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崔瑗字子玉

作者&投稿:娄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子罕辞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子罕辞玉》,回答4~6 题.(10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诸:故:5.说说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6.你认为子罕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参考答案:4.诸:相当于“之于”.故:所以.5.我把不贪(钱财)看作宝物,你把玉看作宝物.如果你把玉给了我,咱们两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6.子罕是一个廉洁、不贪钱财、十分珍视自己良好品德的人.。

2.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3. 文言文阅读 谢尚,字仁祖

1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②。

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③。

"仁祖曰:"坐无尼父④,焉别颜回?"「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②谢豫章:谢鲲,字幼舆,曾任豫章太守。

③一坐:所有在座的人。坐,同"座".④尼父:指孔子,孔子被尊称为"尼父".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译文」谢仁祖(谢尚)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应答敏捷的上流人才了。

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少年是坐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坐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2讲的是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那年,掉了牙齿,前辈贤达知道他聪颖异常,故意戏弄他说:“你嘴里为什么开了个狗洞?”张玄之应声回答说:“正是为了让你们这样的人从这洞中出入。”

4. 关于汉代崔瑗的史料

传记:(一) 瑗,字子玉,骃子。

年四十,始为郡吏,坐事系东郡发干狱,释归。辟度辽将军邓骘府,骘诛坐免。

复辟车骑将军阎显府,顺帝初,显诛,又坐免。后举秀才,除汲令。

汉安初,迁济北相,被劾,征诣廷尉,免。有《集》六卷。

传记:(二)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

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

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

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

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

今欲与长史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则将以无罪并辜元恶。

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

会北乡侯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

门生苏祗具知瑗谋,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祗上书,禅请为之证。”

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

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

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

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

岁余,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

会病卒,年六十六。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

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简介: 崔瑗,东汉书法家。

字子玉,涿郡安平人。官至济北相。

善章草,师法杜操,韦诞称其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称其学杜操“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唐代张怀瓘《书断》评谓:“点画之间,莫不调畅。”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书:“师法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

利金百炼,美玉天资,可谓冰寒于水。”与杜操并称“崔杜”。

开后世所称章草之先河。 张芝曾学其书法。

著有《草书势》。 其《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己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星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5.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6. 文言文阅读 周书 柳桧传原文及翻译

《周书 柳桧传》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年十八,起家奉朝请。居父丧,毁瘠骨立。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授都督,镇鄯州。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军事。寻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埸。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数年之后,不敢为寇。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居三载,征还京师。

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可谓荣宠矣。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著。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遂令桧镇九曲。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乃相谓曰:「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遂围桧郡。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桧乃大呼曰:「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桧守节不变。遂害之,弃尸水中。城中人皆为之流涕。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赠东梁州刺史。

译文: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柳虬的第二个弟弟。性格刚强直率,处事纵任意气,缺少文才,善于骑射,果敢有断决。年纪十八岁时,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奉朝请官职。为父亲守孝期间,哀伤过度,瘦瘠如骨骸支立。守丧期满除服后,任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公元538年),跟随北周太祖(宇文泰)在河桥作战,因为先登上城墙而立有功劳,被授予都督官职,镇守鄯州。大统八年(公元542年),被任命为湟河郡守,仍然掌管军事。不久加授平东将军、太中大夫的官职。吐谷浑入侵湟河郡边境,这时柳桧兵少,人人心怀忧惧之情。柳桧抚慰并勉励他们,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于是率领数十人先攻击敌军,吐谷浑军队溃败混乱,剩下的部队乘胜进攻,于是敌人大败而走。柳桧因这次功劳被封万年县子,食邑三百户。这时吐谷浑强盛,多次侵犯边境。自从柳桧镇守鄯州,每次作战必定击破入侵之敌。数年之后,吐谷浑不敢再入侵。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柳桧改任河州别驾,转任帅都督。不久被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职位。过了三年,被征召返回京师。

这时柳桧的兄长柳虬做秘书丞,弟弟柳庆做尚书左丞。桧曾经对兄弟们说:“哥哥主管文书,,品评选拔人才;弟弟管理各部门,辅佐朝廷。可以说荣耀了。然而四方没有平静,国家还未统一,我柳桧唯有冒着流箭飞石,到危险的地方去(指作战),来报答国家的恩德。”不久,宇文泰对柳桧说:卿过去在鄯州时,忠诚勇敢,显扬昭著。如今西部边境安定天平,无需劳驾你经营治理。九曲,是国家东部边境,当劳驾你镇守它。”于是下令柳桧镇守九曲。不久跟随大将军王雄讨伐上津、魏兴。平定了这两个地方后,立即被任命为魏兴、华阳两个郡的太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联合党羽,攻围州城。于是这些人相互说:“曾经听说柳府君勇猛强悍,他的锋芒不可阻挡。如今既然他在外面,与其将来让他成为我们这些人的心腹之患,不如先攻击他。“于是包围了柳桧的郡。郡城城墙低矮,士兵少而弱,又没有作防御的准备。连续作战经过十多日,士卒活下来的很少了,于是力竭而城池陷落,柳桧身被十多处创伤,被盗贼抓获。不久黄众宝等人进而包围东梁州,于是绑着柳桧到城下,想让柳桧劝说城中投降。柳桧于是大声呼喊:“这群盗贼只是乌合之众,粮食已经吃光了,马上要撤退逃散了,各位要努力守城啊!”黄众宝大怒,于是来到柳桧身边用武器威胁他说:「赶快改掉你的话!不然,就杀掉你。“桧坚守节操不作改变。于是黄众宝杀害了他,把尸体抛弃在水中。城中之人都为柳桧流下眼泪。黄众宝解围之后,柳桧哥哥的儿子止戈才收了柳桧的尸体回长安。柳桧被追赠为东梁州刺史。

7. 关于汉代崔瑗的史料

传记:(一)

瑗,字子玉,骃子。年四十,始为郡吏,坐事系东郡发干狱,释归。辟度辽将军邓骘府,骘诛坐免。复辟车骑将军阎显府,顺帝初,显诛,又坐免。后举秀才,除汲令。汉安初,迁济北相,被劾,征诣廷尉,免。有《集》六卷。

传记:(二)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今欲与长史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则将以无罪并辜元恶。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会北乡侯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门生苏祗具知瑗谋,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祗上书,禅请为之证。”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岁余,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年六十六。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简介:

崔瑗,东汉书法家。字子玉,涿郡安平人。官至济北相。善章草,师法杜操,韦诞称其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称其学杜操“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唐代张怀瓘《书断》评谓:“点画之间,莫不调畅。”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书:“师法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资,可谓冰寒于水。”与杜操并称“崔杜”。开后世所称章草之先河。 张芝曾学其书法。 著有《草书势》。

其《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己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星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8. 刘挚字莘老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儿时,父居正课以书,朝夕不少间。或谓:“君止一子,独不可少宽邪?”居正曰:“正以一子,不可纵也。”

译文及题目供参考: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小时候,父亲刘居正亲自教他读书学习,从不曾间断。有人说:“你只有这一个儿子,就不能稍微放宽松点吗?”刘居正说:“正因为只有这一个儿子,才不能放纵他。”



~

书法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书法家中的著名人物有李斯、崔瑗、蔡邕。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是相对大篆(金文、石鼓文)而言,又称秦篆。其风格刚柔并济、圆浑挺拔,对汉字的标准化、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2、崔瑗 崔瑗,公元77年-142年,字子...

贾谊的 《吊屈原文》全文及翻译
答:16 崔瑗(公元77—142年):字子玉,东汉文人。哀辞:可能指哀悼刘畅的作品,今不存。刘畅死于东汉和帝十年底(公元98年),当时崔瑗约二十一岁。 17 前式:指为夭折者写哀辞。后来的哀辞,不完全限于幼年。 18 履:践,走。突:冲入。 19 不辞:不成其为辞,不通。 20 仿佛汉武:指和汉武帝所作霍嬗哀辞相似,如“...

下面哪个书法家是明朝的书法家?1.宋潦;2.张芝;3.崔瑗
答:明代的书法家有: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 3\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书法家。2\张芝,(?—192年),中国书法家。

崔家有什么历史名人
答: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崔瑗(77——142年),东汉书法家,安平人,字子玉,崔駰次子,著《崔瑗集》五卷。崔寔(?——170年),字子真,东汉政论家,安平人,著述颇丰。崔烈(?——192年),东汉安平人,崔寔...

姓崔的名人 列举6位姓崔的名人及简介
答: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他弃而不任,返归家园。 代表作品:《四巡颂》、《安封侯诗》、《三言诗》等。3、崔瑗(77年-142年),字子玉,涿郡...

汲冢遗址的汲城简介
答:一位是东汉时期的崔瑗,另一位是西晋时期的王宏。崔瑗(公元78—143年),字子玉,河北安平人,少孤却锐志好学;精通天文、历数和书法。有关典籍记载:崔瑗是东汉著名学者崔?的中子,早孤,锐志好学,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后因事触法被关东郡发于狱中。当时的狱管,精通《礼学》,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二。不久获释...

崔姓 崔氏家谱 崔姓起源 崔姓名人 崔姓的来源 崔姓简介
答:〖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中年弍才号大儒; 少小博学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

安平出过什么名人?
答:圣姑(郝女君),战国时期,安平阎会涡村人,现存其庙宇。崔篆(?——?),西汉安平人。王莽时建新大尹,临终作《慰志赋》。崔駰(?——92年),东汉文学家,安平人,崔篆之孙,著述颇丰。崔瑗(77——142年),东汉书法家,安平人,字子玉,崔駰次子,著《崔瑗集》五卷。崔寔(?——170年)...

汉代的主要书论有哪些?
答:形、势是构成书法艺术语言的根本要素,体现在点画、用笔、结字、章法等各个方面,是书法本体内容的基础,而书法形与势的结合则是书法艺术审美自觉的表现。本文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二重证据的历史学方法,以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流脉为线索,结合当前出土的简牍帛书,参以汉代书论,通过文字与图像结合的方式,...

有关廉政的故事
答:崔瑗撰写《座右铭》崔瑗,字子玉,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 。其父崔骃博学有伟才,汉明帝时将其比喻为“龙”,足可见对崔骃的特殊恩宠了。崔瑗自幼聪明伶俐,机敏过人。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亦喜爱读书,还是孩童之时,就已熟读“四书”“五经”了。崔瑗9岁时,有一天早晨,他正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