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常具有多种字形.请举例说明有哪几种情况,并简析一词多字的形成原因 请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常见的结构有哪些

作者&投稿:矣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您说的应该是异体字,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峰-峯,强-彊,煮-煑。
具体请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77053.htm

00如“礼——”“乱——”之类,在古代就已有之,有的是作为古代的简化字,或民间的俗字,有的是大分裂时期,南北方分别处于不同的统治者统治之下,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就是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造出了许多字,与原来的文字构成了异体字。
00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又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古代词义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变化分为五种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四、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五、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一、判断句
在文言中,“是”很少像在现代汉语中那样当判断词,而多用作代词。因此,文言中的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语气词表示。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
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如: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
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之间加“是”。
4.“……,……”式。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翻译时只需将“为”换成“是”。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主要有“承前省”“蒙后省”的形式。如:
(1)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1)承前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蒙下省,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②屠惧,投(之)以骨。(《狼》)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省略介词
(1)省略介词“于”,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五、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文言文解释实词的方法
答:恶劣、凶恶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

文言文里有哪些通用的字
答: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4.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的意思是“我” 汉语里,我的表示法太多了。除了“我”以外,从古到今,用过的,正在用的有:台(yi)、吾...

文言文辨析下列实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答: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例4中A项的“地方”在句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义;B项的“感激”在句中也是两个词,是“感动奋发...

现代汉语中词的特点是?
答: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汉语...

求古代汉语考研复习题。
答:2.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这种现象叫做( ),它多见于( )词。3.古注可以帮助今人解决阅读古文过程中所遇到的两个方面的障碍,即( )方面的障碍和( )的障碍。4.所谓词的古义与今义,是把( )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与( )的词义相对照而言的,并非指不同...

关于古汉语的用法 一个两个字的词组,意思却有侧重。
答:有的,这种词叫做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

懂得古代汉语的进~~~高分悬赏!
答: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战国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

文言文异读字
答:房读PANG第2声,茅厕读SI, 穹窿"不算别字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 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现象有如下几种: 1。 通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读音不用。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常有这样的情形:本来有的字不用,却用另一个字来代替,造成读者的...

初中语文语法求大神说说学习方法
答:(指示字) 用象征性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笔画来表示意义 同音字 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1、读音相同字形相似;2、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 在形体上较为相近的字:1、笔画不同,字形差异细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别明显 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词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表示1、...

什么叫异构字
答:“裳”与“常”则又有不同,虽然“裳”与“常”都是给表示下衣义的词造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记词功能发生了分化。上述情况表明,汉字的构形与功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为不同的词造的字在使用中记词功能可能发生重合,另一方面,为同一个词造的字,在使用中记词功能又可能发生分化。这使得汉字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