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关于杂谈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作者&投稿:秋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出自《尚书,商书·咸有一德》。意思是:任命官吏只能任命德才兼备的人;君主身边的大臣及侍从也只能是这样的人。

【德惟治,否德乱】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意思是:只有推行德政,天下才会长治久安;不推行德政,天下就会大乱。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意思是:天下是长治久安,还是混乱,取决于官吏的作用。在选用官员时,不能提拔那些和自己关系亲昵的人,要任人唯贤。

【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上》。旁:广泛地。俊彦:贤能之辈。意思是:广泛地访求贤能之人,并以此教育后人。

【无耻过作非】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耻过:以过为耻。意思是:不要以过为耻而文过饰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崇:高。惟:由于。意思是:功德高是由于有志向,事业广大是由于勤劳。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出自《尚书·周书·旅獒》。矜:小心谨慎。意思是:在细节上不小心谨慎,最终会败坏大的品德。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出自《尚书·周书·洪范》。意思是:天子应当像作臣民的父母一样,来作天下臣民的君王。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尚书·周书·洪范》。党:朋友。意思是:(君主)没有偏袒、私念,王道就是通畅的。说明为人君者、从政者不能心存私念,要公平对待一切。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制治:制定各种法令进行治理。意思是:在国家没有产生动乱之前,就订立各种法令制度进行治理;在国家没有产生危机的时候,便采取保卫措施。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出自《尚书·周书·康诰》。意思是:对于统治阶级的怨恨不在大,也不在小。比喻当官的人只要尽职尽责,即使有民怨,也无关大小。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中》。受:指商纣王,其名受辛。予:指周武王。意思是:商纣王受辛有亿万臣民,却离心离德;我(周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大家同心同德。

【若保赤字】出自《尚书·周书·康诰》。赤字:初生的婴孩。意思是: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臣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上》。意思是:百姓所要得到的东西,老天就一定会从了他们的愿。比喻民心的重要性。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上》。天视:苍天的看法。意思是:上天的见解就是来自百姓的见解,上天所听闻的就是百姓所听闻的。比喻重视百姓就是重视上天,就能顺应天意。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上》。树:立。意思是:培育良好的德行,务求滋长;铲除邪恶,务求除根。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出自《尚书·周书·蔡仲上》。为善:做善事。意思是:(君王)行善的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同样都会达到安定;行恶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同样也会导致动乱。

【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出自《尚书·周书·武成》。偃武:停止战争准备和操练。意思是:停止战争准备和操练,施行文教,把战马都放还到华山之阳,把牛都放还到桃林之野。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周书·洪范》。意思是:态度要谦恭,说话要合乎逻辑,观察要清楚,听取意见要聪慧,思考问题要睿智。

【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出自《尚书·周书·冏命》。绳:纠正。意思是:按照行为准则纠正错误,改正错误的根由,使其能继承先祖的伟业。

【不做无益害有益】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不去做无益于自己身心的事情,以免损害了有益于身心的事情。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明白道理是不困难的,而付之行动是很困难的。

【无稽之言勿听,毋询之谋勿庸】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无稽:没有根据。谋:计划。庸:使用。意思是:毫无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咨询过别人的计划不要试用。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德:德政。意思是:德政才是好的政治,政治的最终目的在于养育人民。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贰:不专一。意思是: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要坚信不疑,驱除奸佞小人要果断。

【天聪敏,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聪明:指见闻。意思是:上天知晓人间的善恶,是在百姓中间听取和观察来的;上天的奖惩命令,是来自于百姓的意见的。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出自《尚书·虞书·舜典》。意思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个凶恶的家伙受到了应得的惩治,全天下的人就都心悦诚服了。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克:能够。明:彰显。意思是:彰显(自己)崇高的品德,使族人能够亲和团结。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危:不安。允:诚实。意思是:(治国)最担心的是人心不安,治国的根本思想精微难明,只有一心一意地为民操劳,始终执行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出自《尚书·虞书·舜典》。永:长久。声:古代音乐的五声。意思是:诗是抒发作者志向的乐章,是需要长久歌咏的,五声是依附于所歌咏的诗的,使用十二律和五声合于节奏。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师:榜样。意思是:德行修养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以善为原则的人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仲虺之诰》。裕:宽裕。意思是: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奠己若者亡】出自《尚书·仲虺之诰》。意思是:能够自己拜得名师的人可以成就伟业,到处叫嚣别人不如自己的会灭亡。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出自《尚书·胤征》。炎:烧。意思是:大火燃烧昆仑山时,美玉和顽石都遭到毁灭。比喻好坏同归于尽,成语“玉石俱焚”源于此。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出自《尚书·武成》。惟:按照。意思是:安排官员要按照才德,委任职务要根据能力。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出自《尚书·舜典》。五品:即五伦,父、母、兄、弟、子。意思是:百姓之间视为仇人,互不亲近,提倡尊老爱幼也不会顺利。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出自《尚书·君陈》。意思是:能忍耐,就可办成事情;宽宏大量,就有高尚的道德。

【德盛不狎侮】出自《尚书·旅獒》。意思是:高尚的人必然自重,也不侮辱别人。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出自《尚书·旅獒》。意思是:感官不被声色支配的人,他的思维是纯洁的。

【辞尚体要,弗惟好异】出自《尚书·毕命》。尚:崇尚,重。体要:精要,具体而概括。惟:为,是。意思是:文辞重在充实而概括,不是为了喜爱标新立异。



《资治通鉴》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意思是: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资本,帅:统帅。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出自《资治通鉴》。适:正好。意思是如果不以正道爱人,那正是害他了。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出自《资治通鉴·晋纪》。币厚:礼物很多。甘:甜。意思是: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所最警惕的事。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阍莫甚焉】出自《资治通鉴·周纪》。阍:愚昧。意思是:不辨别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别人称赞自己,世上的确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
【不诚于前而日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不相信。
【耻闻过,骋辩给,炫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子之弊也】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不愿意听到人家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子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蔽塞无知。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出自《资治通鉴·陈纪》。意思是:得不义之财,我是不干的。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敬;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出自《资治通鉴·周纪》。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受人尊敬,有才的人被人喜欢;而所喜欢的人容易亲密,对所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观察一个人容易重视才能而忽略道德。
【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妒前无亲】出自《资治通鉴·魏纪》。前:胜过。意思是:妒忌胜过自己的人,就无人亲近他。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短:少。意思是: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情:本性。穷:尽头,引申为无路可走。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要设法改变现状。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曲:弯曲。景:影。邪:不正。意思是:标杆弯曲,影子一定是不直的;源头清澈,流水就必然是洁净的。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口说:听人说的。意思是: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出自《资治通鉴·陈纪》。秽:田中多草,荒芜。意思是:残留在地里的头季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谷粒必然使良田荒芜。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出自《资治通鉴·晋纪》。意思是: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出自《资治通鉴·魏纪》。意思是: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明者销祸于未萌】出自《资治通鉴·汉纪》。萌:萌芽。意思是:聪明的人总是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出自《资治通鉴·魏纪》。遗:剩下,留下。意思是: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空占着位子。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出自《资治通鉴·魏纪》。意思是: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于做到。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出自《资治通鉴·唐纪》。脉理:木材的纹理。意思是: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不会直飞目标。比喻如果心术不正,做的事就不会合乎正义。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出自《资治通鉴·宋纪》。择:选择。善:优点。从:追随。意思是: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的了。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出自《资治通鉴·唐记》。意思是: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面上的人,这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出自《资治通鉴·汉纪》。莛:小草。意思是:千钧力量的强弓,绝不用来射杀一只小老鼠;万石那样重的巨钟,用小草敲打它是不会发出响声的。比喻不可大才小用,亦不可小才大用。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出自《资治通鉴·晋纪》。去:离开。就:进。道:正理。意思是: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对人不可求全责备,应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人何患其不己知,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出自《资治通鉴·魏纪》。何患:何必担忧。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要紧,自己要像吃药那样慢慢地调理。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任用贤人,天下必会太平;使用不贤的人,国家就要大乱。
【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如果你能知道种田人的艰苦,就常有这碗饭吃了。

【不教不学,闷然不见己缺】出自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意思是:不通过教授别人以及自己的学习,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为学大病在好名】出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意思是:做学问最忌讳的就是贪图虚名。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君子》。意思是:对于天下的事情,有一件不知道的,圣人都会觉得耻辱。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守约:掌握要领。意思是:学识不够渊博,就无法得其要领;志向不够坚定,就不会努力实行。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见闻篇》。约:简约,要领。要:重要。意思是:学识渊博了,然后才能得到其要领;事情经历得多了,然后才能知道其重要。说明人应当多学习、多经历。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意思是:学识不一定要有多么渊博,最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出自《荀子·儒效》。法:法度。意思是:能够有老师、有法度是人最为宝贵的事情;没有老师、没有法度是人最为不幸的事情。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出自《陆象山集·语录》。意思是:学习的人不能有所长进,只是因为太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了。
【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即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顾:难道。意思是:为学之人之所以不能长进,根本原因就是护短,恐怕别人笑话自己无知。被别人笑话一次就觉得耻辱,被别人笑话一辈子就不是耻辱了吗?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学习就好像是在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怕追赶不上,等追赶上了,又害怕会失掉它。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出自汉代王充《论衡·自纪》独是:独到见解。逃顿:即逃遁。意思是:有独到时见解的言论,高尚之人不舍放弃,而庸人却不喜欢;迷惑众人的书本,愚钝的人欣然吟诵,而贤德之人却避而远之。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赡:丰富。意思是:为学之人不怕其才智不够丰富,而是怕他的志向不够坚定。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不:不要。丑:羞耻。恶:讨厌,不喜欢,怕。意思是:不因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耻辱,不因为自己有所不知而觉得可怕,这是优点。
【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出自清代方苞《年谱序》。意思是: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能够服务于社会,就是没有用处的学问。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生学篇》。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不知道学习,就如同没有出生一样;学习了而又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如同没学一样;领会了其中的道理而又不能实行,就如同没有领会道理一样。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出自宋代刘过诗《书院》。种:种植,这里指勤奋学习。稔:庄稼成熟,比喻获得成功。意思是:努力学习就如同努力耕种一样,该勤奋还是该懒惰,你自己知道。只要书读得多,总会有大获成功的时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宋代汪洙《神童诗》。意思是:所有的行当都是没有出息的,只有读书最高尚的。表现了旧社会对各行业的偏见。
【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相刺》。箧:箱子。笈:竹制的书箱,能背在背上。意思是:碎玉满箱,算不得拥有财宝;读了几箱子的书,也不等于就掌握了其中的道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书:这里专指《尚书》。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里的话,还不如没有《尚书》。现多指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被书本所束缚。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出自清代朱舜水《送林道荣之东武序》。意思是:不担心读了书没有用,只怕不肯读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意思是:书能读到上百遍,书中的含义也就自然懂了。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出自《文中子·礼乐篇》。意思是:要想住在近处而知道远处的事,生活在现代而了解古代的事,只有学习才能做到啊。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下的世事沧桑,只有读通古人的书才行。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出自清代唐彪《文章多做始能精熟·引谚》。意思是:读十篇文章也不如自己写一篇文章的收获大。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出自清代徐洪钧诗《书怀》。事:从事。意思是:读书贵在能够领会书中的主旨要领,而不必拘泥于它的章节和句子。
【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出自宋代陆九渊诗《读书》。荒忙:即慌忙。涵泳:慢慢体会消化。权:暂时。意思是:读书最忌讳马虎匆忙、急于求成,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会发现里面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放一放,但对自身急需的东西一定要立即动脑,抓紧时间思索。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出自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意思是: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思上,更重要的是要从中体会出处世的道理。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出自唐代皮日休《目箴》。色:色彩。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一位美女。百卉:各种花卉。意思是:只有书是最有姿色的,甚至比西施还要艳美;只有文章是最华美的,甚至比百花还要秀丽。
【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也】出自明代吕坤《问学》。意思是:揭示事物道理的书全都要读,阐述处理事务方法的书要多读,说明文章章法词句的书尽量少读,只用来消遣的书不要去读,而那些宣讲歪门邪道的书烧了就行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止境的。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出自唐代贾岛诗《戏赠友人》。意思是:一天不写诗,就觉得自己的心如同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出自晋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逾:胜过。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礼服。市朝:人群会集的地方。意思是:对作品哪怕一个字的褒扬,比送给王公贵族的礼服还荣耀;对作品哪怕只言片语的贬抑比在人群里鞭打一顿还羞辱。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意思是:不轻视今人,同时也更推崇古人,只要有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
【文起八代之衰】出自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八代:指东汉、两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之衰是指自东汉等八个朝代以来,盛行骈体文,文体形式呆板,很难具体细致地表现内容,只追求辞藻华丽,是一种程式化的浮夸文风。意思是:韩愈的文章振兴了八代以来日渐衰落的传统古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尔曹:你们。江河:长江黄河。意思是:日后你的身名俱灭了,可“四杰”的那些诗文仍将像长江黄河那样永远流传下去。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出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意思是:后人评价我们,就像我们评价前人一样。说明看待前人作品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清代赵翼诗《论诗》。江山:国家。风骚:《风》和《骚》,即《国风》和《离骚》,这里泛指诗文创作。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持:主张。意思是:他所持的观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后泛指立论有据,言论有理。也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晋代陶渊明诗《移居二首》。奇文:好的文章。相与:共同。意思是:有好的文章一起赏识,疑难的问题,大家共同剖析。后人常反其意而用之,指将不好的文章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分析。
【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出自《新唐书·太宗本纪》。春秋:即《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意思是:《春秋》之中常常责备有才德的人。说明史书对人的评价非常严格。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意思是: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自以为是无价之宝。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的弊病。
【著书都为稻粱谋】出自清代龚自珍《乙酉·咏史》。稻粱:泛指食物。意思是:著述立说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原为作者自白之语,现常用来讽刺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作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意思是:在别人看来,满篇都是荒诞的言语,而实际上却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和苦涩。都说作者太过痴狂,可谁能真正了解各中的滋味呢?说明文章中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思想感情。

尚书中的主要经典名句
答:所以能够知人,识别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有才能的人,哪些是平庸的人,就是聪明。3.政贵有恒。《尚书·毕命》。本句大意是:政令、政策重在长久不变。一条政令,一项政策,在执行中重在连贯不变,长久坚持。时间短暂,则不易见其效果;朝令夕改,则执行者易生疑惑而无所适从。

尚书经典名句
答: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周书·旅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尚书·商书·太甲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周书·旅獒》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

《尚书》精华30句,句句大智慧!
答:下面,就精心挑选出《尚书》中的30句精华,供大家一阅。1、知人则哲 本句大意是:能识别人就是聪明。人是复杂的,所以能够知人,识别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有才能的人,哪些是平庸的人,就是聪明。2、政贵有恒 本句大意是:政令、政策重在长久不变。一条政令,一项政策,在执行中重...

尚书经典名句100句
答:尚书经典名句100句如下: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谦逊并感到自己的不足,能因此得益。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3.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了的话,...

尚书经典句子37句
答:19、经邦有术,持之以理。20、罔游于逸,罔淫于乐。21、蓄疑败谋,怠忽荒政。2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23、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24、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2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26、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27、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28、牝鸡...

尚书十句经典名言
答:尚书十句经典名言如下:1、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尚书·咸有一德》如果没有人民,君王就没有人们可以使用。如果没有君王,人民便会迷惘,无处用力。2、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尚书·盘庚上》网结在纲上,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不混乱。农民耕种天地,...

尚书名句有哪些呢?
答:解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唯恐不够。3、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摘自《尚书·虞书·舜典》解释: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4、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摘自《尚书·周书·旅獒》解...

尚书的经典句子
答:7、“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没任月,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内生心,曰幽自作”。8、凡天那龚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伏生 9、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10、经邦有术,持之以理。11、爱人者...

《尚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中有哪些名句,让你终身难忘?
答: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这句话非常经典,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意思是说,堆砌一个九仞高的土山,到最后马上就要成功了,就差一筐土就能成功了,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就不想干了,因为这一筐土,而功亏一篑,半途而废,实在可惜。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

宝藏综艺-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
答:上古先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治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印象最深的便是先贤伏生护书传书的传奇...