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是什么意思?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投稿:俟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如此,老师就可以不教了。

就像那个钓鱼的小故事一样,你是要学会使用的是钓鱼的工具,而不是得到一筐鱼,鱼总会吃完的,而钓鱼的技术你永不会丢失。一代一代的教育下去,由原来的意义不断扩大,直等到有一天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要教.这是为什么?~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要教是因为: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所以说教学生方法比教授现成的答案更重要。
  叶圣陶教育名言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善教善导,主动发展”
  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
在《语文教育书简》(之二)中,叶老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在“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叶老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从而使学生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2、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
叶老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
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
也就是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有了“不教”的基础。
3、教师的作用在启发导引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叶老说:“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叶老在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不需要教”过渡。因此,教师要由“讲”变为“导”。

扩展资料: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的名言
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下面是我整理的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希望你们喜欢。 叶圣陶先生的名言集锦 1.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育“如扶孩子走路,虽小...

教育为了什么读后感
答:二、叶圣陶 1、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2、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叶圣陶被称为什么?
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名言: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
答: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

怀念圣陶先生写了哪些事?
答: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大家聚谈的时候,全然摆脱那俗套.这样就过去了,赞其辉煌的业绩,描写细腻;但辩论是不来的,一向都是家里管.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他的家实在太好了有些作家些名人,是会觉得寂寞的,往往微笑着说,他的衣着,‘这个弄不大清楚了’,他似乎总是坐在那里听着.我常...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名言 叶圣陶怎么死的
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小县城,之后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因在学校受人排挤而开始小说创作,因此改了名字,叫叶圣陶。之后,叶圣陶进入上海商务...

教师《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答: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

关于叶圣陶的资料。
答:叶圣陶 职业: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出版家 生卒: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简介: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

叶圣陶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答: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 (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记十篇》(1958)等数种。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摘抄
答: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摘抄四: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摘抄五: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