟迟难以达成一致,直到1958年3月日本通商使节团再次访华才签订了第二次中日贸易协定。此次协定仍然采取同类物资易货的原则,协定金额发生了变化,即一年内各方出口3 500万英镑。然而,由于1958年5月长崎国旗事件 的发生与日本政府的错误态度,该协定仅履行了一小部分。随后,中日贸易完全中断。

  二、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

  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荣作三届内阁的对华政策,基本上都是“政经分离”——政治上承认台湾,不承认大陆,经济上同大陆进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不过三届内阁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三届内阁期间中日贸易情况也有变化。1960年,对华持敌视态度的岸信介因为在国会强行通过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招致人民的反对,被迫下台。其继任者池田勇人对华采取了较为友好的政策,中日民间贸易开始恢复。1962年11月,中日双方代表廖承志和高崎达之助签订了《备忘录》,其中规定:双方开展长期综合的易货贸易,自1963年到1967年的第一个五年内,列出双方有计划长期供应的主要商品货单,平均每年进出口交易总额约为3 600万英镑。此外,双方还同意互设常驻机构、互派记者。1963年6月,中日间第一个成套设备合同签订,并使用了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随后又签订了两项大型合同,但由于日本受到台湾和美国的压力,不再使用日本输出入银行的贷款;而最后这两笔合同也因“吉田书简” 事件而失效。佐藤上台后,对华政策再次转向,中日间贸易受到影响,因而未能在1967年备忘录第一个五年结束后续签贸易。尽管佐藤上台前后,中日关系处于低谷,但是直到中日复交日本中小贸易商社仍然同中方有相当数额的贸易往来。

  从表一来看,中日贸易额在1960年代初期之前一直都是相当小的,但是1960年代中期以后中日贸易额却有很大的增长,尽管1964年佐藤上台后对华采取了较为敌视的政策。之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对华政策较为友好的池田内阁同中方签订了长期贸易合同,这些合同的相当部分得到了执行;另一方面,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在1960年代初期严重恶化,使得中苏贸易受到了极大影响。此时中国需要的进口的大部分物资和产品都转向从日本获得,因而中日贸易额较大。

  表一、复交前的中日贸易历年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历 年 中国经贸部统计 日本通关统计
  中方出口 中方进口 合计 日方出口 日方进口 合计
  1950 21 26 47 19 39 58
  1951 0.9 11 12 5 21 27
  1952 3 1 4 0.6 14 15
  1953 6 3 9 4 29 34
  1954 20 14 35 19 40 59
  1955 58 25 83 28 80 109
  1956 64 63 128 67 83 150
  1957 59 55 114 60 80 140
  1958 32 48 80 50 54 105
  1959 — — — 3 18 22
  1960 — 0.1 0.1 2 20 23
  1961 21 14 36 16 30 47
  1962 31 42 73 38 46 84
  1963 64 64 129 62 74 137
  1964 141 160 302 152 157 320
  1965 192 261 454 245 224 469
  1966 269 333 603 315 306 621
  1967 233 304 537 288 269 557
  1968 204 334 539 325 224 549
  1969 222 381 582 390 234 625
  1970 223 582 806 568 253 822
  1971 281 592 873 578 323 901
  (资料来源:转引自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2月,第188页,189页)

  第二节 复交后的中日经济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尼克松总统上台后美国的对华战略也因而发生了变化。1971年10月25日,在联大第26届大会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随后不久,1972年2月21日至2月27日,尼克松一行终于实现了北京之行,中美双方于27日发表了“上海公报”。这两件大事,震动了整个世界。而日本所受到的冲击又是比其他任何国家更为巨大的。

  多年以来,日本一直追随美国“遏制”中国,但是日本在尼克松正式发表将访问中国的讲话之前几分钟才最终得知美国与中国的接触。美国的“越顶外交”给日本带来的所谓“尼克松冲击”震撼了日本朝野,同时也正因为美中关系的改善,日本才得以获得了美国的允许而与中国建交。田中组阁之后,迅速与中国接触,并于1972年9月29日发表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终于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去除了中日发展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政治障碍,从此中日经济关系也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新时代。

  复交之后的中日经济关系也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中日复交到90年代初期,两国发展经济关系,同时也考虑中日友好的大局;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两国间被初期的友好所暂时掩盖的问题以及两国发展之中产生的新问题均浮出水面,经济关系中“友好”的因素越来越少,逐渐走上常轨。另一方面,尽管复交之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复交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中日经济关系

  复交初期,双方的友好关系在从官方到民间的各个层次上迅速发展,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好感日益加深,双方往来频繁。良好的政治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大环境,双方经济合作大大发展。

  (一)、贸易关系。

  1、政府间贸易协定、长期贸易协议的签署和贸易混合委员会的成立。复交之后,两国政府立即根据联合声明着手进行两国政府间一系列协定的谈判,在经过多次磋商之后,中日政府间贸易协定终于在1974年1月签订。这一贸易协定是中日间第一个正式的“政府间”贸易协定,周恩来总理在1960年提出的三原则中的“政府协定”终于实现,两国贸易关系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在这一协定的基础上,在中日两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贸易大幅度增长。

  中日两国贸易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贸易的新篇章,为了巩固两国间的贸易联系同时也是实现日本经济界人士就长期贸易协议问题提出的设想和建议,1978年2月14日,稻山嘉宽和土光敏夫率领日中长期贸易访华团到达北京,并最终于16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长期贸易协议。该长期协议“期限为1978年至1985年共8年,规模为各方出口金额累计100亿美元。日方在头五年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口技术设备70亿美元至80亿美元,建设器材20亿美元到30亿美元;中方在头五年逐年增加原油、炼焦油、动力煤出口,原油从700万吨逐渐增加至1500万吨,煤炭从50万吨逐渐增加至370万吨,后三年的数量另订。” 1979年3月,长期协议委员会双方负责人举行定期会晤,签订了会谈纪要,一致同意将协议的期限延至1990年,在协议13年期间,将原定目标金额再增加一至二倍,即各方出口200—300亿美元。后来,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双方也对协议的内容做适当调整。

  根据中日贸易协定,中日双方政府还组建了贸易混合委员会,自1975年开始委员会召开了多次会议。通过接触、协商,更好的解决了双方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如贸易平衡问题、产权问题、关税问题等等摩擦,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该委员会通过定期协商、及时解决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助于两国贸易更加健康的进行,推动了两国的贸易往来。

  2、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

  复交以来,在良好的氛围下,在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在贸易结构上,由于双方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还是垂直分布。

  1972年中日贸易额仅10亿多美元,1975年达到了近40亿美元,1981年几乎达到了100亿美元,是1972年的10倍,1991年又迅速跃升至200多亿美元。中日贸易在双方的贸易总额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以1985年为例,按照中国外贸部的统计,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约592.1亿美元,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7.8%左右,占中国外贸对象国首位;按日本海关通关统计,1985年日本外贸总额3051.4亿美元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6%,为日本外贸对象国中第二位。

  从表二中可以看到,中日贸易规模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友好的政治氛围为经济往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政府间各项协定的签署也极大地便利了经济交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70年代逐渐走上正轨,尤其是1970年代末之后,中国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建设需要进口大批物资。早在60年代中苏交恶以后,中国失去了东欧的技术和设备来源,日本就开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在1979年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又一次形成进口浪潮,日本仍然是最主要的来源。80年代以来,中国轻工业开始加快发展,日本在此期间向中国大量出口消费品和工业原料,1983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只有55亿美元,1985年就达到了150亿美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自从1966年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近20年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来源。

  在双方的进出口结构中,中方出口的主要是原材料、初级产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矿产品、服装和农产品。其中石油和煤炭是中方出口的最主要产品,1978年石油和煤炭的对日出口占到了对日贸易的40%还多,1987年比重下降了,但是也仍达近30%。日方主要向中国出口成套设备、钢铁、化工和机电产品,以重工业制品为主。从中日贸易长期协议中也能清楚地看到这种贸易结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能出口的产品不多,主要也就是自然资源、初级产品,而这些能源正是缺少资源却十分需要资源的日本想要的;同样,日本对华出口以钢铁及设备为主也正是由于中国要进行各方面的建设。两国的贸易交往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表二 复交后初期的中日贸易历年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年 份 中国经贸部统计 日本通关统计
  中方出口 中方进 口 合计 日方出 口 日方进口 合计
  1972 411 626 1038 608 491 1100
  1973 841 1107 1945 1039 974 2013
  1974 1142 1982 3125 1984 1304 3289
  1975 1403 2403 3806 2258 1531 3789
  1976 1222 1816 3039 1662 1370 3033
  1977 1356 2108 3465 1938 1546 3485
  1978 1718 3105 4823 3048 2030 5079
  1979 2764 3945 6709 3698 2954 6653
  1980 3993 4915 8908 5078 4323 9401
  1981 4597 5380 9978 5095 5291 10387
  1982 4860 3746 8608 3510 5352 8863
  1983 4457 4620 9077 4912 5087 9999
  1984 5354 7374 1272 7216 5957 13174
  1985 5610 70830 16440 12477 6482 18960
  1986 4364 9499 13863 9857 5678 15535
  1987 5016 7243 13159 8248 7396 15645
  1988 7133 7300 14433 9475 9852 19328
  (资料来源:转引自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2月,第189页)

  (二)、投资关系

  日本对华投资始于1979年,自1979年至8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在逐步增长,但是总体看来,投资件数比较少,项目规模也比较少。在1984年和1988年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了两次小高潮,但是这两次均属于小规模的试验阶段,投资量不大,而且投资主要集中在饭店、旅馆等投资易于短期收回的的行业和领域,而这两次小高潮也随着中国经济的调整很快衰落了。1979至1990年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件数仅1404件,合同金额总共32.9亿美元,实际执行了27.5亿美元。这一投资规模不仅在同期日本对外投资所占微乎其微,即使在日本对东亚和东南亚投资中也无足轻重。8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远远少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单个国家所吸收的日资。日本对华投资不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刚刚起步,投资的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而且初期也将投资的主导对象定位于港澳和海外华侨;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走向也有很多不同看法,日方对直接投资也仍然有或多或少的顾虑。

  (三)、政府开发援助及其他资金合作

  1、政府开发援助。日本政府自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1979至1984年日本向中国提供第一批日元贷款3 300亿日元,年利率3%,偿还期包含10年宽限期共30年。1984年3月,中曾根康弘首相访华期间表明日本政府决定从1984年至1990年的7年期间,向中国继续提供第二批日元贷款,总额4 740亿日元。

  2、其他资金合作。除了两批低息日元贷款外,日本政府还向中国提供了一些临时政府贷款和少量无偿援助,而且在两国金融业和民间财团中也有广泛的合作。其中主要是日本输出入银行的能源开发贷款和中方在日本发行债券。能源开发贷款是日本政府为了鼓励成套设备出口设立的信贷资金,由专门设立的日本输出入银行管理。1979年5月和1984年12月日本输出入银行两次与中国银行签订备忘录,两次共向中方提供了10 000亿日元的贷款,这两次贷款用于中方采购中方为开发石油和煤炭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器材。此外,为了开辟筹措资金的新途径,在日本四大证券公司和有关银行的协助下,中国自1982年开始在日本发行债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首次在日本发行了私募债,后来中国银行、中信、福建投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等公司陆续在日本发行公募债券。“1982年1月至1987年8月,中方在日发行债券19次,合计金额达3650亿日元和2.5亿美元。” 这些资金合作扩大了中国的资金来源,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经济关系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在各个方面高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绩。

  (一)、贸易关系

  1、贸易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短暂的“平成景气”之后,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96年以后,日本经过一系列调整改革,经济刚刚有了起色,但是却在不久后遭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寒流,日元大大贬值,国内经济再度萧条。在这些情况下,国内需求减少,进口增长停滞不前,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减少。日本从中国进口却较小地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有较大幅度上升,中日贸易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日本外贸增长速度。拿2001年来说,日本对全球贸易出口减少15.7%,进口也减少7.9%,但是惟有对华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4%。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1—1996年,中日贸易年增长幅度均在20%以上,而1990年至今中日贸易也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速。

  从贸易额来看,199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02.5亿美元,1995年达到578亿美元,2002年就突破了1 000亿美元大关, 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则迅速突破了1 500亿美元。1993——2003年,连续11年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早已超过韩国和台湾地区,自1995年以后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贸易伙伴,2004年最终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图一和图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日贸易、美日贸易的变化情况。很明显,中日贸易在不断上升,美日贸易在下降,中日贸易对日本来说越来越重要。

  图一(Fig.2-2(1))日本对中美出口情况

  图二 (Fig.2-2(2) )日本从中美进口情况

  (表格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www.jetro.go.jp)

  另一方面,中日双边贸易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很大。“1990年,对华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出口仅占2.1%,进口占5.1%,而1999年分别上升到5.6%和13.8%。” 2000年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首次达到10%,2003年则超过了15%。对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一度逐年上升,1990年,出口占14.3%,进口仅占6.9%,而2000年分别上升到16.7%和18.4%。2001年以来,出现了新情况。尽管中日贸易额在不断增加,中日贸易在日本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如表四所示),但是在中国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却在降低(如表三所示)。这表明中日贸易关系中持续了几十年的中方对日的依赖——在相当的时期内是严重依赖——出现了变化,日本对中国的依赖性大大增加,而中方对日方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表三 日本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年度 中国进出口总额A 对日贸易额B 比重B/A 位次
  2001 5096.5 877.22 17.2 1
  2002 6207.7 1091.1 16.4 1
  2003 8512.1 1335.7 15.7 1

  表四 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亿日元,%
  年度 日本进出口总额A 对华贸易额B 比重B/A 位次
  2001 913947 107903 11.8 3
  2002 943364 127074 13.5 3
  2003 989241 153689 15.5 2
  转引自薛敬孝:《1980年以来中日经济关系的演变》,载《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一期

  9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强劲发展的原因其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了自身的出口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日本产品和资金的需求量;其二是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战略的转变。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国内资金相对过剩,也使日本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促使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为了减少与美国、欧洲的经济摩擦,日本企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又逐步从欧美转向东亚地区。中国及时地抓住机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日商来华投资设厂。由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增加,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原料及零部件的对华出口。同时日资企业的产品大量反销日本,也促进了中国纺织品、服装家电等制成品的对日出口;其三是双边政府间资金合作的加强。日本政府对华ODA的扩大,对开拓中国市场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促进了民间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和双边经济交流。

  2、贸易结构。90年代以来,中国对日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绝对数量还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但是在整体出口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中国对日出口增长的主力是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中国服装占据着压倒多数的日本服装市场份额。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及游戏用具的出口也迅速增长。档次较高的机械、机器类产品如复印机、照相机、精密仪器类产品的零部件的出口也持续旺盛。中国对日出口产品中工业制品比重的上升,行业间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的转化,甚至部门内生产程序分工的出现,都标志着双边贸易正在向水平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尽管中国对日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在增加,但是纺织、服装及轻工等初级产品和钢性产品居多,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机电仪器产品、弹性产品较少,中日双边贸易结构优化的潜力仍然很大。

  此外,日本对华技术贸易在中国的技术引进中占重要地位。70年代以来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90年代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1990—1999年,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共5280项,总金额达163.22亿美元。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国别中,始终居前4位,其中1993年居第一位,1994—1996年连续3年居第二位。90年代从日本技术设备的大量引进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产业装备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特别是在家电、石油化工及钢铁等行业体现得尤为突出。

  表五 1990年以来的中日贸易历年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中方出口 中方进口 合计 日方出口 日方进口 合计
  1989 81.47 65.16 146.63
  1990 88.71 40.55 129.27 120.54 61.30 181.83
  1991 102.52 100.31 202.83 142.16 85.93 228.09
  1992 116.99 136.80 235.80 169.53 119.47 289.02
  1993 157.80 232.5 390.3 205.65 172.73 378.38
  1994 215.70 263.20 478.90 275.66 186.82 462.48
  1995 284.60 290.05 574.60 359.22 219.31 578.53
  1996 308.70 291.80 600.58 405.50 218.90 624.40
  1997 318.20 289.93 608.58 420.66 217.85 638.51
  1998 296.62 282.07 578.99 368.96 200.22 569.17
  1999 323.99 337.68 661.67 428.80 233.35 662.16
  2000 416.50 415.10 831.70 552.95 304.38 857.33
  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各年版

  (二)、投资关系。1991年以后,在中国吸引的外资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日本再次形成了对华投资的高潮。1992—1995年,日本对华投资达到了第三次高潮。“1992年中国批准的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相当于前13年的总和,当年批准项目数为1 805个,协议日资金额为21.73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7.1亿美元;1993年批准项目数为3488个,协议日资金额为29.6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13.2亿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93.2%、36.2%和185.9%。1994年,日本对中国的投资项目为3 018个,协议金额为44.4亿美元,实际投入20.75亿美元,协议金额和实际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0.5%和57.2%,居中国引进直接投资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第四位。” 到1995年,日本对华投资出现第一个高峰,达到了44.67亿美元。1996年,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和协议额虽然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0.9%和32.4%,但是实际投资额也达到了36.8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7%。主要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此后对华投资放缓甚至有所下降。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除以及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到新世纪之初投资再次出现高峰。200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达到了4301亿美元;据中国外贸部统计,2002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2745个,合同金额53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41.9亿美元。2003年实际使用金额则达到了50.5亿美元,2004年前10个月的直接投资使用金额就接近了这个水平,达到了47.2亿美元。

  根据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统计也可以看出同样的增长趋势。据日本大藏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申报额统计(大藏省只统计一亿日元以上的申报项目),1995年度,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达到了770件,投资额达4320亿日元(44.73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21.1%和74.4%,约占日本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8%和对亚洲地区直接投资总额的36.5%。首次超过对东盟地区的投资总额,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投资国。截至1997年3月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4066件,金额达到157.1亿美元。此后呈现下降趋势,1999年度为761件、838亿日元,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下降到1.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下降,2000年和2001年合同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0%多。 尽管日本对华投资有起有落,但在对华投资国别和地区中始终处于重要要地位。截至2005年2月底,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

中日关系分析及论文~

摘 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 人民 关系 历史 合作 日本

一、 中日关系的现状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
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01,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贸易安排关系研究
0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03, CEPA与广东外经贸发展的新机遇研究
04, 大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05, 中国,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探讨
06, 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之我见
还有很多,http://www.soulw.com/ 上这儿查吧。
参考资料:http://www.soulw.com/

1、 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试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
8、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
9、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 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 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16、 无配额时代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7、 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状况及影响研究
18、 试论欧盟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19、 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 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国与东盟
2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对策
2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 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 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 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 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 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 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 美国贸易301条款:贸易霸权主义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32、 反倾销法: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33、 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 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 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 东盟零关税水果对中国水果业的影响
38、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
39、 新美自由贸易带来的商机
40、 信用证风险如何规避
4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 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中国企业技术进步
43、 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 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主义评析
4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 中日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48、 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50、 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风险
51、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2、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 “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 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 中国外贸运行和展望。
58、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 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 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 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 如何完善我国出口退税的政策机制。
65、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
66、 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 新世纪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及举措。
69、 我国外贸企业应如何防范L/C风险。
70、 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 我国应如何合理利用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72、 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 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 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 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 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 关于国际贸易中单证功能的思考。
82、 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中日关系分析及论文
答: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

美国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
答:分析地理环境对其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1.地理位置: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

资产泡沫日本资产泡沫危机的启示
答:2.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面临资产泡沫危机,其房地产和股市的过热现象相互促进,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动荡,并使日本经济增长长期受阻。3. 为了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需要深入分析日本资产泡沫的形成过程、成因以及后续影响,以此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宝贵的参考。4.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起始点可以...

日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答: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实例
答:如果把上面所说的世界经济的变化加以概括,似乎可以说,未来经济有两大趋势:一个是经济知识化,表现为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另一个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流动的加速。这两大趋势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也可以说,新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

与日本文化经济有关的4个问题
答:经济和文化以及心理等因素是在潜在的层次上起作用,都是作用于成本和收益的,都是因为影响了成本和收益的绝对或相对值而影响了参与行为的。从参与成本来说,成本越小,参与的实际可能就越大,反之,成本越大,参与的实际可能就越小。 在分析参与成本时,主要的分析要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要素是最直接的,即参与主体是否...

...可以在二战战败后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于至于经济居美国之后,世界第...
答:等到重组结束,日本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和协调行动,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占有全部的经营权力。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能指望个人通过买卖股权或参与股东会议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拥有大...

怎样理解过去几十年里,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延伸?
答:中美贸易战和中日贸易争端的发生都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可能会对中日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而中日经济合作的增强可能会对中美经济关系产生积极影响。最后,从文化层面来看,中日关系也与中美关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中美文化交流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
答: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各国的共识,美国、日本、西欧的经济成就让世人瞩目,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经济发展经历了图一和图二所示的二十世纪五六十...

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答:在胡鞍钢博士的回归分析中,有一个潜在的基本假设条件: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单向的,人口增长本身不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注: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讲,人口增长应该是一个外生变量.在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以人口增长(及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或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由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的人口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